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难以亲近、情感麻木……被情感忽视的孩子有多惨?

根据《2020儿童成长危机报告》显示,近7成的成年人都曾经有过至少一项童年不良经历,而占据首位的是一个许多家长并不熟悉的词——情感忽视。情感忽视发生的频率,远比想象得要高。究竟什么是情感忽视?如何尊重、倾听与接纳孩子的情感表达?或许你可以从下文中获得养育孩子的新启发。

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我和家人不够亲近?为什么我会有反感依赖的想法?从童年时代到成年,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被这些问题所困扰。问题看似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的性格缺陷也并不明显,但这些感受时刻影响着他们参与和享受生活的能力。他们怎么了?
一个孩子若想成长为情感健康的成人,父母需要给予他一定的情感互动。如果缺失必要的情感支持,孩子也许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可能会陷入痛苦,处于无奈挣扎中,却没人看得到。
童年时期受到情感忽视的孩子会失去存在感,他们体会不到情感的流动,更无缘体会被无条件深爱的滋味。这些感受会成为他们生命的底色,深深地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专家乔尼丝·韦布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中提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几乎所有的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情感忽视。”长期情感忽视积累下的消极情绪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导火索。父母的“不懂”“不在意”“不经意”给了“情感忽视”可乘之机,它就在并不激烈的伤害中深入而绵长地威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人对待儿童情感的态度,必须从“忽视”走向“正视”。
内心的缺失如同“活火山”,迟早会爆发
4岁半的佳佳被妈妈带到心理咨询室,妈妈很着急:“只要让她和别人说话,她就会哭闹、吃手,我该怎么办?”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兰海看来,较小孩子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是正常的,佳佳的问题在于家长没有接纳她的恐惧情绪。“作为人,佳佳有正常的情绪需求,如果家庭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她只能寻找其他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绪,吃手就是方式之一。”
很多父母苦恼于孩子的哭闹、多动等行为,却没有仔细思考过,孩子为何反复出现他们眼中的“不正常”行为。大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有情绪的。当孩子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久久无法得到理解,他们的“不正常”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习惯。
兰海给记者举了另一个自己接触到的案例,强强因为沉迷于游戏,和父母僵持不下。在游戏过程中,强强发现了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成就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支持。“在玩游戏已经成为习惯的前提下,父母强制让孩子脱离游戏,实际上是断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必然会引发很多问题。”兰海说。
单纯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释放很多信号让父母有机会了解他们。然而有些父母并未捕捉到这些信号,让孩子的情绪石沉海底,这无异于一种无声的情感暴力。兰海指出,长期经受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对下一代的态度会走向两个极端,过度给予便是其一。我们对这样的生活情景并不陌生:孩子写作业时,妈妈陪在身边习惯性地纠正他,两个小时内,孩子的耳边充斥着妈妈的教导声。孩子的作业交上去获得了“优”,但他内心毫无波澜,由于没有主动思考,孩子的成就感已经在妈妈无意识的忽视中被剥夺了。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心理教师肖舒娅表示,这种现象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很普遍,父母物理空间上确实离孩子很近,但心理距离却很远。“孩子真的喜欢父母给报的兴趣班吗?父母的行为符合孩子的期待吗?不得不承认,许多父母的‘关心’只是满足了他们个人的需要和期待,从而提升自己作为家长的成就感。”
毫无疑问,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但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孩子变成一个满足自己情绪的工具。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无法和周边环境自主建立联系,他们便会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孩子愈加麻木,父母的控制欲愈强,长此以往,孩子甚至会无法认识自己。
还有一部分父母与“过度给予”的态度背道而驰,那便是将自己经历过的情感忽视与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保持一致。“其实这可能并不是父母本意,他们已经在被忽视中形成了自己对‘爱’的理解。”兰海进一步解释,如果父母本人在童年时期的情感没有被接纳过,他们会逐渐忽略自己的情感,进而忽视或逃避下一代的情感需求。很多孩子在上学过程中都曾抱怨,“我好累啊”。一句简单的情感宣泄在一些父母眼中却延伸出了“不想上学”的意思。于是父母刻意躲避孩子的情感,不予回应。频繁的情感忽视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可耻的,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对人际交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肖舒娅对此深有体会,“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孩子,内心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什么程度呢?有匿名用户在知乎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那种感觉就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明明父母双全,却感觉自己活得像孤儿,无人理解。”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令肖舒娅印象深刻:丫丫6岁才回到妈妈身边上学,可她眼神里总是充满敌意,与人说话带着挑衅的语气。渐渐地,她开始被同伴们孤立。丫丫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丫丫的问题在于她从来没有获得过‘理解之爱’,她内心缺失的爱需要一点点被填满。”深耕心理教育多年的肖舒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丫丫妈妈最大限度地给予女儿情感支持,经过四个月的努力,丫丫的眼神变得柔和了,成了一个大家喜欢的小姑娘。丫丫的转变令人欣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治愈被情感忽视的“痛”。肖舒娅表示,“8岁以前是黄金干预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再想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孩子和父母的信任是从小建立起来的,如果童年时代情感缺失太多,到了青春期,累积的问题很容易全盘爆发。经历情感忽视的孩子的情绪如同“活火山”,潜在的危险迟早产生问题,而且爆发时激烈又汹涌,伤害性极强。肖舒娅认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有效的防御机制,足以让孩子抵挡诸多风浪。”
