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体会

第一节 什么是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一非畸形性关节炎,以大关节游走性炎症为主症,治愈后一般不遗留残疾。但极少数患者有复发的可能性,也可固定于1—2个关节发病。中医理论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肿大、麻木、沉重的一种疾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痹论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寒气胜者为痛痹(怕凉疼痛),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麻木重着)”。

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主要病因为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所致,中医认为:外邪伤人必乘人体之虚,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在治疗时,一方面要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一方面要益气扶正,方能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第二节 如何预防风湿性关节炎?

①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②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症状消失后仍需卧床3—4周。

③注意饮食营养,补充足量维生素E和B族。

④慎起居避免风寒湿邪入侵,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⑤不要涉水冒雨或吹电扇、空调。

⑥体虚者可服扶正中药及药膳调养。

第三节 王氏独特疗法

用药方法:采用内服外贴兼治法,前期根据患者休质、病情配合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⑴ 内服法:①“活血壮骨丹”早、中饭前各服一次,每次6克(约一瓶盖)。每次用白开水半碗,兑入“活血通络酒”25毫升,或黄酒25毫升(即半两)混合后送服“活血壮骨丹”。

②“龙马壮骨丹”晚上睡前服一次。(详见第十二章“龙马壮骨丹”说明书)。

③对特殊患者,根据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及个体差异,必要时配合中草药(汤剂)进行辨证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注:对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年老多病的患者改为单服“活血壮骨丹”,成人每次口服6克,日服三次,黄酒(半两)或白开水送服。每月需要6—8瓶。

⑵ 外治法:“追风健骨止痛膏”外贴于患处。冬季:7—10天换一次。夏季:4—6天换一次。

注:贴敷过程中,局部出现轻度瘙痒,丘疹属药物渗透正常反应停药即止。对过敏较明显者,应采用脱敏贴法,如贴3-4天揭去,隔2天再贴3-4天。

第四节 典型病例

任志增之母,女,37岁,住燕庄路北,1986年11月初诊。

主诉:上下肢关节冷疼四年余,曾多方医治,针灸、中西药均无明显效果,余无它症。

辩证:脾肾阳虚,寒邪留居。

诊断:痹症。

治疗:祛风通络,散寒止疼,《风湿通络酒》每次25ml,每日两次。

服药十余天,四年之顽疾症状消失,寎告痊愈。

张军菅,男,15岁,住太康芝麻洼,1987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手指各关节僵硬疼痛,触之发热。

病史:半年前发现两手指关节肿胀疼痛,伸曲受限。经医院检查:抗“O”800,血沉36ml/h。类风湿因子(阴性),服西药无效,来求中医,脉细数,舌质红,少苔。

诊断:痹症 (风湿热型)。

治疗:① 服中草药: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制乳香5克、制没药5克、生地30克、玉米20克、苍术12克、桂枝6克、桑枝10克、川牛膝10克、大艽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木瓜12克、红花6克、土元12克、乌蛇12克、二花藤30克、鸡血藤20克、甘草3克。水煎服,7付。

② 各小关节外用“骨刺散”。

1987年7月日来诊,服上药7付,两手指关节肿硬消失,无痛感,不发热,自述已愈七八,为巩固疗效,上方去大艽,加当归10克、黄芪20克、丹参15克,10付。外用同前。

1987年8月15日特来相告,此病已完全治愈。1987年9月29日来郑给其祖母诊病,云:“病仍未复发”。

王相浩,女,46岁,焦作市铝厂劳动服务公司,1990年2月14日初诊。

主诉:右膝关节疼痛11年,加重3年。

病史:10年前开始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局部怕凉,每遇阴天加重,99年6月摄片示:膝关节骨质增生,近几年来虽四处求医,贴膏药,中西药治疗均不减轻,于90年2月14日来诊,脉沉细,舌淡。

诊断:①右膝关节骨质增生 ②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①外贴“追风健骨止痛膏”大号,七天换一次。

②中药:当归15克 丹参30克 制乳香12克 制没药12克 川牛夕15克 木瓜30克 灵仙15克 细辛6克 生地15克 焦白术15克 生薏 仁30克 制川草乌各6克 鸡血藤30克 干姜6克 甘草10克 (黑木耳30克 黑豆一把引)水煎服 每日一剂。

