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志

朝鲜义勇队
   由朝鲜爱国志士组成。1938年12月成立于武汉,同月迁桂林。队长金昌满,主要成员有 李达、金奎光、金世敏、金炜等。出版《朝鲜义勇队通讯》。该队有流动宣传队,在城镇乡 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桂林期间,公演歌剧《阿里朗》、话剧《朝鲜的女儿》以及朝鲜民 歌。该队参加桂林文化界、新闻界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其负责人在桂林广播电台用日语对 日本士兵发表广播讲话,揭露日本军阀发动侵略战争。
  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
   1939年12月23日成立于桂林。负责人鹿地亘。成员有:坂本秀夫、吉冈升、村上清、松 山速夫、清野松子(女)、林长镛、大山帮退、李若泉、吴剑声、鲇川诚二等。大部分为日本 士兵,少部分为日本侨民。出版油印报纸《人民之友》(旬刊)。
   1939年冬,桂南昆仑关战役期间,日本反战作家、日本无产阶级文化同盟书记长鹿地亘 (时, 鹿受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聘请,任国民政府军委会设计委员,负责制作 日文宣传品) 到桂林,12月23日,鹿地亘在乐群社召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 成立大会,发表《成立宣言》,宣告反战同盟的纲领是“恢复日本人民的幸福,巩固世界和 平”。其任务是:“一方面攻击日本侵略的军队,一方面诱导日本士兵到反侵略阵营里来”。
   1940年2月, 反战同盟西南支部成员松山速夫、大山帮退、鲇川诚二,在随中国军队由 昆仑关向宾阳撤退时,遭日军飞机轰炸牺牲。鹿地亘根据前线反战事迹,编导了反战日语话 剧《三兄弟》,由盟员担任演员,于3月5日起,在桂林公演。夏衍将全剧译成中文,在桂林 《救亡日报》连载。演出获极大成功,柳州、灵川等地观众也专程到桂林观看。《救亡日报》、 《新华日报》均载文介绍剧情和演出盛况,在抗日大后方引起轰动。支部盟员也深受鼓舞, 他们组成巡回工作团到柳州演出。 将全部演出收入捐赠给前线作战将士。4月23日,反战同 盟西南支部及巡回工作团离桂林赴重庆演出,受到郭沫若及重庆各界的热烈欢迎。7月20日, “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总部” 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9月,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全体成员由 重庆开赴广东前线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 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反战同盟工作处境困难,8月,军委会政治 部下令解散反战同盟,盟员被强迫送回贵州日俘收容所。 越南独立同盟海外办事处
   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由在华的越南国民党、新越革命党、越南独立党以及越 南共产党人阮海臣、胡学览、黄文欢等,于1935年成立于南京,但很少活动。
   1940年9月, 日军侵占谅山,法国殖民当局投降日本,越南人民身受日、法侵略者的双 重压迫。为适应越南抗法抗日斗争形势,10月,越南共产党人胡志明从昆明到桂林,秘密召 集在桂林的范文同(化名林伯杰) 、武元甲(化名杨怀南)、武英(化名郑东海)、黄文欢(化名 李光华) 、冯志坚、高鸿岭等越共党员开会。决定以“越南独立同盟”的名义开展反抗日、 法侵略者的活动,在桂林设立“越盟海外办事处”,由越南独立党人胡学览任办事处主任, 范文同为副主任。 越南民族解放同盟
   1940年12月底,在桂林、柳州、龙州、靖西的越南革命者胡志明、黄文欢、范文同、武 英、武元甲、冯志坚、高鸿岭等人和从越南国内派出的代表黄文树、长征、黄国越,以及受 中国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派遣的越籍人张佩公等,齐集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县城 召开会议,成立“越南民族解放同盟”,又称“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范文同、武元甲、 黄文欢以“越盟”代表身份与张佩公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有:阮海 臣、裴玉成、邓文恰。