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足够强大,你曾费尽心思想认识的人会主动来找你
1、你没有价值的时候认识再多厉害的人也没用
光线传媒副总裁刘同在他的职场书《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里曾讲过他刚入职场时发展人脉关系的故事。
他进入光线时只是一名节目策划,为了获得更多的选题和题材,他将目标定位在利用更短的时间打入娱乐圈,拥有更多明星资源。
他忙于结交认识很多相关的人,花钱请他们吃饭喝酒,没多久他的钱包就吃不消了。花钱请客吃大餐,结果自己的日子过得惨兮兮的,每天挤公车上下班,回到家吃泡面。
悲催的是他发现获得选题的多少和请客次数成正比,他们给选题也不过是为了还人情,很少能够真正成为朋友的。
他反思后觉得这样做不值得,于是不再为了扩展人脉请客吃饭,而是踏实工作。很多年后的某天他登陆荒废已久的MSN,忽然发现有上百号人加他,这些人有企划总监,经纪人,公关公司市场专员,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他过去想约却一直约不到的人。
他猛然间意识到,这巨大的转变背后是因为他已经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如今自己成为他们想要巴结的人。过去是刘同有求于他们,如今是他们有求于刘同。
这样看似乎觉得人太势力了,蛮令人心寒的,但这就是现实。当你弱的时候,你想要靠近那些很厉害的人物,他们根本看不见你的存在,因为你不过是一个小透明。一旦你强大起来,他们自然会被你吸引而来。
2、发展人脉之前先想一想你有哪些资源可以给别人
我们很多人都会犯像刘同一样的错误,天真的以为“多一个人脉就多一条路子”,把人脉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于是为了所谓的人脉不停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可以说这已然成为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人人都想往更高层次的圈子去结识那些很厉害的人,每认识一个就觉得自己也很厉害。
青年作家李尚龙讲起他上大学时的经历,他也曾为了扩宽自己的人脉网去参加各种社团,他很喜欢留别人的电话,并把这当作炫耀的资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
他为了跟大家友好相处,待人热情,积极主动地揽活干,但是别人也只是需要打杂的时候才会想起他。
有一次他认识一个负责入党申请的老师,他们聊了蛮久,临走时他留下老师的电话,某天他需要申请入党,想找这个老师要申请表,结果对方只回了一条信息说没空。
多年后,他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英语老师,当年那个老师忽然联系上他,希望他介绍一个好点的老师给他女儿当家教,这一次轮到他回复老师说改天看看,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
现实吗,很现实,当年这位老师因为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学生就没有出手相助,他觉得帮了也没有好处捞,或者说李尚龙没有可以与之等价交换的东西。
社交圈的潜规则就是如此残酷,当你身上没有对方可以利用的东西,你不能给对方提供他想要的资源时,你在他那里可能连朋友都算不上。
3、加了微信好友不代表对方就是你的人脉了
像刘同和李尚龙参加的这些社交就是这些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无效社交”,他们都想要多交一些朋友来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觉得多一个人脉,将来可以帮到自己。
但这样的社交是最耗费心神和时间的,刘同花光了自己原本就不多的薪水,导致自己过着拮据的生活,李尚龙花了很多时间去做无意义的打杂工作,最后还落不得一个“好”字。
好在他们都能及时想明白这些通过社交活动认识的朋友并不会成为自己真正的人脉,不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而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厉害的时候,曾经费尽心思想要去认识的人,竟然会主动来找他们,因为此时的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手里没有一把刷子的毛头小子。
曾经我也会为了所谓的人脉去结识那些很厉害的大咖,与他们成为微信好友,但是即便对方躺在自己的好友列表里,作为一名小白的我想去跟他们聊天,也不知道能聊什么,因为我们的知识水平,见识,思想都不在一个层面。
认识厉害的人,加厉害的人为好友并不意味着对方就成为你的人脉了,更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任你差遣,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拥有什么资源可以跟对方交换,只有能够互相提供资源的人脉关系才能保持平衡。
4、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想我们应该都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了——与其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参加社交活动,还不如把这些都投资到自己身上,先把工作做好,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当你厉害了,别人自然就会找上你。
在你变得厉害之前,一定要狠心舍弃一些无效社交,比如毫无价值的饭局,单纯唱歌喝酒的娱乐活动等。
去参加这些社交活动,还不如去参加一些线下读书会,学习成长社团等,这些社交才是真正的对自己有用的,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获得进步的社交。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写道:
如果有一天,某个人经过长期的积累,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必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
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是他的个人能力,就像那些很厉害的人,他们身边总是很多人围着转,那是因为他能力强。
等到你也像他一样强的时候,自然不需要费尽心思的去认识别人,这时候,他们一定会主动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