90年5月22日来郑州办事,特意来门诊致谢,云“膏药连贴三张,中药共服5付,十几年的关节疼已彻底治愈。”

郭绪军:男,31岁。山东省曹县王集乡郭庄村4队,1996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 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困难3个月余。

病史: 患者于96年2月份,因工作为看发电机组,工作时经常受风邪而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局部发凉怕冷,遇阴雨天气则加重疼痛。经医院检查无明显异常,服用抗风湿药物时轻时重,不能根治。

诊断:双膝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① “追风健骨止痛膏” 外贴,七天换一次;

②中草药:当归15g、丹参20g、制乳没各12g、川牛膝15g、川木瓜20g、牛健15g、地枫15g、独活12g、桑寄生30g、黄芪30 g、白术12g、生地30g、甘草6g。水煎服。

96年6月11日来诊,外贴膏药4次,中药连服20付,症状完全消失。今日来郑特来感谢。

注:患者亲嫂95年因患肩周炎及腰椎骨质增生数年,取我门诊膏药治疗2个月余治愈,患者将用过的旧膏药寄给在甘肃当初中老师的沙其文(患大骨节病21年余),用旧膏药治愈20余年的大骨关节病。全家特别信任我们的“追风健骨止痛膏”。

李梅荣:女,63岁。河南省许昌市技工学校,1996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 双膝关节怕凉、疼痛8个月余。

病史: 96年元月出现双膝关节疼痛,遇寒加重,2个月后上下楼困难。96年3月到当地医院摄片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遂到许昌市中医院住院一个月,经治疗症状不减轻,反而加重。于96年9月16日来诊。

检查: 左膝关节局部肿胀、发热、右膝关节肿胀较轻,走路跛行,脉弦数。

诊断: 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① “追风健骨止痛膏” 贴双膝,七天换一次;

②内服“活血通络酒”,每次25毫升,每日2次。

③中草药:当归15g、丹参3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川牛膝30g、川木瓜30g、灵仙12g、生薏仁30g、汉防己15g、川萆薢30g、独活12g、生石膏30g、黄柏12 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一剂。

96年12月21日来郑,用上药2个月,症状消失,为感谢送锦旗一面。

赵桂花:女,67岁。舞阳县吴城镇,2000年7月25日初诊:

主诉: 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困难6个月余,加重2年。

病史: 患者6年前因受风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时轻时重,严重时服“炎疼喜康”“消炎疼”控制症状。近一年来,胃部不适、烧心,而停服西药,但疼痛加重,不能下床活动。2000年医院摄片提示“退行性关节病”,医院治疗数月无明显好转,于2000年7月25日来诊。

检查:双膝关节增大、变形、局部怕凉,按压疼痛明显,脉细弱,舌淡苔白。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① “追风健骨止痛膏” 外贴,七天换一次。

②内服“龙马壮骨丹”、“活血通络酒”按说明服。

③中草药:当归15g、丹参20g、制乳没各12g、川断20g、杜仲20g、桂枝12g川牛膝20g、川木瓜20g、羌活12g独活12g、制川草乌各6g、炮山甲12g蜈蚣2条、桑寄生20g、细辛3g、鸡血藤3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一次。

2000年10月21日来云“6年之顽疾治愈”。

赵红梅:女,30岁。西平县师灵镇马洼村。2007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全身及各关节疼痛难忍月余,双膝及双腕较重。下肢发热。

病史:平素身体健康,一月前突然出现上症。

检查:体温37.5C,关节有结节红斑。不能自行走路,需有人搀扶。

诊断:急性风湿热。

治疗:用中草药:黄芪60g、桂枝25g、白芍15g、秦艽15g、防风15g、知母15g、川牛膝30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服。

上药服三付后即可自行走动。改用:黄芪60g、桂枝25g、秦艽20g、防风15g、知母10g、生地60 g、生石膏30g、阿胶珠10g、生薏米30g、水牛角丝60g、砂仁15g、青风藤3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服。连服6付,诸症消失。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体会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秋、冬之际或早春季节,儿童与老年发病率较多,急性期过后关节炎症状基本消失,一般不遗留后患,但也有多次急性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经久不愈而逐渐转变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的“热痹”范围,也叫“风湿热痹”。《内经·痹论篇》中曾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说明风寒湿邪为痹证的病因。若患者的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邪气侵入人体之后,由于人体的阳盛即可以化寒邪为热,湿热交炽或直接外感湿热侵袭肌腠,阻滞经络都可以发病。