打破阻挡情感流通的“心墙”
真人秀《变形记》曾经一度引发热议,农村贫困孩子与城市富家子弟互换人生的节目形式吸人眼球的同时,也发人深省:节目所描述的问题家庭,何尝不是万千家庭的缩影呢?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忽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爆发出诸多问题,做出种种“不合常规”的行为。
肖舒娅认为这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有些父母对快乐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比如认为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大的快乐,然而这样的孩子往往最不快乐。”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人们的努力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事事无须努力的孩子则会缺乏存在感,从而产生空虚、孤独、焦虑、恐惧等感觉,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不利。
在情感忽视方面,父母的问题不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第一,父母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第二,父母感同身受的能力太弱。”兰海掷地有声。她建议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首先,父母要清楚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且情绪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父母需要洞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其次,父母要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错误地认为有一些情感表达是羞耻的,比如一个男孩子哭了,父母会说:“男孩子怎么能哭呢?”喜怒哀乐本就是人的正常反应,情绪的适度自然流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苛求、掌控、高压、不尊重、漠视,则会对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
情感忽视的主要发生场地在家庭。“大部分父母都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参照我所处的城市来看,现实中很多父母在关心孩子情感方面的行为是有问题的。”肖舒娅说。父母通常认为我只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自然就能了解孩子。遗憾的是,不恰当的陪伴方式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肖舒娅给形形色色的人做过心理咨询,其中不乏高知家庭。父母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埋头苦读心理学书籍,然后演绎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指导孩子。肖舒娅坦言:“这种父母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只适合于特定的社会阶段,盲目使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父母如何提升自身的养育能力?早在2011年,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便引入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2020年11月发布了《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活动指导手册》。手册内容通俗易懂,对家庭情感教育有实际指导作用。肖舒娅兴奋地表示:“我建议父母可以打印出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合理规划时间、空间和孩子科学互动。”
虽然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但学校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肖舒娅认为,在情感忽视方面,学校有一定的义务帮助孩子,“劳动教育的推行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获得幸福感,从而满足自我成就感的情感需求。”与每个家庭1-2个孩子相比,学校的孩子人数是巨大的,让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是不现实的,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从诸多孩子中发现“异常”孩子。比如让孩子按时做心理问卷,定期对孩子进行家访等。
有段时间,肖舒娅就注意到了“异常”孩子,他们放学后仍然在校园内逗留,迟迟不愿意回家。耐心了解情况后,她发现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会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对学校产生眷恋。孩子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说明教师取得了孩子的信任,这令教师倍感欣慰。而站在教师的角度,肖舒娅建议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陪伴学生,帮助父母。
一幅漫画描绘出真实到让人心痛的场景——父母在两侧各自用手机忙着工作、娱乐,孩子在中间无奈地喊着:“爸爸妈妈,我需要陪伴!”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又有多少人正在经历情感忽视?“我希望父母能真正重视起孩子的情感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虽然目标达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重视’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兰海满怀期待。
(除兰海、肖舒娅之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