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王朝曾在河南境内遭受九世二百余年水灾,竟迁都十次之多?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等地发生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形成了巨大的洪涝水灾,据相关专业报道7月20日一小时的降水量竟相当于150个西湖的蓄水量,也相当于北京地区半年的雨水量,其场景之可怕真是难以想象,当地遭受的损失也是相当的严重。
即便是在雨水充沛,时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南方地区,这样特大的水患也是极其罕见的。堪称“千年一遇”并非浮夸,河南境内自古以来也时有水灾出现,然而真正对当地百姓造成非常大影响的一次,确实也只有三千年前曾经发生过。那是在商朝时期,一场断断续续难以停歇的连年雨水,加上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改善和疏通河道以及排涝泄洪,最终造成了商朝自仲丁起到盘庚九代君王的漫长时期,共二百多年的避雨防洪大迁徙。
也就是因为这场水灾,使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迁都次数最为频繁的朝代,商朝六百年就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迁徙当中不断折腾,迁都次数总计十次,五次是直接被水患所迫,另五次也是间接因水灾导致的朝局不稳,最终而决定另择新都,且多次都发生在河南境内。今天我就来大概了解一下商朝迁都的情形。
商朝是由成汤开国建立的,商人的王畿腹地主要是在豫中、豫北以及晋南、冀南、鲁西等部分地区,也就是说主要在河南境内,当时成汤灭夏之后,建都在亳邑,也称亳都,即当今的洛阳偃师南一带。到第十任君王仲丁即位后,特大水患发生了,宫室损毁严重,百姓不得安生,只仲丁于是将国都迁往了嚣邑,也称嚣城或嚣都,即当今河南郑州。
到第十二任君王河亶甲即位,因嚣都水患也一样严重,又迁都至相邑,也就是如今河南濮阳西一带。河亶甲的儿子祖乙继位后,相邑也受到了水患的严重侵害,为了躲避灾难,祖乙选择将国都迁往远离河道、地势稍高,位处偏僻的耿都,也就是当今山西河津地界。可在耿都呆了不到一年,由于远离王畿腹地,难以把控天下形势,祖乙又再一次将都城迁到了邢邑,也就是河北邢台。可不久又因邢邑没有起到相关作用,反而离北方游牧部族太近,不适合再做国都,祖乙又迁都到了庇都,即今山东菏泽,也就是《水浒传》中著名的郓城。
然则庇都虽离家较近,却免不了也遭受水灾影响,到第十七任君王南庚在位时,为避水患,又向东迁都到了奄都,即山东曲阜。后来到第十九任君王盘庚登基,商朝由于频繁迁都,导致原本臣服的天下诸侯纷纷离心,最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通讯和交通极度不发达,搞不清楚天子所在何地,而河南境内的王畿百姓又认为自己是被遗弃的难民,过着悲惨无助的生活,商朝的整个社会状况非常颓丧和凋零,四方夷族部落也经常前来侵犯,为了扭转这个危局,盘庚痛下决定要回到商朝开国的龙兴之地亳都。
百姓们一开始也是挺高兴的,为了振兴社稷,重新恢复开国时的强盛与安定的气象,盘庚带着群臣百姓们就回到了亳都,并在旧亳都的西北面,也就是洛阳偃师西兴建了新都城,可没想到暴雨没变,洪涝依旧,新亳都又被水灾损坏得七零八落,百姓们顿时心如死灰,都认为天丧大商,回到祖地也无法挽回天意,商朝是命该衰败了。
可盘庚并没有甘心如此,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惨况,他再一次决定将国都迁到一个安全之所,经常一段时间的考察,盘庚锁定了豫北的殷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可百姓们宁愿受苦等死也不愿意再迁移了,盘庚进行了非常艰难的说服和动员工作,最终还是让百姓们跟随他迁到了殷都。
立足殷都之后,没想到水灾还就真的慢慢退去了,百姓们开始安居乐业,殷都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为了庆祝迁都安定的胜利,盘庚将国号改为“殷”,百姓们也有沿用旧称的,所以商朝从此也被称之为“殷商”,盘庚迁殷的誓文如今还记录在儒家五经的《尚书》当中。
到了第二十七代君王武乙在位时,殷商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大,为了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好战的武乙力排众议又将国都迁到祖乙居住过的旧城刑邑。可武乙一死,朝廷又回到了殷都,到第三十代君王帝辛即位,也就是商朝的末代之主,著名的纣王时期,殷都依旧是作为正都,而纣王为了彰显国威,震慑诸侯,同时为了纵情享乐,便将殷都的城池进行了空前的扩张,新城和宫室一直修到了沬邑,也就是河南鹤壁地界,并改名为“朝歌”,这里后来还成为了春秋时卫国的都城。
除了朝歌之外,同样好战的纣王为了方便对外用兵,同时也为了自己享乐,又在武乙时的弃都刑邑修筑了空前奢华的离宫,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就产于此地,另外纣王又勒令四方诸侯进献各种珍禽异兽,在新建的“沙丘行宫”进行豢养,来满足他的狩猎欲望和感官享受。这个沙丘后来也成为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丧身不祥之地。
以上就是商朝十次迁都的情况,五次都和水患有着莫大关联,且多次迁都皆在当今河南境内。商朝之后,河南的水患就从未如此严重了。直至如今这几天,炎炎夏日,郑州等地却连遭“千年一遇”的暴雨袭击,以致许多地方竟成一片汪洋泽国,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时是显得那么的渺小和脆弱,但与殷商对比,当今时代不同,形势也不一样,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效防治自然灾害,与古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