(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前兆的治疗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前兆症象,在发病前数日或两、三周以前多有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后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很像一般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全身痠懒,烦躁,纳差,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热客于上焦,热毒蕴于肌腠。

【治法】疏风利咽,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2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5克,薄荷5克,板蓝根10克,锦灯笼10克,牛蒡子10克,鲜芦根25克。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六神丸20~30粒分服,或加金果榄12克或山豆根12克。咽喉红肿者,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恶寒重者加荆芥10克。发热重者,银花、连翘可加量,若烧已退而有咽干者,加元参15克、马勃3克。

【方解】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板蓝根、锦灯笼疏风利咽;银花、连翘、鲜芦根清热解毒。

(二)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若前兆症象未能控制或治疗不彻底,则可发展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见恶风,发热,口渴,烦闷,游走性关节肿痛(常累及膝、踝、肩、髋等大关节),被累及的关节灼热红肿,遇热痛重,得冷则舒,关节或周围肌肉疼痛不能转动,或关节周围起红斑结节,舌苔黄燥,舌质红,脉象滑数或见浮数。

【辨证】风热袭于肌腠,湿热阻滞经络。

【治法】清热疏风,祛湿通络。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31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桂枝3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防己12克,薏苡仁15克,银藤31克,桑枝31克。

【方解】生石膏、知母清热;桂枝散风和营;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祛湿清热;银藤、桑枝通络止痛;甘草和中解毒。上肢重者用桂枝10克,下肢重者加牛膝10克、地龙10克、威灵仙10克。

由于人体反应各异,外邪轻重不同,在邪正交争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湿热阻滞经络等兼证。

1.热重于湿:

热重于湿:证见高热持续不退,汗出,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舌苔黄燥、舌质红。重用生石膏、黄柏,去银藤加银花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便甚干者加大黄10克;口渴重者加花粉15克、竹茹10克;痛重加秦艽12克。

热重伤阴:证见低热午后较重,关节疼痛,伸屈不利,夜重于昼,口干咽燥,盗汗颧红,大便干结,消瘦少食,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此为风湿化热伤阴,袪风燥湿药物不得再用,当用辛凉清热、滋阴通络法。

仍用生石膏、知母辛凉清热;银藤、桑枝通络止痛;加天麦冬各10克、石斛15克、生白芍10克、木瓜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丹参15克、元参12克,以滋阴和血;心烦加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不眠加生阿胶10克、尾连10克、黄芩10克、首乌藤31克;口干思饮加沙参15克、花粉18克。

热重伤气:证见低热,气短,声低懒言,肢体倦怠肺气虚者,用白虎汤加人参(人参3克,或北沙参15克,或太子参25克均可)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食少、倦怠、便溏、舌淡、苔薄白、脾气虚者,去石膏、知母,加白术10克、茯苓12克。

热重伤血:证见午后低热,关节夜间痛重,且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面色萎黄,舌质淡,脉沉细等此为热邪伤血引起血虚。白虎汤不能胜任,当用补血益气兼祛风湿法。

【方药】生黄芪18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党参10克,枣仁12克,远志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秦艽10克,丝瓜络10克,木瓜10克。

若关节比较固定的部位有刺痛或局部麻木,口唇发紫,舌质暗紫或有紫斑,脉象涩而有力,此属血瘀。当用活血通络兼祛风湿法。

【方药】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10克,香附10克,地龙1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没药10克,秦艽12克,羌活10克,威灵仙12克。

若见吐血、鼻衄、齿衄、月经先期而来,舌质红,此诚血热。当用清热凉血兼祛风湿法。

【方药】生地15克,丹皮10克,生白芍12克,栀子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鲜茅根31克,藕节10克,地龙12克,银花18克,秦艽12克。

2.湿重于热:证见低热午后较重,头胀痛,胸闷,纳差,渴不欲饮,身重,腹胀,便溏,溲黄,关节肿胀不消,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缓。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去生石膏、知母。湿阻上焦者加白蔻6克、杏仁10克、藿香12克;湿阻中热者加诸半夏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湿阻下焦者加茯苓12克、通草3克、滑石18克,关节肿胀不消者重用防己10克~18克、白术12克、生薏苡仁15克。

