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誕生150週年|《追憶似水年華》: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
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新的生命。
藝術: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
普魯斯特是一位博覽群書的作家。法國評論家們常常提到《似水年華》的作者受十九世紀末年風靡一時的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的影響,這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似水年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這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其強烈的小說。
在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中,令人讀過之後永生難忘的、真正有價值分量的小說,都是從熱氣騰騰的真實生活中出發,在生活的熔爐中鍛冶而成的。從某一個哲學概念,或某一個政治概念出發的小說,既不可能有真實的人生價值,也不能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即使由於某種特殊原因而名噪一時,也肯定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我們讚賞和提倡「為人生而藝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所以我們重視從真實生活中產生,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的名著《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選篇》的編選者,法國文學評論家拉蒙‧費南代在《選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華》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總的說,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他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盡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
《似水年華》,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起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紀錄。
在拉封‧蓬比亞尼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辭典》中,寫普魯斯特評傳的喬治‧卡都衣是這樣給《似水年華》作者下定義的:「他對於遺忘猛烈反抗;這種為了生活在時間的絕對性中而進行的狂熱與不懈的努力,就是《重現的時光》主要意義。」《重現的時光》是《似水年華》最後一部的標題,是全部小說畫龍點睛之所在。哪一個偉大的真正藝術家,不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靈魂來創作使自己畢生事業可以傳之後世的作品呢?一言以蔽之,藝術不是別的,而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
關於這一點,《似水年華》不是表現得很徹底、很動人嗎?
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是普魯斯特在文學界的長輩和好友,對文壇上初露頭角的普魯斯特曾經起扶持作用。法朗士把普魯斯特的小說比作溫室中培養的花朵,像蘭花一樣,有「病態」的美;可是突然間,「詩人(指普魯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祕密願望……。」這是指出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藝術手法和思想深度,絕非一般泛泛之輩可比。
有二十世紀蒙田之稱的哲學家、隨筆家阿蘭(1868-1951),認為普魯斯特從不直接描寫一件客觀事物,總是通過另一事物的反映來突出這一事物。普魯斯特一貫通過自己的感覺表現客觀世界。他認為對絕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是科學家該做的工作,文學家只能老老實實反映他自己感覺到的事物,這是最真實的表現方式。所以評論家莫理斯‧薩克斯(1906-1945)說普魯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個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經驗,和一個十歲兒童的心靈」。
一個深於世故的人可以成為事業家,可是成不了真正的藝術家。哪怕老態龍鍾的藝術家,往往也保持著一顆比較天真的心,甚至帶幾分稚氣。普魯斯特就是這類人。在他晚年,離去世不久的日子裡,他還津津有味回想在貢布雷的別墅中,早晨起來喝一杯泡著「瑪德蓮」的熱茶,使他嘗到畢生難忘的美味。
* * *
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蓮」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裡,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
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部《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像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像「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
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新的生命。
* * *
永恆的文學經典
《似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說大致在上世紀末年和本世紀初年。1907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說,1908年他開始動筆,到1922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寫完最後一部《重現的時光》。
普魯斯特創作《似水年華》的十餘年間,完全禁閉在斗室中,與世隔絕。他全部精力與時間集中在回憶與寫作上,毫不關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它對法國人民的強烈影響,在《似水年華》中幾乎毫無反映。這部小說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8、90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面的極大繁榮,199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斗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似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說,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說,因此可以說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說。《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說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同時,由於《似水年華》在藝術結構與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創新,這部小說也預示著法國文學上一個新的時代將要來到。這個新時代,由現代派文學成為主流的時代,是在本世紀20年代初期達達主義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鑼鼓喧天的吶喊聲中開始的,也就是說,正當普魯斯特在他的病床上細讀《似水年華》最後一部的校樣之時,雖然他那時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可是還勉強工作。
不用說,普魯斯特不可能接受超現實主義以及後來的五花八門的所謂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可是現代派文學,不但2、30年代的現代派,就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5、60年代的現代派作家,不時地提到《似水年華》及其作者,好像他們不能不承認《似水年華》給予他們藝術革新的散發。
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傑作雖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時代局限,但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天才作品,實質上總是超時代、超流派的。《似水年華》就給了我們具體的論證。
文|羅大岡
(文章節錄自 試論《追憶似水年華》/羅大岡)
《追憶似水年華》細膩刻畫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和文人雅士,從單純地描寫人類社會轉而分析人類心理情緒,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新的文學形式發軔的標誌。
小說整體結構是敘述者對所經歷的往事之回顧,而這種回顧是和遺忘的一種抗爭。普魯斯特認為人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才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安德列‧莫羅亞在序中就提到:「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而「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
── 本書特色 ──
之所以成為小說藝術的巔峰經典,是因為它不是一部過去的描繪,而是對往日的召喚。
❖ 出場人物:超過2000人
❖ 冊數:共7冊
❖ 頁數:超過3000頁
❖ 字數:超過2,330,000字
❖ 中文翻譯:15人
❖ 劃下現代主義藝術表現的最高極致
❖ 影響後世名家無數,包括維吉尼亞‧吳爾芙、詹姆斯‧喬埃斯、克勞德‧西蒙……等。
出生時命名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ene Marcel Proust,生於法國巴黎奧特伊一個藝術氣氛濃郁的家庭。父親為醫生,母親為猶太裔。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的依戀,對文學的傾心,為日後的創作埋下了種子。青年時期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在熟悉日後作品中人物的同時,看穿了身處社會的虛幻。因精神狀況不佳影響生理,生前最後兩年長期獨處自我封閉,雖時有客人來訪,或宴會邀約,但皆不久留,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當父母相繼去世後,他痛感「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開始寫作《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一生渴望完成的終極目標。遭到紀德為編審委員之一的出版社退稿後,終於在1913年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1922年去世前本書只出版三部。第二部《在少女們身旁》獲法國龔固爾文學獎肯定。全套書直至1927年才完整出版齊全。
他借助不由自主的回憶(無意識聯想),將逝去歲月的點點滴滴重現在讀者眼前,使時間在藝術中得以永存。在生命的最後14年中寫成的這部總計7卷的長篇鉅著,被譽為西方文學中之經典,現代文學史上最華麗的傳奇。其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與對心靈追索的細膩描寫,更讓普魯斯特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