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证中医中药

肝阳上亢证中医中药

主证: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

次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辩证:因肝肾同源,故临床多因肾阴不足,而致肝阴不足,阴虚日久,虚热内生,终致阴虚阳亢之征。生理常态下,有赖于肾水之滋涵,以维持自身之阴阳平衡,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暗耗肝阴,亦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荣筋养目,故目睛干涩或夜盲,肢麻筋挛,肝肾阴虚,精血不能充于脑,故眩晕耳鸣。阴虚阳亢,气血上冲,则头胀而痛,头重脚轻,面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一贯煎化裁

  地黄、白芍、枸杞、首乌、五味子、女真子、早莲草等。

五脏调养-------调肝五脏

调养-------调肝

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肝,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气机舒畅;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肝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与胆相表里。

  肝正常与否的表象  

  (一)肝养日,心明眼亮  

  “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目不眩花。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二)肝养筋,指甲荣华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理论讲 “肝主筋,其华在爪。”  

  (三)肝气条连,心平气和  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四)肝阴足,血气旺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女性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调肝要领  

  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等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形象美。例如:肝阳亢时满腹“臭气”排不出,眼晴会流露出烦躁或凶灼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两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一)肝失衡的辨别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肝阳亢者眼红、干涩、眼角膜有斑(白翳)、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眼花、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事不周;月干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二)肝的生活调养  

  1、肝阳亢的调养  

  针对肝躁动的东方春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西方秋天收敛的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2、肝气不足的调养  

  肝气不足,不足以气化营养为血,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针对肝冬天藏而不动的气候,营造一个春天生机勃勃的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3、肝阴虚的调养  

  肝阴虚,是肝的物质基础匮乏所致。针对肝西方收敛内热的秋天气候,营造一个东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一方不再软弱,肝肾阴虚...

上海的袁先生,40岁,一个人从西北来到上海打拼十多年,为了事业甚至一直都没交过女朋友,直到40岁了事业有成,才发现想找女朋友不好找了。
袁先生向我诉苦:前段时间我好不容易找了个女友,没谈一个月就跟我分了,就是因为我那事说什么都挺不起来!
了解过他的情况,我猜想这和他长期没有正常的X生活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点直到现在,也还有人认为长期不做是对身体好,但其实适当规律的行事,才能够让体内精气有出有进,得以循环。
详细询问后得知,袁先生每次挺起都坚持不了多大一会,就会疲 软下来。完全不能正常的行事。总是头晕目眩,耳朵里有蝉鸣声,爱忘事,原来生意上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现在几乎都交给手下去管。
近两个月以来,袁先生经常失眠、多梦,睡不好觉,口干舌燥,腰酸腿发软。有时候还会出现胁痛,五心烦热,脸上发红,特别容易出汗。
我看他舌红少苔,综合辩证为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所导致的挺起无力。调理首先就是要补益肝肾。
方组: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等。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肝肾,养心补精;枸杞子、山茱萸补益肝肾,明目敛汗;龟鹿二胶滋阴补阳;菟丝子、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山药滋肾健脾。全方共奏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之功。
一周期过后,袁先生反馈精力提升了很多,不再出现脸红出汗的情况,睡眠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于是继续用原方加减一个周期,期间还听袁先生说起又找了个温柔体贴的女朋友。
过了不到两个月,袁先生向我反馈现在每次行事都能轻松挺起,硬度越来越好。耳鸣头晕的毛病也都没有了。

又遗又泄,难有一分钟,到底该如何缓解?