3.湿热阻滞经络:本证属湿热为患,除用上述清热祛湿通络止痛药之外,如见关节游走性疼痛,为兼风阻经络,加薄荷6克、防风6克、威灵仙10克;如关节周围微肿,按之不陷,胀痛者,为兼气滞经络,去石膏、知母加木香10克、陈皮10克、杏仁10克;如关节周围出现红斑结节或下肢紫暗,为兼血瘀阻络,加归尾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迮、泽兰15克、青皮10克;若红斑结节不消者,加山甲10克、皂角刺25克,继续不消者,加水蛭10克、山慈菇10克。

【体会】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前兆症象,虽然表现为风热感冒,但病因不同,发病原理和预后也不同,治疗重点以清热解毒利咽为主,以阻断其发展。因热中有湿,所以发热的时间较长,治疗的时间也要长一些,待咽痛消失后才能停药。

2.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势急、热象重,所以在治疗上也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若见大便干燥,可以重用大黄,不宜妄投羌活、独活等辛燥之品,以防助热耗阴,引邪入里,中经阻络,反复发作,形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3.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复杂,兼证也多。只要抓住本病的实质,即湿热侵袭肌腠,阻滞经络的病因病理,进行辨证施治,治疗彻底,预后还是比较理想的。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由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经久不愈、反复发作、逐渐转变成的;或因人体素虚,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直接感受风寒潮湿,留注经络、关节、肌肉等部位,缓慢发生的。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围,《内经·痹论篇》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当机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气血不能通畅,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的疼痛、痠楚、重着、麻木等证,都叫“痹证”。

从临床实际情况看,由于人的体质各异,病程长短有别,感受的外邪不同,可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

(一)实证类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患者体质较强,病程较短。由于感受的外邪不同,可表现为风胜、寒胜、湿胜等证型。

1. 行痹证:风胜的是行痹,也叫风痹。主要症状是全身关节或肌肉痠痛,游走不定,而以腕、肘、膝、踝等大关节最为多见,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寒发热等。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辨证】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偏重。

【治法】养血祛风为主,佐以散寒燥湿。

【方药】养血祛风汤加减:当归10克,酒白芍10克,川芎10克,防风5克,秦艽10克,陈皮10克,桂枝5克,羌活5克,独活5克,松节10克。

【方解】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荣筋;防风、秦艽祛风止痛,羌独活、桂枝散寒祛风湿;陈皮行气止痛;松节治关节痠痛。

串痛也叫游走性疼痛,多由风邪所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是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所以治风除用祛风药外,还要加养血药。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道理,在应用血分药时,须加一、二味气分药,才能使血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痛痹证:寒胜的是痛痹,也叫寒痹。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得热痛减,遇冷痛重,关节屈伸不利,无红肿热感,或有溲清便稀,舌苔白,脉象弦紧。

【辨证】感受风寒湿邪,以寒偏重。

【治法】温经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乌头10克,炙黄芪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炙甘草5克,秦艽10克,苍术10克,生麻黄5克。

加减:怕冷寒重,加炮附子30克,先煎四十分钟。

【方解】乌头、桂枝温经散寒,麻黄通阳散邪,黄芪益气助驱寒湿;白芍、甘草抑制乌、麻之辛热而止痛;秦艽、苍术散风除湿。寒湿非麻黄、桂枝、乌头不能去,但这类药性燥烈,故用黄芪之补,白芍之寒,甘草之缓制之,使燥烈之性去,而散寒之力强。

3. 着痹证:湿胜的是着痹,也叫湿痹。主要症状是肢体关节疼痛沉重或麻木,痛有定处,发作缓慢或局部肿胀,舌苔白腻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象濡或缓。

【辨证】感受风寒湿邪,以湿偏重。

【治法】补脾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方药】补脾燥湿汤加减: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防己10克,焦苍术10克,防风10克,秦艽10克,薏苡仁15克,羌活5克,炙甘草5克。

加减:寒重者肿痛喜暖,加桂枝、附子;热重者肿痛而红有灼热感,加知母、黄柏;下肢沉痛去羌活加独活;麻木加黄芪、当归。

【方解】白术、茯苓、炙草补脾胜湿,苍术、防己、薏苡仁燥湿消肿;羌活、防风、秦艽祛风燥湿。

湿胜者又可伤及脾胃,引起腹胀、纳差、倦怠、便溏等证,补脾使之健运则能胜湿。古代医家认为:“麻属气虚,木属血亏,土强则能胜湿,气旺自无顽麻”。所以湿胜应加补脾药,麻木应用益气养血药。

