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论“心病多寒”
《金匮要略》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概括其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笔者据本篇之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观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多。今不揣浅陋讨论一二,供同道参考。
从病因病机论心病多寒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文中所言:“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故寸脉微,为阳位见阴脉,以示上焦胸阳不足,主指心阳虚,(即前文所言“不及”),实指正气(本)虚,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之义;“阴弦”是尺脉弦,为阴位见阴脉,主下焦阴寒内盛,(即前文所言“太过”),以示邪气(标)实,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之义。
太过之阴邪,上乘不足之阳位,即构成了“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原文紧接着强调指出:“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又说:“今阳虚知在上焦”,就上焦心肺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所以“阳虚”包括“极虚”,主指心阳虚,这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
正如《内经·素问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言正虚之处,邪必凑之。反复强调上焦心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是胸痹心痛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
从证治论心病多寒
首先从胸痹的主证、重证、轻证和急证的有关条文分析。
主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桔枳姜汤方:桔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以上5条7方,说明胸痹病的主证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前已述及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心肺气机不畅,故见以上主证,治以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若胸痹痰饮较盛,水气凌心迫肺,则不能平卧,心痛彻背,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强通阳散结和蠲饮降逆之力。
若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而偏于邪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以祛邪为先;而偏于正虚者,用人参汤,温阳健脾,益气除湿,大气来复,阴寒自散,以扶正为要,即所谓痛有补法,亦即《内经》塞因塞用之法。
若胸痹轻证,饮阻气滞,胸中气塞,短气,而病偏于肺,饮邪较重者,用苓杏甘草汤,宣肺利水,化饮理气;若病偏于胃,气滞较重者,用桔枳姜汤,温中降逆,化饮理气。若胸痹急性发作,救急用薏苡附子散,方中薏仁除湿缓急止痛,炮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胸痹急证。
其次从心痛轻证、重证及原文附方的有关证治分析。
轻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二分),干姜一两(一二分),赤石脂一两(一二分)(蜂蜜为丸)。
附方:“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炼蜜丸,酒下)。
以上所论2条3方,依然是针对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阳微阴弦”而设。若寒饮上逆,心中痞,心悬痛之心痛轻证,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饮,降逆平冲;若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之心痛重证,当用乌头赤石脂丸,乌、附、椒、姜,大辛大热并用,温阳散寒,逐饮止痛。附方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意为能治多种心痛。
纵观本篇所论7条10方,主论上焦心阳不足,治以恢复心之阳气为主,兼以蠲饮降逆理气止痛。所用方药分析如下:其中3方用了附子、干姜、白酒;2方用了人参、生姜、薤白、桂枝,它如乌头、蜀椒、巴豆、吴茱萸、赤石脂等辛温之品不乏其用,可谓“寒者热之”之专篇,无一偏寒凉之方。充分说明其方药紧扣心阳不足,心病多寒之病机。
总之,《金匮》所论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寒饮上逆心胸,心肺气机不畅,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正如黄坤载所言:“阳不敌阴,则阴邪上犯,浊阴填塞,是以胸痹,宫城逼窄,是以心痛。”
笔者以为黄氏所论“浊阴”,除主指阴寒、痰饮、瘀血之外,还应包括现代人认识到的高血脂、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因此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应在前人温阳化饮、逐寒止痛的基础上,通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且要加强活血化瘀及降脂和软化血管等方面的研究,以开辟治疗新途径。
名家论心病多寒
笔者在多位医家的论著中发现相似观点,可互相补充为证。
名医冉雪峰在《冉雪峰医案》中说:“胸膺为阳位,胸痛多属心阳不宣,阴邪上犯。”可以理解为心阳不宣,阳不敌阴,阴邪上犯,心阳不足,是导致胸痹的主要矛盾方面。
国医大师李振华指出:“临床上,心病患者多因心阳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严寒、黎明阴盛之时属多……如治疗冠心病,既要重视活血以通脉,更要重视心阳的强弱,如心阳强盛,虽心脏血管狭窄,亦可促使心脏供血,不足致衰竭;如心阳衰弱,虽心脏血管狭窄不甚,亦可因心阳虚弱而致气虚血瘀且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主张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理气活血之品,以使心脏血行通畅。”可见他治心病重视心阳,与本论心病多寒如出一辙。
名医高体三言:“少阴以心火为主……故少阴一病,病于寒者多,而病于热者少。”与心病多寒之论,可谓不谋而合。
据临床观察,按五行而论,心病则火不足,心阳虚,推动无力,则水湿泛滥,痰血阻滞。轻则胸腹胀满;重则胸腹闷胀疼痛、肝脾肿大;甚者胸背痛,水湿外溢,四肢郁胀,下肢浮肿。
综上所述,中医所论胸痹心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等症,《金匮要略》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上焦心阳不足是其发病关键,立辛温宣痹通阳之大法,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方,迄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据其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看法,以温经通阳、恢复心之阳气治其本,佐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法以治其标,用于临床,多获良效。
注:九种心痛,首见于《金匮·附方》,然缺详释。《千金要方》有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九种心痛的记载,有较大参考价值。
(刘茂林 叶险峰 刘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