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不起是好事?安慰没用,这么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文丨 优宝
最近朋友的儿子迷上了玩跳棋,每天拉着爸爸和他一起玩,起初教孩子规则时,他还能专心致志的听,但毕竟年纪不大,后来就总是走神。
为了让孩子能喜欢上这个游戏,爸爸故意让着儿子,让他赢了好几局,孩子玩得也很开心。
这天,嫂子带着小侄子回来,大人之间聊着天,两个孩子便一起玩起了跳棋,小侄子比儿子大几岁,玩得自然要好一些。
不一会儿,就听到儿子大声地喊叫起来:“怎么总是你赢啊?我不玩了!”一边大声喊着,还一边哇哇地哭了起来。
不少父母也经常抱怨,每次和孩子玩游戏时,只要大人赢了,孩子就很不开心,然后就闹着说不算数,嚷嚷着要重新来一次。
可要不让孩子尝到点胜利的“甜头”,怎么能勾起他的兴趣,又如何谈引导呢?
大多数的孩子都很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则大哭大闹,“输不起”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其背后也有着更深层次的诱因。
孩子失败,我很开心
还记得乒乓女将福原爱么?3岁就站在乒乓球桌前,一边哭一边打球的样子萌化了无数人。
小小年纪的她,虽然赢得了不少比赛,可毕竟还是个孩子,四岁便尝到人生的第一次败绩。
那是一场全国比赛,输了的爱酱直接扑到妈妈怀里放声大哭,更嚷嚷着自己不要再打球了。
但妈妈告诉她,输了没关系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好,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于是爱酱在之后的训练中加倍的努力,虽然她依然是那个爱哭的瓷娃娃,却再也没有想要放弃。
很多父母都没有教过孩子怎么体面地面对失败,"输不起",在我们成人思维里,好像就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怕输或者说不喜欢输是一件正常的事,毕竟,没有人会为了输而去参加比赛。
比赛比赛,不就比个好成绩吗?
放到孩子身上来看,他们还太小了,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赢得比赛来获取成就感和安全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尤其是10岁之前,不接受自己的失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心需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4岁左右的孩子便会逐渐出现“外在认知”的想法,会从别人的眼中来确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因此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受到别人的表扬,说明自己是最棒的,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肯定,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认,又或者会出现负面情绪。
“想要赢”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它能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成为他们努力尝试和克服困难的动力。
纵观体育竞技,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比比皆是,没有进取心的鼓舞,靠进取心一路猛冲,又从何而来。
所以啊,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毫无欲望,完全看淡输赢,那才需要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看着孩子沮丧、难过的模样,父母总需要做点什么,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便是安抚孩子失落的情绪。
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孩子失败,我很糟心
有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妻子得了抑郁症,她的先生很想帮助她,于是把她带到了咨询室。
在咨询室里,妻子一直默默不语,先生告诉咨询师,妻子发生过什么事,怎么突然就进入抑郁状态的等等。
当妻子听到先生说自己尝试过去安慰她、自己也很痛苦时,妻子的眼泪不由得唰唰往下掉,如掉了线的珠子般滚下来。
看到妻子又哭了,先生变得手足无措了起来,他着急地问妻子:
“你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跟我说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该如何去帮你?”
妻子没有回答他,只是默默掉着眼泪。
咨询师告诉先生:“你可以试着不去追问她为什么吗,试着去理解她现在的情绪,她在难过,可以试着允许她难过吗?”
先生安静了下来,试图控制自己不要把妻子从难过里拉出来。他对妻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
可是妻子还是在哭,并且哭得声音越发大了起来。
先生又慌了:“她还是在哭啊,怎么样她才能不哭呢,我看着她哭,我很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好起来。”
这种心态也像极了父母在面对孩子失落情绪时的反应,当孩子在我们面前哭得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哭了。
此时的父母总是感到焦虑的,那些鼓励与安慰的话语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淡化孩子内心的忧伤,但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在【孩子比赛没拿到奖杯,你会怎么做?】的话题中列举了一些父母的常规操作:
妈妈A拿了一个奖杯递给孩子:“你已经很棒了!给你,奖杯! "
然而孩子想到的却是——奖杯最重要。
妈妈B温柔的安慰孩子:“哎呀,一次比赛而已,别那么在意, 下次再努力!”
然而孩子想到的却是——我很想要奖杯!可是我好像做不到......
妈妈C做了一个奖状,上面写着"最佳进步奖",并对孩子说: "这次比赛你比上次快了5秒钟哦! 再接再厉!”
此时孩子想到的才是——只要多加练习,下次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三种做法同样缓解了孩子当时的负面情绪,但只有第三种让他明白了努力地方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效的鼓励和表扬"。
想要做出效果,就要关注两点:
1、关注做事情过程中的感受;
2、关注做完事情的心情。
 
有时候孩子做完一件“好事",如果只听到“你真棒!你是乖宝宝! "这样的表扬,并不会明白究竟自己做对了什么。
我们要通过鼓励向孩子表达出来,你做了哪些好事,有了哪些具体的进步,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并且为他接下来的努力提供了方向。
接纳并不是止哭大法,接纳的前提是要先去共情,当你与孩子的情绪被链接起来时,你所说出的鼓励、表扬或是安慰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理解你的无力,同时我接受你现在是无力的,我不会去拉着你离开情绪,我是陪着你在情绪里。
又像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这样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会有修复哀伤的能力,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会有能力走出哀伤。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