4. 血瘀气滞痹证:主要症状是关节痛肿,皮色不鲜,唇燥,胸部闷痛,心悸不安,舌微绛,脉象涩。

【辨证】血瘀气滞,经络不通。

【治法】活血通络,逐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10克,秦艽10克,羌活5克,地龙10克,牛膝10克,甘草3克。

加减:气虚者气短身倦,加黄芪15克;湿热者肿痛而热,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方解】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逐瘀;五灵脂、没药消瘀止痛;香附行气行血;地龙、牛膝、秦艽、羌活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二)虚证类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患者体质较虚,病程较长(体虚有邪,也可说虚中挟实常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肝肾两亏风寒湿痹证:主要症状是四肢关节疼痛,腰膝冷痛,腿足伸屈不利或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微腻,脉象濡缓或沉细。

【辨证】感受风湿伤及肝肾。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佐以祛风散寒燥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廿草5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寄生25克,独活10克,细辛5克,秦艽10克,防风5克,木香10克,桂枝5~10克。

加减:风重加羌活10克,寒重加川乌10克,湿重加苍术10克;上肢痛重去独活加羌活,下肢痛重加木瓜、千年健;腰疼加枸杞、续断。

【方解】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壮筋骨;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营;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中;独活、细辛祛风散寒;秦艽、防风祛风燥湿;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木香理气止痛。

此方既补肝肾、又益气养血,并有祛风散寒燥湿的药物,为治疗虚性风寒湿痹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方剂,但在临床上不一定把全方所有药物都用上,需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2.气虚血亏风寒湿痹证:主要症状是气短,懒言,自汗,肢体倦怠,面色蒌黄,唇舌色淡,头晕,心悸,腰腿痠软,四肢麻木或震颤,隐隐作痛,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弱或沉细。

【辨证】感受风湿,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为主,佐以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10克,全当归15克,杭白芍10克,赤芍10克,鸡血藤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红枣6枚,秦艽10克。

加减:左半身麻木疼痛倍当归加阿胶10克;右半身麻木疼痛倍黄芪加党参、白术各10克;上肢麻木疼痛倍桂枝加桑枝30克,下肢麻木疼痛加牛膝12克;筋痠痛加木瓜12克;骨痠痛加生鹿角12克;

四肢怕冷加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兼有两胁胀闷或隐痛,平素急躁易怒,属肝气郁结,去黄芪加香附、佛手各10克;若四肢麻木疼痛,皮肤紫暗且有刺痛,为兼有瘀血加丹参18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没药10克。

【方解】黄芪补虚益气建中固表,补气止痛;当归、白芍补血活血缓急止痛;桂枝温经通络以止痛;生姜、红枣调和营卫、散邪止痛;陈皮行气助阳;鸡血藤、赤芍活血去瘀止痛;秦艽祛风湿。

3. 阴虚化热痹证:主要症状是食少、消瘦、颧红、口干、咽燥,心烦,便结,溲赤。或见腰痛,耳鸣,耳聋,眩晕,梦多,遗精,肢体不能屈伸,疼痛夜重昼轻,或有低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辨证】感受风湿,化热伤阴。

【治法】滋阴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滋阴清热通络汤:天冬10克,麦冬10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连翘10克,瓜络10克,生石膏25克,金银花15克,秦艽10克,甘草5克,苡仁15克。

加减:肝肾阴虚去麦冬、石斛,加女贞子15克、元参15克;阴虚血热加丹皮10克、紫草10克。

【方解】天冬、麦冬、石斛、生地、白芍、甘草滋阴;银花、连翘、生石膏、知母清热;秦艽、瓜络、牛膝通络;苡仁化湿消肿,去阴中之水湿。

本方适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期,红肿发热虽退,津伤阴耗未复而痹痛不去,或误用温经燥湿通络之剂,使筋脉失养,活动不利,四肢关节疼痛加重,用之相宜。

4.阴寒凝滞痹证:主要症状是恶寒,面色发白有时发紫,漫肿隐痛,全身痠楚,膝关节肿大,不红不热,麻木,小便清利,苔白不渴,脉象迟细或沉细。

【辨证】感受风湿,阴寒凝滞。

【治法】温补和阳,散寒通滞。

【方药】阳和汤:熟地30克,姜炭1.5克,桂心3克,甘草3克,麻黄1.5克,鹿角胶10克,炒白芥子5克。

加减:气虚倦怠,食少加黄芪2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血虚心悸、眩晕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阴寒痰湿较重加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炒白芥子、姜炭加倍。

