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守的心理结构
意守的是静功修炼的入门阶梯,也是静功修炼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精功修炼强调万念归一,一念归无,很容易使人误解,意守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心态,谈不上心理结构。其实不然,意守态是一个有显意识、潜意识、感觉、情绪,意志乃至技能构建出来的多维度综合态。
显态来看:
1、意念活动。包括意守本身、意守对象、意守投射线和意守的强度。意念是显意识中的自我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它是整个意守过程的主导者,它有三个作用,一、引导自身活动。二、令其他心理活动因素配合。三、平衡各种心理活动。意守对象是意念激发内气的做功场所,多数静功态均以下丹田为意守点,因为下丹田是生命之根,元气聚集之所,内气发动之源。
意念和丹田保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的关系。意念投射线是意念和丹田结合的活动路线,是自我意识把做功意念送到丹田做功的过程。意念投射线的体位以采取任脉运行路线为宜。开始做功时,需要投射线位的具体界限,随着意守态反射弧形成,投射线便逐步模糊化,投射的移动态,也随之消失,形成一种潜在的固定关系。意守强度是指意念对意守部位的专注程度。开始建立意守态时,心理强度较弱,随着意守态初步建立,逐渐地乃至最大限度的减弱心理强度,最后进入恍惚朦胧境界。
2、意念控制下的内感觉。传统气功在意守丹田时常结合运用内视、内听、随息、数息等方法,这实际上是调动视觉,听觉和动觉等多种感官,来强化意守投射线以及意念头同丹田的联系,以促使意守态条件反射的建立。调动这些内感觉,即可阻断外界刺激,又增加做功的动量,只要运用得当,不但不会引起兴奋扩散,还可诱导抑制过程。
3、良性心境。这是实现和维持意守态的心理基础。所谓心境,是指一切体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比较持久、微弱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练功时一定要培养松、静、恬、淡的心境,有了这种良性的心静,就能为一手的心理作用创造必要和良好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组成了意守的显态心理结构,这是以意念为主,以良性心境为基础,有内感觉参与的低水平结构。
在这个结构里,意念恰当运用会带动其他心理,并促使良性心境的出现和稳定。而良性心境的出现和稳定,又会提高意念活动的效率,并发挥其心理作用,这样便形成一个协调、浑然一体的模糊结构,反之则会互相干扰、对抗,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和破坏意守态的建立。
隐性形态
在炼功心态中,蕴含一般不明显被感知,处于感觉发现之下的东西,它包括三个方面:
1、炼功潜意识。
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潜在的炼功认知结构。在炼功时主动遗忘,从而融入潜意识领域,悄悄地和练功心态相呼应。随时对做功意念进行隐蔽指导。另一个内容是,在修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我炼功模式。它以经验形式隐藏在潜意识中。它同认知结构一起,调控着意守的心态,并不断的为炼功实践完善。经过完善的练功模式,又以经验形式进入潜意识制约着练功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练功的层次和功效。
2、炼功意志。意志能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以此支配其他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但是在练功时,不允许有明显的意志活动。意志是隐伏在炼功心态后,悄悄起着两个作用:一、为驱动练功主体坚持练功,强化内驱力。二、为抑制与练功目的形态相反的心理活动,如促使主体及时制止杂念,以及意克服消极情绪。《黄庭内景经》云:“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真诚亦由专”正是强调意志的作用。
3、心理操作技能。心理学上把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转变为“自动化”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称之为技能。
意守开始,意念对运演,意守点和意念投射线的定位,意念同内视、內听的结合,意念同呼吸运动的联系,意守强度的掌握,以及良性心态的维持,各种心理因素联合成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需要很娴熟的技术,避免顾此失彼,配合得当。技能的形成,既需要意识的调控,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训练。
显态心理结构和隐态的心理结构相互制约,并随着功态的进展而不断弱化,直至消失。隐态的结构中,潜意识可以随机转化为显态,通过生理效应的反馈,不断的促进心理结构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对于炼功者有几点启发:
一、练功前对练功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掌握所练功法的基本要义,了解越全面,越深刻,有关练功知识,在潜意识中发挥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就会越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在练功中,要努力提高练功技能,不断完善自我练功模式,建立正确的练功动力定型,才能保证功夫不断提高。
三、练功前要树立练功的信心,要有坚定的练功意志,要有克服挫折的思想,这样在练功时,意志便能强化内驱力,并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要注意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并发挥其协同作用。意念是练功的主导因素,良性心境是功法得以进展的基础。既要要时刻驾驭好意念,又要保持优化的良性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