在中医上肝属木,肾主水,一旦水无法滋木,肝和肾就会出现不适症状了。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因此称为肝肾同源。并且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下面就通过一例典型病例和大家具体分析。

41岁的云先生,四年前出现遗泄症状,时间越来越短,前几年还能坚持两三分钟,最近时间要按秒算,妻子对其颇有怨言,云先生自己也觉得心烦,也看过几次医生,关于补的药也没有少用,可结果并不是很好,经常遗泄不止,还经常耳鸣头晕,记忆力也不好了,腰酸腿软,整天干什么都提不起来劲。有时候觉得自己干什么事都不是很顺利,整天也没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因此心情就很差。

了解到这里我发现云先生有点喜欢钻牛角尖,于是就告诉他,有时间多出去走走,该做什么事就努力去做。再了解到他经常盗汗,舌红少苔,综合辩证为:肝肾阴虚。也是肾阴虚造成的肝阴虚,“肝肾同源”就是说二者相互辅助影响。

肾阴精匮乏难以濡养脑窍,因此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变差的症状;肝主筋,筋脉失养,因此造成腰酸腿软;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伤及津液因此会出现心烦失眠,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的不适症状。并且肾阴虚造成虚火亢盛,扰动小蝌蚪,就会出现遗泄的情况。因此缓解途径为:滋养肝肾。

药组:大黄、泽泻 ——清热解毒,补血滋阴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丹参——祛瘀止痛,凉血消痈

菊花——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川续断、怀牛膝——健筋补肾,强腰膝

茯苓、远志——镇静安神,益智

山萸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女贞子——滋肝补肾,清虚热

当归——补血活血,平抑肝阳

熟地黄——滋阴补肝肾,养阴血

仙灵脾——温脾肾,强筋健骨,水煎服,并嘱咐其放松心情,不要一直想着这件事,出现问题多和妻子沟通交流。

一个疗程后,云先生反应自己睡眠安稳了很多,一觉能睡到天亮,原药稍作加减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云先生的遗泄症状消失,时间也能坚持在七分钟左右,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力气。

有了这五法,肝肾同治不发愁!

“肝肾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对肝肾同治的论述颇多,本文就为您介绍5种肝肾同治的经典方法,以飨同道。

肝肾两脏同居下焦,古有“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在生理上,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所以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故称“肝肾同源”。因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肾同源又称之为“乙癸同源”。在病理上,肝肾精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则肝血不足;肾阴不足,则肝阴亏虚,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肾失闭藏,肝失疏泄,则经期失常,经量过多或崩漏等,故临床上常“肾肝同治”。在治法上有滋肾养肝、滋肾清肝、滋肾疏肝、滋肾平肝、温肾暖肝之分。

滋肾养肝

滋肾养肝,即“滋水涵木”,适用于肝阴、肝血不足证。肝开窍于目,肝之阴血不足,目失所养,则视物昏花,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等;肝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筋骨痿弱等。治宜滋肾水,涵肝木,俾肾水足则肝血旺,精血上承则目明,筋骨得养。此类方剂常以熟地黄、山茱萸、当归、枸杞等为主配伍组成。代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二至丸、补肾壮筋汤等。

滋肾清肝

滋肾清肝,适用于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证。阴不制阳,相火亢盛而成阴虚火旺者,则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烦躁易怒,足膝热痛;虚火伤及冲任,迫血妄行,则见经水过期不止,崩中漏下,血色深红;阴虚有热,耗伤阴血,不能濡养筋骨,则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阴虚阳热无制,则风热上扰,精血益虚,而见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等。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清肝泻火,此类方剂常以滋阴补肾之熟地黄、龟甲、山茱萸、白芍、当归等为主组方,配伍清肝泻火之知母、黄柏、牡丹皮、栀子等。代表方剂如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虎潜丸、固经丸、石斛夜光丸等。

滋肾疏肝

滋肾疏肝,适用于肝阴不足,肝失疏泄证。肝藏血而主疏泄,若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或肝病迁延日久,则肝阴日渐亏损。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而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乳房胀痛,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等;若肝郁横逆犯胃侮脾,则吞酸吐苦,呕恶嗳气;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治宜滋阴疏肝,兼以调和脾胃。此类方剂常用生地黄、当归、枸杞、麦冬等为主,配伍川楝子、香附等组成。代表方剂如一贯煎等。

滋肾平肝

滋肾平肝,适用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则头痛眩晕,甚则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肝火扰心,则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肝阳上升太过,血随气逆,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则见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治宜滋肾养肝,平肝息风。此类方剂常以龟甲、白芍、牛膝、桑寄生等为主,配伍天麻、钩藤、牡蛎、决明子等组方。代表方剂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等。