【方解】熟地、鹿角胶温补精血;姜炭温中和阳;麻黄宣通阳气,桂心温通血脉;白芥子消阴寒凝滞的获湿;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

一般认为,“麻黄得熟地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补血而不腻膈”,“麻、桂得熟地则不散,熟地得麻、桂则不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体会】

1.治疗痹证首先应辨清邪正虚实,一般在邪盛正气不衰的阶段,应用祛邪的方法,即以祛风散寒燥湿的药物治疗。到了邪盛正气不足的阶段,就应祛邪扶正兼顾,若只祛邪而不扶正,正气更虚,故单纯祛邪是不易收效的。到了正虚邪少的阶段,则扶正重于祛邪。

2.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祛风散寒燥湿的药物用之过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若在痹症辨证的基础上同时给以补气、养血、滋阴和阳的药物,则能减轻疼痛。因此必须辨别风、寒、湿邪的轻重,以及气血、阴阳之不足或存余。

治疗寒胜的关节炎时,我们常用乌头、附子,从临床分析,乌头止痛的效更大,附子去寒的力虽强,有人因其大辛大热大毒,待到亡阳虚脱,才能用附子5克~10克,直见全身厥冷,才敢用乌头1.5克~5克。

我们认为,到这种症象出现方用此药,为时已晚。在临床应用附子,只要是阳虚怕冷,一般都用10克,最多用30克~60克,必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而保留其有效成分,只要属寒痛,乌头可用至10克~18克,必须配合甘草以解其毒,疗效均佳。在治疗中尚未见一例因中毒而引起呕吐、痉挛、心慌、汗出等证。

3.患风湿性关节炎兼有胃病的患者,用药比较困难,因为治风湿病的常用药物对胃一般不利,治胃病的药物对风湿病也不利,故可以采用针灸、按摩、热敷、拔火罐、温泉浴等疗法。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尚需加强身体锻炼。

今天从辨证用药、立法用方、防复发加重、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学习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特色。

辨病用药

雷公藤属卫矛科植物,味甘苦,寒,有毒,入药部分为其全根或去根皮的木质。功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杀虫。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使用方法:本药治类风湿关节炎首选水煎剂,水煎剂具有剂量易掌握、疗效好、毒副作用明显小等特点。

单方用:雷公藤带皮全根,每日用量10-20g,最大剂量不超过20g;去皮根芯每日用量15-20g,最大用量为20g。加水适量煮开后文火煎1-2小时,分2-3次饭后服用。

复方用:与其他中药配伍后先煎30min后饭后服用。

使用雷公藤的注意点:婴幼儿不宜使用;未婚未育者慎用;老年人减量;与解药毒之生甘草12g以上或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不宜联合使用有毒性的中西药物;

有脾胃虚弱证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雷公藤;有胃气上逆证者加合小半夏汤同煎服。

辨病证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症状来看,主要表现为湿热痹阻证,但湿与热不会处于等同位置上。

湿重于热者,以骨节肿胀为主;热重于湿者,以骨节灼热为主。

因此,湿热痹阻于上肢小关节肿胀、积液者,加猫眼草9g,蜂房12g,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下肢膝踝关节肿胀、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者,加猫爪草15-30g,泽泻15g;

热重于湿者,要加重清热解毒的药物用量,如金银花30g,蒲公英24g,半枝莲30g等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关节疼痛剧烈者,加细辛6-9g,桂枝9g以温经通络止痛;

骨节重着感显著者,加重土茯苓、薏苡仁用量为各30g,以加强内清湿热,外祛湿邪的作用。

辨病位用药

辨病位用药是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针对性使用特种药物,须在辨证基础之上配伍使用。

前人已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药物,如清·张璐《张氏医通·臂痛》曰:“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太阳,藁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

其在《腿痛》篇中又说:“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为辨病位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两肩关节疼痛,上抬活动受限者,可用麻黄12g,桂枝12g,细辛6g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环杓关节受累时,患者吞咽活动时咽喉部疼痛感及阻挡感,可用芍药30g,甘草12g以缓急止痛。

