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仅有:《丁丁在苏联》内部交流版诞生记(下)
关于《丁丁在苏联》,有些人不是很了解;关于《丁丁在苏联》不能在国内出版的原因,也有些人不是太清楚。我们将通过两期内容,来对这本画册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欢迎大家共同交流。(以下米露=白雪,你懂的)
上期我们先对原作进行一番梳理与介绍。这一期我们来谈谈这本内部交流版是如何出炉的。直接用我的好朋友、也是本书的制作人卢THER的序言来回答大家吧。
在没有网络的上世纪八〇年代,一切的传播都是那么缓慢:为了集齐全套《丁丁历险记》,父亲跟哥哥曾为我走遍全国各地的书店。丁丁和米露曾伴我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只是唯独《丁丁在苏联》这一本没有在国内发行。在那个年代,身边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故事。我偶尔得知书名,却没有办法得见,只能望洋兴叹了。
让阁下见笑,2001 年我才学会上网。 记得那两年闲暇时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在线搜集关于《丁丁历险记》的所有信息。最初看到《丁丁在苏联》的故事,也是那个时候的网页上面:很难找,而且像素低到难以分辨。那一年,我第一次动了重绘这本书的念头,还发誓要做成彩色的。说干就干。工作之余,我就作几幅画。记得当时的我对 Photoshop还不很精通,用的还是Windows 98 里的画图软件。 加上当时还没有钱买手绘板,描摹图像完全是用鼠标。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当然,也因为从网络上找来的图,一般都是非常模糊,用它们描出来的图,基本上是“半描半猜”,质量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尽管如此,对于我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还是满怀着期望,并且还对它孜孜不倦了好一段日子。这“好一段日子”持续到了了2003年,直到我拥有了第一本正版的《丁丁在苏联》为止。
这是一本从香港寄来的精装英文版的《丁丁在苏联》。我终于第一次得见盼望已久的清晰的(影印)真迹了!那一天的狂喜到今天似乎还是难以忘怀。——乐极生悲。接下来的事情是,拿我那些“半描半猜”的图画跟埃尔热原书的图画一对比,便果断地将这些计算机图片,曾经的心血(已经画到39页,约200幅图)统统丢进了垃圾桶里。泪奔之后的一那段时间内,我几乎断绝了继续完成彩色版的念头。
, 这段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2005年的一天,再一次随手翻开那本已经翻过无数遍的《丁丁在苏联》。看着看着,之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浮现在脑海里:我一定要把这本《丁丁在苏联》做成精品!我对自己说。在内弟的帮助下,高清晰的扫图完成了。我觉得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几年间,我的计算机绘画的本领也提高了不少:用Photoshop描摹,并且把图片的分辨率放得比较大,以确保制成矢量图以后不走形。当工作开始了以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既枯燥又花时间的差事:大约持续了一年之后,进度竟然还不到全书的大约三分之一。而接下来,忙碌的生活开始了。2006年获金奖之后的日子,几乎抽不出一点点时间来画画了。 排练、演出、编曲、写作、教学,这些几乎占据掉了我全部的生活。 一年一年过得飞快。可是我的《丁丁在苏联》, 则躺在计算机档案夹里睡大觉。
先把剩余的图画描摹完成。有了绘图板的帮助,制图的效率和效果跟之前果然大不相同。于是我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为了页面的美观,我把原有的手绘画框和对话框替换成了标准整齐的画框和对话框,还统一了它们的规格:我让每一幅方图都等高等宽,横图则与方图同高,且所有横图宽度也要全部相等。对话框做成圆角,归属箭头则在风格上保持与诸多丁丁历险记故事相同的闪电状。然后,有些画面的线条粗细不均或缺失的,我也在最大程度保证原图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改或添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为丁丁添上了两条眉毛。因为早期的丁丁脸上除了鼻子之外,只有两个小黑荳荳眼睛,不管是笑是哭还是发怒,都是一个样子缺乏表情。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骂我了:“喂,大师的东西,你凭什么随便修改?”对此,我只想说,我其实只是希望把我心里的丁丁呈现得完美些。