温肾暖肝

温肾暖肝,适用于肝肾虚寒,寒客肝脉证。肝经络阴器,抵少腹,肾阳不足,寒凝肝脉,经脉拘急,则小腹冷痛,或睾丸肿痛,畏寒而喜温,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闭等。治宜温肾暖肝,散寒止痛。此类方剂常以温补肝肾之当归、枸杞、肉桂、乌药、小茴香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剂如暖肝煎等。

肾虚难兴,宗筋弛纵,中医一方帮你恢复

补血类方剂组方配伍方法浅析

补血类方剂适用于血虚的病症。血虚与心、肝、脾最为密切。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行等。常用补血药如熟地、当归、芍药、阿胶、龙眼肉等为主,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适当地配伍活血祛瘀、补气、或理气之品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本文拟从组方配伍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补血剂的组方配伍方法加以探讨。

1        配补气药

《医论三十篇》所谓:“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认”,故治疗血虚之方剂,常于补血药中酌配补气之品,以助生化,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诚如《温病条辨·治血论》所谓 :“血虚者 ,补其气而血自生。”方如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补气药之选用,多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常用[1]。如《本草求真》曰:“血属有形之物,必赖无形之气以为之宰,故参, 芪最为生血之药”。补血名方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配当归、八珍汤之重用人参配熟地,皆遵气旺血生、阳生阴长之理,为“补气生血”方剂之代表。例如朱丹溪创制的三黄补血汤(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圣愈汤(人参、黄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等,亦为“补气生血”制方原理之运用。若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则又当着重使用补气药,大补元气以固脱,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现代研究表明,“补气生血”的生物学机理,是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脾细胞等分泌较高的造血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促进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细胞的生成;通过补气又可纠正与血虚相伴的机体功能下降,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外周血细胞的趋向正常[2-4]。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促进和调控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促进骨髓造血;参、芪与当归配伍,则能提升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刺激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从而发挥其“补血”之功能,显示出补气药与补血药的协同增效作用。而对于急性大失血时,补血药与补气药配伍,较之单纯之养血补血疗效更好[5]

2        配活血药

《景岳全书》指出:“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未有不滞者”。因此,血虚与血淤常互为因果,营血因淤而生新受阻,血淤由虚而淤滞益甚。且补血之品性多阴柔,若单补营血又易妨碍血行。因此,补血剂不宜纯用阴柔滋补之品,配伍少量活血化淤或补血而兼有活血作用的药物,补而能通,既能化淤生新,又可疏通经脉,且可使补而不滞,对于血虚而有血滞者尤为必要。如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四物汤,药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原治跌打损伤,血淤肿痛之证,因其通补兼备,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有生新化痛之功,从而被后世奉为主治营血虚滞之证的代表方剂[1]。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淤中药能促进骨髓微环境的修复和供氧,增强造血基质细胞粘附造血细胞的能力,加强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DK的调节,从而调节和促进造血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并能影响细胞凋亡调控基因,保护骨髓造血细胞[6-9]。补血药与活血化淤药合用,在促进造血、改善骨髓微环境方面有协同效应,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补血须活血”的科学内涵。

3          配温阳药

《银海指南》所谓“阳虚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温不宜寒。”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因此,温阳药配入补血药中既可鼓舞气血之生长,又能温通血脉、通畅血行。温阳生血法之于补血剂中的配伍运用,上溯其源,当以《伤寒论》炙甘草汤之生地、阿胶与桂枝、生姜之配伍者为先导,生地、阿胶滋阴养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通血脉。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如此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有研究表明“温阳益元生血方,确能降低CAA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γ-IFN、INF-α水平,调节紊乱的免疫状态,解除过高的负调控因子对造血细胞的过度抑制,从而发挥补血作用,其疗效也明显优于性偏阴柔的滋阴益元生血方[10]