颞颌关节受累,张口咀嚼活动受限者,可用白芷15g,细辛6g,川芎12g以开骨窍,止疼痛。

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用土贝母15g,猫眼草15g,漏芦15g,蜂房12g,细辛6g,威灵仙15g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胸锁关节疼痛,呼吸,转侧或做扩胸运动时加重者,可用香附15g,玄胡15g以行气活血,开郁止痛。

脊背疼痛,晨起或活动后加重者,可用狗脊30g以走脊背,祛风湿,壮筋骨。

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用土鳖虫12g,川断15g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髋关节受累,疼痛剧烈,屈伸不利者,可用赤芍15g,白芍30g,伸筋草15g,川牛膝24g以活血化瘀,养阴柔肝,伸筋舒骨,缓急止痛。

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30g,车前子15g,薏苡仁15g,猫爪草9g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两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者,可用全蝎9g,赤芍15g,白芍15g以活血,养血,通络止痛。

两踝关节受累,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者,可用地龙12g,钻地风15g,土茯苓30g以清利湿热,搜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治痹

白虎加桂枝汤岀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为治疗里热盛兼表寒的温疟而设。后人将其发扬扩展治疗痹证中属热者即热痹。

临床上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恶风轻微,恶热甚,屈伸不利,大热汗出,口渴,烦躁,满面红赤,小便赤,大便正常或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此乃风湿热邪壅盛,外束于表,卫阳失司则恶风;湿热蕴于中焦,热盛于里,蒸津外泻则汗出多,口渴,面赤,溲赤便干等。邪壅经脉,筋骨、肌肉不利则关节红肿热痛。

此时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清泻阳明热邪,疏通经络。临床上宜加用青蒿、大青叶、土茯苓、虎杖、水牛角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味以增强清热之力。

类风湿关节炎复发和加重的原因

邪毒内伏,外邪引动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的根本原因。

《素问·痹论》载:“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由于邪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病邪盛,邪毒伏藏于骨节。

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着,湿与热合,可出现《温病条辨》所谓的“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的症状。湿与热合,相互滋生。

因湿生热者,多为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医学入门》言:“热痹或湿生热。”

因热生湿者,脏腑积热蕴毒,热毒炽盛,脏腑气机失于宣畅,水液不得宣通,聚滞而为水湿也。

刘河间言其:“湿病本不自生。因于大热拂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内生。”正是指此机理。

因此,热毒重可生湿,湿邪盛能化热,湿热毒交织于一体,痹阻经络,流注骨节,着于筋脉,攻注脏腑形成风湿病活动期的反复发作,是难以根治的主要内在原因。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复发和加重的措施

一、坚持守方。

使用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临床疗效不及使用辛温香燥的药物作用快,因为此病此期乃邪毒留滞骨节之痼疾,都是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则其控制活动期的发展亦需要经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正如老前辈岳美中所言:“须假以时日,坚持服药,使药力积蓄到一定阶段,则由量变达到质变。”

因此,不可因初用疗效不显著而放弃清热药物的治疗,只有坚持守方,方能取效。

二、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活动期的患者除详细询问服药史及胃肠道症状外,并注意根据病情、体质、耐药情况用量有别。

对于热毒炽盛而体质强者,不可拘泥于一般用量。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中指出:“乃有所用之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此无他,药不胜病也。”临床验之,实属经验之谈。

三、巩固治疗,抗复发。

作者认为,巩固治疗,抗复发仍存在着一个认识思维的问题。

当病情稳定或者说已从活动期进入稳定期后就认为是病已痊愈了?现代医学的回答是:否。

从中医方面作者认为,此时机体内仍存在着残留的伏毒。

这一伏毒,当正气虚弱,又值劳累、外感风寒、风热或汗出当风、久伤取冷、居住潮湿、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时,外邪引动内伏之毒,则痼疾新发。

四、坚持使用水煎剂。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剂的优点,李东垣《用药法象》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汤药煎煮时,时间宜长,前人谓“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

因此,对稳定期的治疗也不可纯用补益之剂,也应长期使用少量清热解毒的药物组方的煎剂治疗,隔日或每周2-3剂水煎服,以防止伏毒外窜经络、骨节,痼疾新发。

五、清热解毒药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任何阶段。

中医中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通过合理的使用清热药物和正确使用雷公藤类药物后,使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已被中西医所公认。