这些描摹完成的图画,我会用 Trace 或 Illustrator 将它们转换成矢量,然后开始翻译文字。 其实翻译的工作在2003年就已经做过一次,而这一次要做的是对之前文字的校对和修改, 并把语言这一块做得更加生动、时尚和趣味化。 更何况此时我已经有幸得到了一本1981年法文版《丁丁在苏联》(即著名的首版《小小廿世纪》影印版),毕竟最终的结果要尽量贴近原文啊。可怜我的法语其实比初级更初级,大部份时候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翻译完的文字需要及时嵌进对话框,做文字统筹:为了美观,文字必须刚好占满对话框,多出来的文字需要精简,少的则需要补字,还必须跟原意贴切。所以这些工作又花了我一年的心血。
接下来就是上色了。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有趣的工作。为了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比较有年代感,我选择了比较怀旧的色系。为了与其他丁丁历险故事得到视觉的统一,人物的肤色、天空的颜色、服装的颜色,还有道路、荒野、雪地、青草、树木,乃至灯光、水、火、烟、冰的颜色和背景色,都参考了诸集《丁丁历险记》中各具特点的色彩模式。然后,我决定让丁丁头发的颜色保持1948年之后的褐色而不是早期的金黄色。铁路下边铺的道砟是照片采样并压缩制作的。德国警服和苏俄各式军服的颜色参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警服装的图册,而童子军的服装则是参考了一些电影画面的色彩。
技法方面, 上色的软件仍是Photoshop。因为它可以完美利用通道做到图层的迭加和透明的渐变。云彩、水纹、光晕、阴影的渲染即得益于它的发挥。做完这些,我开始做算术题——页面的统筹工作。 我改变了原著的每面6幅方图、页面竖排的架构,继而把页面设置成了每面12幅方图、页面横排。这个做法的初衷有两点:1、节省资源,使本应138页的故事在70页之内即可得到完全呈现;2、图片看上去更小巧精致。这件事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把所有图片定好顺序,然后通过运算,再重新排列在一张张白纸上。当然,早期描摹时统一画框规格的工作帮了我的大忙。为了构图更加合理,经过好几种算法之后,页面架构终于被确定成了现在阁下看到的这个样子。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天,北方丁丁迷问我:“你的书里面有没有撞骷髅头的那一页?”我的反应很快:“是不是在鬼屋里面的那一段?”“对。” “怎么可能没有啊?”我很自信地认为自己知道他说的是哪一页,便直接从计算机屏幕上拍下来传给他看。他说不是这页。“难道还有一页有骷髅的吗?”接着,他传过来一张图,英文,页码是“第99页”,我一看就傻了。这竟然是我从未见过的一页图画(即本书第50页的前六幅图。后来发现我的计算机档案夹里面其实有这一页,只是之前疏忽从未注意到)!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当了三十多年的丁丁迷,自诩有关丁丁的事情都了如指掌的我,也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
况且近十多年来,我已经拥有六个版本的《丁丁在苏联》了,仔细一本一本地翻过,竟然发现每一本都是无一例外地跳过了这一页!这种感觉,又惊喜,又奇怪,而且觉得自己好丢脸。好在他传来的图片像素比较大,道谢之后,我当即描摹好,翻译完,上好色,就准备把它加进书里面去了。我在想,还真得感谢我的“自以为是”,才有了北方丁丁迷提供的图样,现在阁下才能看到真正“完整”的《丁丁在苏联》。事后,我翻箱倒柜,试图找到有关资料,却只找到了这样一句:再版的时候舍弃了这“无足轻重的第 98 页” (没看错,因为这一版本是从第2页开始标记为页码1的)。 而且以后各个版本《丁丁在苏联》都是以这一本为蓝本(唯一保存了这一页的是1973年的《埃尔热档案》,卡斯特曼出版)。于是我猜测,出版商是因为纸张统筹的原因去掉这一页的。