4          配健脾药

《素问·决气篇》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若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精微,必致营血亏虚,故《医林纂要探源》谓:“脾不健则血不生”,而“亡血之人,脾胃必弱”(《医方论》)。因此,于补血剂中配以健脾益胃之品,培补中土,充养后天,则可使营血生化有源。临床常见部分血虚患者,单用纯阴补血之剂,不仅难以奏效且常出现脘腹痞胀,食少纳呆等症,此即所谓“虚不受补”。究其原因,乃缘于脾胃气虚,功能减弱,加之补血药性多阴柔滋腻,更易滞脾碍胃。如归脾汤,方中黄芪、龙眼补脾益气;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气健脾;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即在此。

5        配补肾益精药

《诸病源候论》云:“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营血日渐亏乏。又肝藏血 ,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是以补血类方剂中,宜酌伍补肾益精之品,以使精充而血生。《济生方》载益精生血之黑丸,以鹿茸、当归等分而成方;《景岳全书》治阴血衰少之大补元煎、治血少阴虚之小营煎、治精衰血少之归肾丸,皆用当归与熟地、枸杞、山药、杜仲等配伍。以上补血剂之组方,均立论于“精能生血”之理。临床研究发现,以鹿茸、补骨脂、熟地黄、仙灵脾等组成的补髓益精生血方,可提高再障性贫血(CAA)患者体内SOD及GSH-PX活力,降低自由基含量,解除自由基对骨髓组织中细胞系统的攻击,提高骨髓红细胞内质网的数量,加强细胞解毒功能并可使骨髓微环境中上皮样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11]。而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药可显著促进CAA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结构的修复,提高外周血红系造血细胞、粒系造血细胞、巨核系造血细胞水平[12]。以熟地黄、紫河车、当归、人参、丹参等组成的保元生血饮对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肾脏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肾性贫血,有显著疗效,说明益精生血法对肾性贫血确有良效[13]

6   结 语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要确立补血方剂的配伍方法,使组方更为合理、有效必须既要充分考虑营血的化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又要根据血虚证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调配合适的药物,使“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始可组成结构严谨、疗效确实的补血方剂。上述补血诸法,既可单一行事,亦可联合为伍,但总以恰合证情为要。重视对补血类方剂制方原则的把握和对成方配伍规律及药物配伍技巧的认识,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和新方

陈潮祖:肝脾不和,怎么治?

肝脾郁结是指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脾运失司的肝脾同病。

常以精神抑郁胸膈胀痛口苦泛酸食欲不振为主证。此证法当疏肝理脾两脏同治。
疏肝宜用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郁金之属疏达气机,畅通胆流;当归、川芎、芍药之属畅旺血行,通其窒塞。
理脾宜用苍术、白术、半夏、生姜、厚朴、砂仁之属燥湿行津,醒脾利气;山楂、建曲、麦芽、槟榔之属消食化积,恢复脾运。
通过肝脾同治,使其气机条达,血行无阻,脾气健运,津液流通,则诸郁可解。
代表方如越鞠丸
胆胃不和,是指胆经有病,横逆犯胃病机。
胁痛口苦恶心呕吐并见为特征。肝脾主升,胆胃主降。肝胆病变,常常影响胃气正常下行,而上逆作呕,故胆胃不和常以呕吐为主证。
胆气犯胃,胃气上逆呕吐,既有口苦、胁肋胀满疼痛等肝胆征象,也有呕吐恶心、脘闷食少等脾胃征象。
呕吐仅是现象,引起呕吐病机,是因肝胆有病影响脾胃。
所以治疗胆气犯胃呕吐,应在治疗肝胆前提之下,配伍和胃降逆药物
故常选用柴胡、青蒿、郁金、枳壳疏肝利胆;白芍、代赭石之属柔肝平肝,半夏、生姜、甘草之类和胃降逆组合成方。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即属此种配伍形式。
肝脾不和,是指肝病及脾,或脾虚肝克,以腹痛为主证。肝脾不和而呈腹痛,当分虚实论治
脾虚引起肝脾不和,是以腹部拘挛作痛为特征,肝乘脾虚来犯,以至腹部挛急作痛。
治疗此证,应当一面补气健脾,以防肝气来犯;一面养血柔肝,使肝不横强。这种肝脾同治配伍形式,对于上述机理腹痛,确有可靠疗效。
如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痛泻要方之用当归、白芍、川芎之类养血调肝;白术、甘草、大枣等药补脾缓急,就是根据上述机理配伍而成。
肝气横逆,克贼脾土,而呈腹痛,证情偏实,多兼气郁,或气郁化热。
当以疏肝、活血、清肝、柔肝为主,适当配伍调理脾胃药物,如奔豚汤即属此种证型。
总之,肝脾不和的临床表现有寒证,亦有热证;有虚证,亦有实证。
这里所举仅是少数方剂,尚有肝气犯胃,呕吐属寒之吴茱萸汤;肝木乘脾,腹痛属虚之小建中汤肝气犯胃,呕吐属实之大柴胡汤等,这些方剂散见肝脾两脏治法,必须合参才对肝脾病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此证虽分寒热虚实,总属肝系筋膜病变。现象在脾而病机在肝。所以称为肝脾不和。