那么,清热药在活动期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作者认为,清热药一为治本,即清热利湿解毒,可消除病因,对内外之毒有清除作用;二为针对活动期的根本病机湿热毒证而治;

三为治标,即消肿通络止痛,以缓解症状;四为所使用的清热药物经配伍后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长期服用而无毒害,无并发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柯兴综合征等医源性疾病之后顾之忧,能长期被患者接受。

针对基本病理变化而立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痛的治疗原则要贯穿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始终。

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整个病程来看,它表现为外邪因脏腑积热,湿热蕴结而从阳化热,并由表及里,由经络深入脏腑这样一个过程,形成湿热交织这一基本病理,因此,在治疗上始终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要方法。

但人体由于有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脏腑之盛衰,以及居住、饮食等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症候。

如有的患者身穿厚衣,而关节红、肿、热、疼俱备,亦有关节怕风怕冷,遇阴寒加重,但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各种化验指标异常,

对此,辨证的主要依据应以关节客观症状为主,参考其他主观症候,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要原则,并贯穿于活动期的始终,兼顾外症,方可控制活动期发展;

若被兼症所迷惑,重投辛温香燥之品,可形成医家误认作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概以外邪论治,误用辛温,阴液渐耗,其害立现的局面。

祛风除湿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位置

外感风寒湿邪是形成痹病的外因,因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仍为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原则。

风湿病活动期风寒湿邪虽已开始化热或大部分化热,但多数患者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寒湿滞留于肌表经络,表现为寒束热郁的复杂状况,患者常因气候突变而关节疼痛,肿胀加重。

因此,配伍一、二味性味辛温芳香的药物如羌活、独活、桂枝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既可祛肌表经络之邪,又杜绝外感肌表之寒湿渐次深入筋骨,脏腑,引起“其留连筋骨者疼久”的顽恶之疾。

少量应用,亦勿犯“发其汗,汗大出者,但湿去,湿气在,是故不愈”的弊端。

另外,在大队的甘寒苦寒药物中加入少量的辛温香燥之品,温性被制,可去其辛温之性,而存其止痛之用。

热毒减,当补益气血

使用清热药治疗后,绝大多数活动期病湿热毒证大减,主要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灼热、痹热等症状部分消失,此时,由于病久热毒耗气伤血,应注重使用补气生血药物,当归补血汤为首选,重用黄芪是为关键。

张元素《珍珠囊》言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长肌肉,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此时,配伍使用补气药黄芪,其目的在于:一可扶助由于内、外之邪耗伤之正气,更有利于拒余邪于外出;再者黄芪充皮肤,肥腠理,实卫敛汗,祛风运毒,补气固表以防外邪新入;三者有祛湿利尿作用。

扶正健脾,顾护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风湿病活动期治疗以清热法为正治之法,但由于以下原因,必须配伍扶正健脾,顾护胃气的药物。

大多数患者在就诊前已经有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出现了胃肠道反应。

清热药物毕竟为苦寒、甘寒之品,有寒凉败胃之弊。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病情顽固、复杂、病程长以及治疗疗程长,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等因素,因此,在配方时常规的使用一、二味温通、缓和药性、顾护胃气的药物,如干姜、川椒、桂枝、炙甘草、炒谷芽、炒麦芽等。

停减激素后仍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

目前临床上治疗风湿病滥用糖皮质激素者相当严重,就诊的绝大多数患者有长期或间隔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经过系统治疗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得以控制,但大多数患者不规则使用,病情也并没有得以控制,长期使用者又往往出现依赖性。

由于本类药物导致的医源性疾病愈来愈多,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症、血液系统及肝肾损害等等,逐渐被医者所重视,患者亦有擅自停、减的实际情况。

那么风湿免疫病如何停、减糖皮质激素呢?如何辨证施治用药治疗呢?

作者认为停、减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既要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又要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但应符合中医的辨证治疗用药为主,但中医的辨证用药必须建立在现代医学的明确诊断分期之上,二者不可完全等同。

据临床观察,无脏器损害而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活动期风湿病,停减糖皮质激素后,患者主要表现以关节疼痛,肿胀加重及体温增高三大临床症状。

中医辨证仍属于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经络,流注骨节,复加之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助阳化热,伤阴耗气,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阴虚血热,灼津血瘀,以致形成湿热毒瘀的局面,对此,治疗仍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