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隐藏的黄帝的秘密

我不知道现在中医院校的学子们会不会通读《黄帝内经》了,据我所知,中医院校开设的课程叫内经选读,就是把《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篇章拿出来进行讲授。目前院校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类和临床息息相关的课程都能做到系统讲授,对于《黄帝内经》确实做不到,篇幅浩繁,文字古奥,课时不够是一方面原因,理论课程不如临床课容易出成果也是一个因素,所以学校在重视程度上也就不如其他中医临床课程,甚至不如西医课程。很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都不太建议看《黄帝内经》,觉得是瞎耽误功夫。好像现在《黄帝内经》的作用就是在写论文或者出书的时候被引用一下,作为论据使用一下而已。
中医眼科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五轮学说”,这个学说非常有用,目前很多西医治不了得眼科疾病,中医是可以治疗的,所以看眼科疾病去中医院,这是聪明的患者。那么这个“五轮学说”来源于哪里呢?源于《灵枢·大惑论》,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此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转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止,何气使然?
释义
黄帝问岐伯,我攀登高台,到一半的时候,我回头看看,然后就只能匍匐前进,因为感到头晕目眩,我就感到很奇怪,尽管自己闭目宁神或睁眼再看,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头晕目眩。即使是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精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仍长久不止,有时这种症状在突然之间却又能自行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按:没错,这个秘密就是黄帝有恐高症,其实也不算秘密了,他一说,大家都知道了。能够承认自己有疾病,对帝王来说,也是难得。扁鹊告诉蔡桓公有疾在腠理,蔡桓公说寡人无疾,不知医、不信医的帝王,最后死的很惨。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因为黄帝登的是“清冷之台”,因高处不胜寒,黄帝感受了风寒之邪,所以才会有眩晕的症状。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只能说高台的清冷是客观因素,但这不是造成恐高的根本原因。黄帝的这种恐高我们现代人很多都有,如果没有剧烈的症状,也算不上什么疾病。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抟而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抟。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释义:
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见上图),如果邪气侵入项部,乘人体虚弱而向深部发展,则沿着目系而侵入于脑部。邪入于脑,便发生头眩,从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现两目眩晕的症状。如果邪气损伤眼部的精气,使精气离散,就会出现视歧的现象,就会有重影。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精气所形成,也是营、卫、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是以神气为基础的。所以人在精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离而无神气。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释义:
黄帝说我还是有些怀疑你说的,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没有一次不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唯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这不太奇怪了吗?岐伯说不是这样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和厌恶的东西,爱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会使精神出现一时的散乱,所以视觉不正常而发生眩晕迷惑。离开了那个环境,精神也就转移,就会恢复正常状态。出现这种症状,较轻的仅是精神一时迷糊,较重的就会精神迷乱而头目眩晕。
按:黄帝是个好学生,善于思考,对老师的话提出了质疑。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不知道登楼的人有没有头晕目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恐高症而言,岐伯也是认为客观存在决定了主观意识的。但又不是所有人都恐高,说明某些人的意识或者说意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