已出版的各个版本都是138页,是双数页码,方便印制。如果埃尔热在《小小廿世纪》中每周更新两页故事,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双数页码。可是埃尔热应该曾经有过某一周只更新了一页,或者一口气更新了三页故事(总之是单数)。所以答案应该就是这样了。这一件事告诉我,以后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再谦虚一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碰到你的老师。当然,欢喜之余,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北方丁丁迷老师的送来的及时雨!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在添加了这“第99页”之后,原有的138页故事,现在变成了139页。也就是说,彩色版里面本应69页结束的故事,现在变成了69页半!这“半页”怎么解决?总不能让后面的部分空着吧,那多难看啊。想不到,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而我更加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得到了埃尔热的“神助”!苦于无解的我,那一天随手从书架里面抽出一本《金螯蟹》来看,信手一翻,刚好一下就翻到了第22页。“天吶!”我立刻惊呼起来。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放大其中的一幅图,让它作为本页中的主画面。这样,既可以填满页面,又突出了这幅主画面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在整本《丁丁在苏联》里面寻找这幅可以当作“主画面”的图画。过程很麻烦,经过很多尝试之后,最终还是把它锁定在了最后一幅——火车北站迎接丁丁与米露的人群。这样一来,页面被填满了,视觉上也显得非常漂亮!感谢埃尔热大师在天上的指导!
由此还带来一个细节问题。埃尔热在每两页的最后一幅图上签名。体现在彩色版上面,恰好是每页的最后一幅图有埃尔热的签名。但是添加了“第99页”,之后的“每两页”从双数页变成了单数页。换句话说,添加了“第99页”之后,彩色版中埃尔热的签名将落在每页正中间的那幅图上。这不合理也不美观。所以我又花了一些时间把彩色版50页之后每一个页面中的埃尔热签名挪到了这一页最后的那幅图画中。这也是不得已所做的又一改动,请原谅。
译注是后来补上的。因为时代或地域的关系,有些名词是不熟悉的、生僻的或者已经弃用了的,我觉得有必要加以说明。因此我查阅了为数不少的相关信息。还有一些,像外国口音或某些独特的看点,也都在图画的下方做了标注,以增加阅读时的乐趣。
《丁丁在苏联》中文彩色版的整个成书过程就是这样了。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感叹一声:做成一件事竟是如此不易!遥想当年埃尔热的工作程序和效率,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少年时代的我,因为迷恋丁丁而被母亲斥责:“都几岁了,还看‘小人书’,你什么时候才可以长大啊?”现在长大成家了,更因为成堆的丁丁收藏品和常常坐计算机前画丁丁而被妻揶揄:“既然你爱丁丁比爱我还多,干脆你娶丁丁回家吧。”
而我知道她们其实都是爱我的。
画完封面,我让妻帮我把把关。在我眼里,她是个对审美要求极高的人。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本《丁丁在苏联》的封面背景色与图文的搭配,正是吸取了她的想法,才有了这既具有年代感,又不失活跃质感的色彩对比。你们看,她做得比我好多了。▉
关中阿福:作为一个丁丁迷,同时也作为一个怀旧迷,我为好朋友LU的杰作而高兴,他实现了一个无关名与利的愿望。同时也把这样一本全球罕有的杰作带给我们,等于是给我们发了福利。
经常会有人问我:“对童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迷恋,有什么意思吗?”
我的回答通常是毫不犹豫:“太有意思了。如果我整天只是看手机、玩单反、飙车、饭局,那岂不是更没意思?人,总得在工作之余,做点自己喜欢且又与众不同的事,那才活得有滋有味,不是吗?”
看完了这篇文章,看到了这本书,大家不觉得LU的生活令人羡慕且有滋有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