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动力、生活没盼头、学习进步慢?5步驯服大脑的“野兽”,开启心流体验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迷茫?工作没动力,学习进步慢,生活没盼头,不想过一眼看得到尽头的生活,却不知道方向在何处。努力挣扎往上爬,却依旧在泥潭里打滚。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都会经常将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自己,后悔过去,恐惧未来的事情之上。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分享2本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并让你找到人生方向的书。
“996”“007”这是落在很多打工人头上的“魔咒”,而前段时间,好几个行业巨头接连取消了“大小周”,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说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也有人说取消了大小周,收入减少了。
但其实,对于几乎所有身处中小企业的打工人来说,最苦的是,该大小周的还是大小周,加班费却没有或者不见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最近几年,想躺平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以前很多人看不起的“铁饭碗”,现在却成了“香饽饽”。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其实啊,最核心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快节奏的生活、高压的工作令很多人身心疲惫。
就像一辆奔上高速公路的汽车,除了随着大流往前走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所有人都陷入一个巨大的装置中,努力把时间变成金钱,被强迫着,要更快,更有效率地活着,刚完成一个目标,甚至都没来得及停下脚步歇息片刻,就马上有下一个目标被推到面前。
久而久之,不知所措的焦虑、烦躁,充斥心中的空虚,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出来: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投入多,回报少,每天大量的时间贡献给了重复的工作,却没有空闲的时间来学习成长,但“中年危机”的魔咒一直萦绕在内心里。
第三个,工作没挑战,生活似乎也总是枯燥乏味,要么生活在舒适区中,要么想要的东西太多,而每一个做起来要么太难,要么太耗费时间。
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到底如何打破这些“魔咒”,摆脱现状,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呢?
当工作没动力,生活似乎又充满乏味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如何给自己制造“乐趣”,重新对生活热爱起来。
心理学家米哈里告诉我们,乐趣的出现主要有7项元素:
(1)当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我们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或任务时。
(2)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上。
(3)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4)我们能深入且顺其自然地投入到行动中,并且在工作时,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5)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6)进入“忘我”状态。
(7)时间感会改变,比如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事实上,这些元素也频繁出现在一种称之为“心流”的状态中。
当我们能够经常进入心流状态时,我们的工作效率会明显提升,工作的成就感、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强。
自然而然,工作没动力,生活没盼头,不知所措的迷茫也随之被打破。
可问题是,在一个时时刻刻被无数信息包围的环境中,且内心本来就焦躁,又或者自己似乎已经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麻木感,又该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呢?
心理学家米哈里经科学研究后给出的建议是,无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只要遵循以下基本步骤,就能产生心流,令人觉得乐趣无穷:
(1)确立一个总的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并能将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这一步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即时的反馈;
(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因为你的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所以日常的烦恼琐事也暂时被遗忘和屏蔽。自然而然,进而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如果目标所需要的技能远超出我们当前的能力范围,我们就会感到沮丧,也慢慢地失去动力;但如果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目标,毫无挑战性,我们就会变得无聊,对周围的一切变得“无感”。
(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总而言之,一个人之所以会迷茫、工作和生活变得麻木,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内心失去了秩序。
而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控制意识,利用“心流体验”帮助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
另外,如果可以,那就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说:
“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
如果你认同这句话,那么这篇文章建议你一定要认真看完,接下来的第二本书讲的正是如何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力的方法。
你知道吗?所谓的知识渊博,博闻强识,只不过是这些人的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远超常人而已。
现实生活中,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看上去也总是那么充满“智慧”。
而事实上,所谓的智慧也只不过是记住的东西多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量变到了质变,正如埃斯库罗斯曾经说过:“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这样看来,我们并不需要过分夸大天赋的作用,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识渊博。
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并努力地去记忆,不断往大脑中填充知识,时间会给予你一份惊喜。
但如何记忆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小到大,多次阅读并画重点线是我们使用最频繁,也是当前最流行的学习策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接触某样东西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记住它,我们喜欢画重点,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本书。
然而,《认知天性》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这样的学习策略是效率最低的:
第一,它是浪费时间的;
第二,这种学习策略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
第三,随着对书本某些重点内容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会出现一种错觉,好像感觉是提高了对内容的精通程度,这往往涉及一种不知不觉的自我欺骗,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换句话来说,你只是假装在努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遍地重复看和画线要轻松得多了。
可惜,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种方法就犹如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明天就消失了。
那应该如何高效记忆呢?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这本书总结了6种基于科学证据证实的、实用性强的策略,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并将新的知识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1.检索练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类的“遗忘曲线”,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记忆过程。
结果发现,我们刚刚读过或者听到的东西,高达70%的内容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记,随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30%左右的内容会被缓慢遗忘。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要想高效学习,且记住更多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中断这个遗忘过程。
其中,定期地进行测验,在测验中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是一种有效的中断遗忘过程的策略,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检索练习”。
与反复阅读这种记忆方法相比,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亚里士多德在讲述记忆方法时也讲到:“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
当然,检索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刚看完一本书就立刻在大脑中反复检索书中的内容,这种方法对我们记忆帮助不大。
因此,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
2.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的意义在于为记忆的过程创造困难和挑战,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主动记忆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增加困难,平添更多的痛苦呢?