阮海臣任主席。越南民族解放同盟发表《成立宣言》,号召全越南的 革命者联合起来,全越南的民众武装起来,实行全民抗战,争取民族自由平等。“越南民族 解放同盟”成立后,越南共产党人利用张佩公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取得经费,公开开展活 动。并以张佩公主持的边区工作队的名义,在靖西葛麻举办50多人的越南干部训练班。训练 结束后,被派回越南国内各基层组织工作。不久,因内部纠纷解体。 越南革命同盟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给予一切反抗德日法西斯主义者的个人、团 体、民族以援助,中国国民党政府也表示支持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此时,在广西 靖西成立的越南民族解放同盟因内部纷争而解体。1942年上半年,越南民主解放同盟会张佩 公、胡学览、陈豹、张中奉、范越子、徐志坚,越南复国同盟会黄良、农经猷、阮廷秋、韦 文和、阮文福、邓光明,越南国民党人武鸿卿、严继祖、黎宁等,和以秘密身份出现的越南 共产党人黄文欢等先后到柳州。 7月,筹组越南革命同盟会,由越南革命党人阮海臣任筹委 会主任委员。 在柳州第四战区司令部长官张发奎的支持下,于10月1日正式成立“越南革命 同盟会” 。由张佩公、阮海臣、武鸿卿、严继祖、陈豹、农经猷、张中奉等7人组成中央执 行委员会, 张佩公、武鸿卿、阮海臣3人为执行委员会常委。在昆明设立分会,在东兴、靖 西、龙州设立办事处。东兴办事处负责人为严继祖,靖西办事处负责人为武鸿卿,龙州办事 处负责人为陈豹。其宗旨为“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及中国国策,谋越南民族解放。对内联 合越南一切革命力量,对外联合中国及世界上各反侵略民主国家,共同反抗侵略者,以争取 越南独立自由”,该会还出版越文刊物《越魂》,中文刊物《湄公怒潮》。
   1943年9月, 胡志明在柳州获释并参加“越南革命同盟会”,并以反侵略同盟越南分会 代表的身份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44年9月,胡志明离开柳州回越南领导革命斗争。11月11 日柳州沦陷,张佩公、阮海臣、陈豹等越南革命同盟领导人亦离开柳州。 越南驻南宁办事处
   1950年1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即越南共产党) 中央决定随胡志明秘密来华的林敬为该党 特派员,设特派小组,留驻邕宁(今南宁市),负责处理中国援助越南的武器弹药等物资问题, 驻北宁街45号。 3月,中共中央建议越共中央在南宁、广州、昆明派驻领事或设立办事处, 同时负责两党内部联系。越特派小组改为“越南驻广西南宁办事处”,仍不对外公开,联系 代号“149” ,办公地址在民生路金山酒店内,办事处主任为邓文甲,继任为阮亚瓶、阮文 琉。 办事处初为3人,后增到10多人。1955年6月3日,越南在南宁设立领事馆,办事处即告 结束。 南宁育才学校
   1951年,越南处在抗法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应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要求,同意越南在 广西建立学校。是年7月,南宁育才学校(越方称“中央学社区”) 开办。南宁育才学校第一 任总校长为武醇儒,继任为邓名著、杨春研。校址初在新墟镇,1954年迁到今广西大学处。
   南宁育才学校为7所越南学校组成的联合学校,其中包括:中国语文专科学校(又称华语 学校) 、高等基础科学学校、高级师范学校、社会科学中级师范学校、自然科学中级师范学 校、 初级师范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1955年,在校学生为2502人,教员110人,行政 干部125人。 华语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中文教师和担任日常用语的中文翻译。高、 中级师范学校是当时越南唯一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学校。
