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中的描写解析宋代舞蹈风貌
悠悠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宋词是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特点的重要文学体裁形式,其庞大的作品数量及深远的影响力不亚于唐诗。因此,在科学技术不完备的古代,除了用“舞谱”记录舞步以外,文字描写更承担起了反映舞蹈发展变化和特征的历史使命。在宋以前,早已出现以文字记录舞蹈的呈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宋词的显像特征尤其明显,以其“能够长短其句以就其拍”的优势更能配合管弦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加上宋朝对文人优待有加,士大夫们整日笙歌不断,蹁跹不绝。文人当席填词赠给歌舞伎,更是当时的风尚。在两万余首的宋词中,有关舞蹈的有600余首,约占总数的3%。通过对宋词中舞蹈资料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宋代舞蹈的发展全貌,而且能够发现乐舞词的价值和艺术成就。①两宋时期,精致细腻的士大夫乐舞文化尤其表现在宋词之中。宋词服从于曲谱,可以配合音乐演唱,虽然主唱,亦不离歌舞形式。当动态表演结束之后,词的留存就是歌舞一种文案或脚本。随着杂言长短句歌词的增多,乐舞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宋词的广泛流传,既反映了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趋势。宋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过程中,是重要转折阶段。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唐代的“纯舞”盛世,更为宋元以后逐渐形成的戏曲舞蹈奠定了坚实基础。程式化、规范性的宫廷舞蹈,是宋代乐舞符号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既有其形式的更加纯熟使舞蹈具有更高的表现力,又必然约束了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期,民间舞蹈十分盛行,品种之丰富,流传之普遍,艺术水平之高,与宫廷舞蹈不相上下,勾栏瓦舍之繁盛,词人与艺妓的惺惺相惜,“舞队”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舞蹈在民众中的新发展。文人学士谈艺时,往往将二者相提并论。无论怎样,宋代舞蹈在整个中国舞蹈史上里程似的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从宋词的总数来说,涉及到舞蹈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就在为数不多的乐舞词中,词人们以其细腻的描写、高超的手法,将动态的舞蹈艺术成功地转化成词的美学形象,给后世的舞蹈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给世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②值得注意的是,舞蹈在有关词调的讨论中不被关注,由此可见,传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格局发展至此,已经开始转变。从最初《诗》三百生动的乐舞气象一路而来,最终走入了纸上文学。本文也将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宋词中两宋舞蹈的风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