所举方剂均以柔肝、缓急、疏肝、清肝、温肝为主,健脾或是通腑为辅,反映了本法的组方特点。了解基本病理和治法特点,有助于辨证论治。

五脏平衡与养生

《五脏诊断及养生》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的声音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切脉需要病人把握的时间在“平旦”(寅时,早3—5点),时且不吃早饭,静坐约30分钟左右方能准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难以满足切脉条件,所以本草养正堂相应地加强了其他三诊。
     诊断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养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对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对阴虚者补阳,腰越补越酸。望诊辨阴阳,主要看四个方面:
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形瘦;阴虚形胖。
从舌象上看:往往是阳虚舌质淡嫩、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形瘦、苔少。
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寡欢;阴虚燥热不安。
从寒热上看:阳虚者胆小,怕冷;出凉汗;阴虚者怕热,出热汗。
养生贵在平衡。实践证明,百病皆源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因此,恢复阴阳平衡,才是养生的大道。

第一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酉骸之君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中医理论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指大脑在思考。

一  心正常与否的表象
    (1)心气足,心静神安
     心气足者两眼炯炯有神,信心十足,给人以美感;心气虚者,心悸,两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世。
    (2)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其华在面”。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苍白无光,毛孔见粗,因气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3)心气足,声圆音亮
     心气足的人声音洪亮,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长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有些演艺人员声音欠佳的原因是心气虚所致。注意保养心气的演员,到七八十岁仍然音色圆润、浑厚,不减当年。

二  调心

       心机失衡者,原因各异:劳累过度,心情抑郁,暗耗心阴;受刺激,郁郁不欢;步人中老年,气渐虚;大病初愈,气已伤等。心失衡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心寒乏力;心阴不足,久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如下:
   (一)心阳虚、心阴虚的辨别
    1.“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者为阳虚;舌瘦而苔燥红者为阴虚。
    2.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3.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盗汗者为阴虚。
    4.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二)心的调养
     针对人体心阳虚的北方秋冬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针对人体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北方秋冬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二  肝

肝与胆相表里  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肝,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气机舒畅;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肝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

一  肝正常与否的表象
     (1)肝养目,心明眼亮
    “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目不眩花。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曰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2)肝养筋,指甲荣华
     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理论讲:“肝主筋,其华在爪。”

(3)肝气条达,心平气和
     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4)肝阴足,血气旺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女性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二  调肝要领
     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等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形象美。例如:肝阳亢时满腹“臭气”排不出,眼睛会流露出烦躁或凶灼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两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一)肝失衡的辨别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燥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眼角膜有斑(白翳)、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二)肝的生活调养
    1.肝阳亢的调养
     针对肝躁动的东方春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西方秋天收敛的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2.肝气不足的调养

肝气不足,不足以气化营养为血,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针对肝冬天藏而不动的气候,营造一个春生机勃勃的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3.肝阴虚的调养
     肝阴虚,是肝的物质基础匮乏所致。
     针对肝西方收敛内热的秋天气候,营造一个东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三  脾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脾统血,统摄血液于脉管内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说。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一  脾胃正常与否的表象