   1956年,中越补签《关于越南在中国设立学校的议定书》,规定越南在南宁设立中等师 范学校、 初级师范学校、 普通中小学校和中文学校各一所,学生、教员、工作人员总数为 3000人。 1956年暑期以后, 华文学校停办。师范学校迁回越南国内。从越南南部新来学生 2000名。 育才学校分别成立中学1所,小学4所。1957年暑期因小学生大批毕业,设立高中l 所,初中1所,小学3所。1955年以前,学校的一切费用开支,全部由中国负担。从1956起,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除学校基本建设和大件设备仍由中方负担外,学校教职员工工资、行 政开支、学生服装、伙食等费用,由越方在中国援助款项内拨付。
   应越方要求,中国方面由教育、青年团等有关部门组成顾问工作组协助越南学校工作。 1957年夏,经征得越方的同意,中方将顾问工作组及不必要的行政人员逐步撤回,只留少数 行政人员协同学校工作。1957年12月到1958年8月,越南学校分批迁回越南。 桂林育才学校
   1951年7月,越南在广西桂林建立育才学校,有初中、小学各1所。师生员工1000多人, 设总校长2人,分校长2人。学校由越南方面自行管理。1954年春,该校师生转移南宁,并入 南宁育才学校。与此同时,越南将在江西庐山的子弟学校 (原为越南少年军校,1953年从越 南迁庐山)迁到桂林,改称桂林育才学校。
   1956年,中越补签《关于越南在中国设立学校的议定书》,规定越南在桂林设立普通中、 小学各l所。 学生及教职工总数约1000人。学校建立之时,建校经费、学生住宿、伙食、服 装均由中国帮助解决。1956年起,学校教职员工工资、行政费、学生的服装及伙食费,由越 方在中国援助越南经费中开支。
   为加强越南学校的工作,中国教育等有关部门组成育才学校工作组,帮助学校解决教学、 经费及生活供给等问题。1957年夏,除留少数必需的行政人员协同学校工作外,中方工作组 及其他人员逐步撤回。1957年底,越南学校搬迁回国。 越南“九·二”学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1966年签订的《关于中国给予越南成套 设备和技术援助的议定书》附件和《关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几所学校迁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问 题的会谈纪要》的规定,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越方先后将阮文追学校、越南南方普通 学校(含阮文贝中学、阮文贝小学) 、越南南方民族学校(民族中学、民族小学的学生,来自 越南17个少数民族)和越南南方儿童学校迁到中国桂林办学。1967年初,师生员工到达桂林。 初来时, 暂借桂林中学上课。是年9月,先后搬到吊罗山。上述学校合称越南“九·二”学 校。其内部叫“越南南方学生教育区”。总校长伊额。先后到该校学习和工作的越南师生员 工共有5186人。
   阮文追学校为越南国防部的军事学校。 校长杨兴俊,政委裴克琼。从1967年1月到1968 年8月, 先后来桂林的学生、老师、干部共1561人。该校初时暂住桂林一中,1967年10月搬 进尧山新校址。 1968年8月,迁校回越南。阮文贝中学,1969年春,高中班迁回越南。1971 年有教职员工28人,学生311人,分8个班。阮文贝小学1971年有教职员工60人,学生432人, 分12个班。民族中学,高中班、初中班先后于1968年8月和1971年7月迁回越南。民族小学, 1971年有教职员工47人, 学生421人,分11个班。儿童学校即武氏六学校,1971年有教职员 工26人, 学生162人,分6个班。1972年9月,儿童学校学生分别合并到阮文贝小学和民族小 学。
   “九·二”学校的学生,其父母多是烈士或南方的干部及军人的子弟。
   根据会谈纪要, 中越双方在桂林建立“九·二” 学校联络委员会办公室。中方人员于 1971年8月进入学校, 协助越方工作。越南学校在桂林办学期间,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由越 方负责。学校校舍由中国方面建设。建筑总面积为57273平方米。教学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资、 设备由中方协助供给。所需工人、服务人员由中方根据越方要求派遣。
   1975年1月,越南政府提出将上述4所越南学校全部迁回越南,中国政府表示同意。7月, 中越两国教育代表团就越南迁校的具体事宜进行会谈,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对有关协议得 到了圆满执行,表示满意。1975年8月最后迁校回国时,有学校3所,师生996人。 越南人民军后勤总局驻凭祥经济接收班