这是因为,我们刚学习到的知识,如果间隔一定时间后才进行检索,虽然在中断期间我们会感到稍有生疏,检索回忆的难度也会更大,甚至会令我们产生一种学习效果很差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一做法可以让学习效果更持久,当你努力去回忆前几天学习过的内容时,你努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而间隔重复检索练习,虽然难度更大,但由于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所以这种学习往往也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3.交错练习
交错练习要求我们在检索回忆中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
比如学习英语,一种做法就是先大量记忆词汇,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再提高听力水平,接着开始提高口语水平。
另一种做法则是听说读写交错进行,穿插练习。
这两种方法,哪一个学习效果会更好呢?
答案是后面一种方法。
研究也表明,“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4.细化
细化就是一个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新学习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将它和我们以往的旧知识联系起来,打一个“结”,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我们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而且,与死记硬背相比,这一策略,可以增加我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具体怎么做呢?
方法是情境式学习,举一反三,学会联想。
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热空气的湿度会比冷空气高?”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联系起来,如空调机背后会滴水,夏天突然下一场暴雨,闷热的天气就会变得凉爽起来。
又比如学习物理学上的角动量原理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花样滑冰运动员把胳膊收拢在胸前,旋转起来就会更快。
5.反思
努力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往大脑“数据库”中增加数据的过程,但记得多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对这些知识信手拈来,并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正如学车,记住了开车的步骤并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老司机。
那么,怎样才可以呢?
答案是反思。
反思要求我们将所学习到的东西提炼出某些内在的核心,并逐渐打造出一套心智模型,一个有效的思维框架。
正如《认知天性》这本书作者所讲:“开车这项技能就需要同时进行很多动作。在学习这些动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全神贯注,又要灵活机动。假以时日,相关的认知技能与运动技能就会变成一套与驾车相关的心智模型,在我们的头脑中落地生根。”
通常来说,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领悟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
而要想学习有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也取决于我们的反思过程。
反思中所得到的知识经验和教训,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6.自我测试和校准
自我测试也即亲身实践,任何的知识,如果学完后,一直没有派上用场,久而久之,就会逐渐遗忘,除非你有定期地回忆巩固。
举个例子,就像有人教我们如何打绳结,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观看来学习,而没有动手练习,我们还是记不住方法,因为我们没有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在学习策略上,只有亲身体会,再加上时不时地检索回忆,穿插练习,反思,并教授给他人,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才不会被遗忘。
这就是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大量的前沿研究发现,
“大脑的结构与整体构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似乎也可以由经验来塑造,而且具备大幅修改的能力。”
这也说明,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学习上,要说有什么比天赋更重要的,那当然是态度了。
你要相信,一个人一生中的智力水平不是生来就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果我们希望精通某项技能或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不要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为实现这一目标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天赋,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思维认知,心理学,学习方法,或者好书推荐,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