民族精神 文化明珠 ——评《泰山石刻大全》
泰山作为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形势巍峨,大气磅礴,山景宏伟,精神崇高,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深深地融进了炎黄子孙心里。特别是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登泰山封禅祭祀隆重规模的扩大、次数的增多,各种各样的登山朝拜活动愈来愈盛,无数的帝王政客文人,接踵而至,纷至沓来,为泰山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石刻。这些石刻像无数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泰山的上上下下,以其丰富的内容,默默地记载着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缩影、精神的支柱,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至高无上、无可替代的地位,日益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遗憾的是有的石刻年久风化字迹逐渐泯灭,有的处幽未被发现,有的则是新刻而成,总体全貌尚处于模糊状态,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为改变这一困境,更好地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泰山石刻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泰山管理委员会,集全体之力,历经数十年,对泰山石刻进行普查、考据、编排、整理、登记造册,最终认定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二千五百余处,又从中遴选出精华682处,汇成《泰山石刻大全》。全书采用优质宣纸影印、线装、大八开、一函六册。《泰山石刻大全》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它不仅仅是研究泰山石刻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中华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 史料性
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出了山因“仙”而名。泰山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有无数石刻,石刻就是泰山之“仙”,使泰山具有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坚忍不拔的灵魂和因“仙”而名的灵性。遍布于泰山上的无数石刻,是汇集自秦以来无数帝王、君主、重臣、文人、名流的名言墨迹。或是触景生情,歌颂自然美丽、景观奇特俊秀;或是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忧国忧民;或是天人交流,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尽管石刻的形式大小万千,内容不同,意境迥异,但都是描绘了天地大意、人间真情,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艺术、自然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文明的大百科,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季羡林高度评价泰山石刻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尤其是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的《纪泰山铭》,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详细记载了玄宗皇帝封禅泰山的全过程,为秦汉以来碑碣之最。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亦隶书。其书法遒劲婉润,端庄浑厚,为隶书造成新面目。《述书赋》赞玄宗的书法为:“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如海而吞鲸。”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是研究唐史不可不查的史料。
二、 权威性
一是石刻全。《泰山石刻大全》是目前国内石刻图书中体量最大的图书,682处石刻全面显示了泰山石刻的真实概况。编排上按时间排列,秦汉至元以前仅有的58处,尽收其中;明清以降,因刻石较多且保存完好,故择优选取624处。具体分类是碑及摩崖碑刻124处,诗词楹联石刻200处,题词题名石刻358处。对每处石刻,采用说明、原文、拓片三种形式呈现,全面真实反映石刻内容。
二是说明准。《泰山石刻大全》第一册为文字说明,对全书选取的每处石刻作逐一说明,详细介绍石刻所处的位置、刻制时间、刻制人、材质、形状尺寸、雕刻装饰、文字多少、排序行列、字径大小、书体风格、铭文风格等。对历史久远的石刻,字迹风化脱落不清、磨灭的,凡史料记载准确,在说明中补记于□中,以区别于现存之字;对不明之字,用□代替,以待后人补正。若学界对石刻成制时间、位置流转变迁、内容真伪仍存在争议的,在说明中也尽量列出,详细说明石刻的传承及学界的主要争鸣与共识,以提醒读者注意,尽量不存疑问于其中,让读者对石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石刻年代确实不清的,单列附录于后,便于读者考证研究。
三是拓片真。第二册到第六册是图版,是对每处石刻铭文的全拓和局部拓片图版,便于人们把文字说明与图版结合起来并用,清晰识读、校对,纠正文字遗误,确保了石刻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 艺术性
泰山石刻,代代相继,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基本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艺术构思看,有的点石成景,有的点化意境,有的借景寓情,意境契合,构思巧妙;从艺术风格看,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随山势而奔腾,有的遒劲苍古,有的洒脱飘逸,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活泼生动,百花齐放,洋洋大观;就书体而论,书体高雅,真、草、隶、篆各体具备,欧、柳、颜、赵应有尽有;就文辞风格而论,或骈或散,皆为美文绝唱,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发展史。研究书法艺术、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泰山发展史,就不能不研究泰山的碑文。如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镌刻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王克煜认为:泰山经石峪石刻、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可称为“泰山三瑰宝”。
四、 科学性
泰山石刻的研究,古来有之,宋代欧阳修著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对泰山石刻研究的最早著录,从此始大兴对泰山石刻的收集整理,各种著录流传于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明都穆的《金薤琳琅》、清王昶的《金石萃编》、顾炎武的《日知录》、冯云鹏的《金石索》和方若的《校碑随笔》等,他们对泰山的石刻著录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年代和条件所限,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概而未全,或无拓片,或文无断句标点,极不利于传播流通,不利于今人的研习。而现在的《泰山石刻大全》是集古今大家学者研究之大成。内容上既尊重历史,整理汇集了历代泰山石刻研究成果,又吸收现当代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准确地反映泰山石刻的本来面貌;编辑上文字与拓片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行文上采用标点断句,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便于人们的研究使用,是目前泰山石刻研究的最高成就、最新成果。
《泰山石刻大全》(增订本)
(一函六册)
齐鲁书社2018年8月出版
定价:1980.00元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