   越南人民军为抗法战争需要,经中国政府同意,于1950年10月向凭祥派驻越南人民军后 勤总局接收班。 共4人,首任主任为闭瑞修,继任阮名潘、陈孝心、阮友黎等。其主要任务 是负责办理接收和转运中国、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助越南的军事物资的手续。1955年 改称越南人民军后勤总局驻凭祥经济接收班。 1975年2月,该班为越南人民军总技术局接收 班接替。 越南人民军总技术局驻凭祥接收班
   1975年2月, 越南人民军总技术局根据其国防部命令,在原越南人民军后勤总局驻凭祥 经济接收班的基础上,设立越南人民军总技术局驻凭祥接收班,取代原人民军后勤总局驻凭 祥经济接收班,负责军事物资的接收和办理物资交接证件。首任主任为越南人民军总技术局 司令部副参谋长黄福。该班于1978年6月13日撤离凭祥。 越南驻凭祥外贸运输班
   越南外贸部外贸运输局兼总公司驻凭祥外贸运输班,1952年派驻凭祥镇南关,初名越南 边境交接班。1956年迁到凭祥市内,称越南外贸部驻凭祥外贸交接代表班。1966年元月24日, 改名为越南外贸部外贸运输局兼总公司驻凭祥外贸运输班,是越南对外贸易部驻凭祥的代表 机关,在凭祥设有日夜值班员,具体办理国际铁路联运货物交接运输等票货审核手续。另外, 还办理广西地方贸易及云南省委托其办理经越南铁路中转货物的交接运输手续。人员最多时 约10人,还曾在金鸡村设木材交接小组。1978年6月19日撤回越南。 越南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局驻凭祥交接所
   1955年2月28日,越南河内至中国睦南关铁路全线修复通车。3月,越南交通部铁路总局 在凭祥设立交接所。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中越铁路联运车辆和货物交接工作。办公地址设在凭 祥火车站。首任所长武光宝,人数最多时达63人。1978年12月22日中越铁路停止客货运输。 24日,越南铁路交接所撤离凭祥回国。 越南驻北海渔业工作组
   1966年10月,越南广宁省和海防市根据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签订的越南风帆渔船因战 争疏散到中国广西港口寄泊和捕鱼的会谈纪要, 向北海派驻渔业工作组。全组共4人,组长 为越南水产总局夏龙湾渔业公司副经理阮维费。其主要任务是代表越南方面为疏散到广西企 沙、北海、犀牛脚、营盘等港口的越南渔民,向中国方面办理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及确认 收支帐务;负责渔民的出生、死亡登记;发放渔民回国证件。1969年10月,越南渔业工作组 撤离回国。 越南驻桂林南溪山医院工作组
   1969年2月,中国政府应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请求,在广西桂林兴建了一所有600张病床 的南溪山医院, 收治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伤病员。1969年3月,越南伤病员开始入院。越方 为配合中方工作,向桂林南溪山医院派驻工作组,共有20余人。先后担任工作组组长的有武 仲昌、丁清卫。其任务是:协助中方工作;组织接送病员;处理病员发生的意外事故;对病 员进行教育管理。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后,南溪山医院完成了既定的任务。1975年9月, 越南政府提出结束该院工作。越南驻桂林南溪山医院工作组于是年12月撤离。 老挝“六七”学校
   1967年12月,根据《关于中国共产党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党在中国境内建设一所学校的有 关具体问题的会谈纪要》。确定在南宁市郊菠萝岭为老挝建一所小学,是为“六七”学校, 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总投资139万元。为此,广西外事、教育部门组建“六七”学校联络 办公室协助老挝筹建该校。 1968年3、4月,校长堤·坎彭、副校长孙利与师生员工410人先 后抵南宁,借用长岗岭广西公安干校上课。全校分为1至4年级,12个班。该校学生多为寮方 干部子弟。 1969年3月20日搬入亭洪路新建校址。 1970年增到14个班, 1973年为16个班, 1975年减为11个班。到1976年,来该校的老方人员共1074人。
   老挝在南宁办学期间, 中方“六七”学校联络办公室协助老方学校工作。1976年4月26 日,中老两国教育代表团在南宁签署了《关于老挝“六七”学校由南宁搬迁回国的会谈纪要》。 在此之前的几年时间,已有650人返回老挝。6月10日至7月8日,尚在该校的师生员工424人, 先后分批搬迁回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