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摹本《兰亭序》之批判:他写对了吗?差异在哪里?

褚遂良《兰亭序摹本》

《褚遂良临兰亭序》钩之批判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通过对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中钩的批判,我们对此会有更深的认识。
1. 褚遂良临《兰亭序》与冯承素摹《兰亭序》在钩笔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三类情况:
(1)省略钩;
(2)弱化钩;
(3)改变钩的形态。
2. 对于钩的省略应该理解为其不愿意钩。在笔画结束时改变行笔方向“钩”起是笔画本身的要求,但是在手写体中钩的最终完成是书写者意趣所在。对于钩的省略只能理解为褚遂良对钩起后意趣的呈现没有兴趣。
对于不是字中末笔的钩笔形态更是笔画间承启的需要,呈现着笔画间内在的情意关联,临帖时对此的表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褚遂良有时会有意地忽略。
3. 褚遂良对于钩的弱化并非寻求一种《兰亭序》原字外的别趣,而是对于《兰亭序》钩本身的功能与意义的忽略。钩呈现为轻重、粗细以及角度的多种变化是因为有着相应的情意内涵,当以较重的笔触来完成钩笔时,必然要有相应的行笔动作,而这种行笔动作并不仅仅是钩前笔画完成后的顺势提钩。显然,褚遂良对此并没有要求。
4. 褚遂良在临作中改变原帖笔画形态有如下情况:
(1)将折锋钩起改为弧线提起。在行笔中折锋是需要缓行并瞬间调锋来完成的,显然这需要凝神用意,而弧线提起是最为方便省力的行笔方法。
(2)将分段弧折的笔画作折笔直接钩起。这是将分段弧折的过程简化处理,省去了由于情意表达需要的笔形渐变过程。
5. 褚遂良钩笔变化中多将角度多变的行笔方向改为平钩(竖钩)和直钩(卧钩),平钩与直钩对于结字来说能够起到常规的平衡作用,同时也减少了笔画的动态与相应的字势。
6. 当褚遂良将折锋钩起改为弧线提起时往往笔锋对纸的压力越来越弱,导致钩尖部分的墨量不够,损伤钩笔神气,是未能将力送到笔画末端的必然现象。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