(1)脾气足,肌肉丰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像并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
  长着“爱人肉”。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2)脾气足,脸不臃肿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如唐代以杨贵妃为代表的丰腴美人,就是当时大部分男性对女性审美标准的体现。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3)脾气足,精神爽快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4)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5)脾气足,皮下无淤斑
     “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证。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淤班(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二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生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欢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一)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关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生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胃阳不足,胃院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二)脾胃的生活调养
     脾相当于人的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胃相当于 其下属的加:工车间。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  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四  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诸气,司呼吸,吸人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其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肺和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 ,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
    一  肺正常与否的表象
    (1)肺气足,精力旺盛
        肺气足,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老年人生病时往往气短,因肺气弱而身体缺氧,必然导致精疲力竭。
    (2)肺气足,皮肤光滑
    “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
    “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光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人不虚胖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的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5)肺气足,不易感冒
    “肺主卫气。”肺气足,可形成保卫身体之气,预防病邪从气管和皮肤侵入,使人不轻易感冒。
    (6)肺气足,嗅觉灵敏
      肺气足,鼻内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炎,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
    (7)肺气足,人不忧愁
     “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喜;肺气虚,人多忧愁。
    二  养肺要领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
    (一)肺阳虚
      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痰多清稀,甚则喘促敛呼吸困难,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白,舌胖淡嫩。
        针对肺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建立一个相应的南方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二)肺阴虚
      肺阴,是肺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部分。肺阴虚相当于肺的物质基础薄弱,肺自身的阴液不足,细胞在运动中摩擦力过大,出现燥热。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燥,苔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虚可引起肠燥,导致便秘。
      针对肺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对应的北方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五  肾

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故称之为“先天之根”。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肾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肾主毛发,肾主骨,牙为骨之余,故牙齿和毛发的荣坚与否和肾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上连于肺,故主接纳肺气。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病诸症,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联。
   “肾为先天之根。”肾气旺,人耳聪目明,消化吸收旺盛,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
    一  肾正常与否的表象
    (一)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足,可调节体内水分循环使用并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表明已相当严重。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二)肾气足,毛发荣光
     “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荣光;肾气不足,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者,过百岁仍然鹤发童颜。
    (三)肾气足,颈直挺、齿坚固
      肾主骨,牙足骨之余,肾气足,颈椎自然直挺,人体轻松挺拔;肾气虚,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
      肾气足,牙齿坚固,白而亮,年过80岁也呵完好;肾气虚,牙齿松动,甚者40岁左右即脱落。
      所以,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做手术,应从调肾人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四)肾气足,人不气喘,脸不长色斑
    “肾纳肺气,为气根;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人不会气喘,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肺的肃降功能受阻,严重时会气喘,面部易生斑等。肾阳虚者在秋冬季节手脚寒凉,严重者夏季也凉。有此症状者,每年春节过后,脸上即长色斑,也叫“肾锈”如果在进入秋冬季节时,能调养得手脚温热,并一直保持到夏季,一般情况下全年脸上不长斑。肾气足者面色白亮,皮肤细嫩。肾气虚者面色青自,无光泽。严重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脸色晦暗。
    (五)肾气足,消化吸收旺盛
      肾阳生命门火而化脾胃土。一些人常年胃病,甚者十年治不好,其原因是肾寒引起的胃寒,此症不温补肾阳如隔靴搔痒。补足肾阳,人消化、吸收旺盛,必定精神焕发。
    (六)肾气足,更年期可延至60岁以后
     《黄帝内经》讲:女子四十九(虚)岁天癸(gui)枯竭,但善保养者高寿仍可生子。天癸枯竭,指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迅速减少。这时,女性体内润滑物质匮乏,细胞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增大,造成内热增升,消耗元气,导致女性燥热不安,彻夜难眠,甚至狂躁、闭经。这就是女性更年期到来的征兆。
     如果针对此症,适时滋肾阴、降虚热,不出一个月,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可减轻或消失,月经来潮也可能延至60岁以后。
    (七)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
      已婚女子肾气足,对丈夫温存依恋,是夫妻生活正常的表现。女性肾阳虚者气不能达到私密处,引不起快感,甚者疼痛,导致所谓的性冷症,反感夫妻性生活,容易导致夫妻感情不和。男性肾气不足,年过40岁后则会厌倦夫妻房事,影响男性的自信,甚至出现疑心过重现象。
      需提醒的是,房事后男女皆不要立即洗浴,防止湿冷侵入体内。可以吃一宝6粒、五宝3粒,即时睡眠,可恢复气力,次日少有或没有疲劳感。
    (八)肾气足,二便正常
      “肾上开窍于二阴。”肾气足,二便正常。肾气虚,易导致小便失禁。肾阳虚,命门火衰,可致凌晨便急、便稀,也叫“五更泻”。严重者二阴可患各种炎症。
    (九)肾气足,耳聪目明
      “肾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耳呜、眩晕,甚者耳聋。
    (十)肾气足,心定神安
       “肾主恐。”肾气足,人心神安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性疾病。

二  补肾要领
     人体肾气不足,出现任何一种症状都会影响外在美。例如:小便失禁,他人不易察觉,但患者的心理负担必然要影响到面容的光泽与坦然。所以,要及时补肾,使其达到正常的功能,保持舒展美好的容颜。
    (一)对肾阴、肾阳两虚的辨别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阳虚升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肾虚的特点如下:
    1、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2、阳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3、阳虚易瘦;阴虚易胖。
    4、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5、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二)肾的生活调养
    1.肾阳虚
     肾阳虚相当于肾这部机器电力不足。肾阳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不足。表现为耳垂枯小,从小怕冷,手脚冬天凉,重者夏天也凉女性月经期间经血色黑,钉血块,重者痛经。另一种是先天肾气足,到了一定年龄段时肾阳虚,如《黄帝内经》讲的:男四十岁女三十五岁,肾气渐衰。
     肾阳虚者多数面色青白,怕冷畏寒。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不同:
    (1)少年时期,除上面所述各类症状外,因肾虚不纳肺气,肺不主皮毛而生粉刺;因肾不通脑而疲倦、智力下降;因肾不主骨,影响发育。
    (2)女性35岁以后,只要冬天手脚凉的,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40岁以后,有人会小便失禁,有人过早进入更年期。
    (3)男性40岁以后,性功能急剧减退;60岁以后,易患前列腺炎或增生。
    (4)男女肾阳虚者的共同性症状:牙齿寒痛,腿肿、脚肿;风湿;脱发;腰痛:骨质增生;泌尿系统炎症、尿急、球频;耳鸣、耳聋;精神恐惧,睡眠不实或因命门丁火衰不脾胃土而凌晨腹泻。

升阳是针对北方冬天的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阿方复犬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人体双肾了光由命门补充到脊椎中的骨髓,由下至上直通大酗,人体四肢盯骸方能通畅。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根,通脑,主骨,主髓,主智,固齿,藏五脏六腑之精华,繁衍后代。”
    只要艘背酸痛或板结等,均为阳虚。腹为阴,背为阳。后背阳气要足,阳气足后背爽,百病渐退。

2.肾阴虚
     肾阴虚的症状:颧红腮热、自汗口渴,下午加重;内热伴习惯性口腔溃疡;牙根松动、畏酸、疼痛,怕冷,怕热;腰酸,腿肿,手脚心烦热;尿急、尿频;血糖、尿糖偏高;儿童睡觉盗汗,烦躁不安,多动易怒,习惯性感冒,重则哮喘。有些人冬天肾阳虚畏寒,夏天会转为肾阴虚怕热症状。
     针对肾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中医将内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是气血运行受阻、淤积所致;虚火多由阴津匮乏,细胞组织运动润滑不利,摩擦生热所致。

针对人体脾、胃、肺、大肠、小肠三礁等过燥的西方气候,营造一个中部湿的气候,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上述五脏的功能及相互关系要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再加上掌握、运用阴阳五行的道理,即可踏入养生门槛。如要深入学习,还需要懂得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可阅读笔者所著《养生之道》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