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老北京居然有个“鬼市”!︱北京公交站名调整系列4

 

谢谢

为方便乘客出行,北京公交集团继2005年、2014年之后,再次开展对所辖线路集中统一规范站名的工作。公交站命名原则及依据是什么?依据《北京市地名法》《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按照“尊重历史、好记易背、命名先行、规范有序”的总体原则,公交站命名要求准确、简练、唯一。这次启动站牌规范,将规范涉及公交站位1683处,站名843个,其中原崇文区、也就是现东城区南部的几个站名恢复为历史积淀丰厚的老地名,引起市民热议。

在这次规范公交站名中,110路,将祈年大街南口调整为东晓市,这个站名可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还包含了很多老北京人特有的感情元素在其中。
东晓市名字的由来
综合2001年出版的《北京百科全书  崇文卷》、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2007年王永斌、孟立所著的《崇文街巷》、2009年牛青山主编的《百年龙须沟》等书中的介绍,以及东城第二图书馆原副研究馆员李俊玲女士的文章《话说东晓市》,我们把东晓市的前世今生给您详细说说。
东晓市位于原崇文区西部,天坛公园迤北偏东,东西走向。东起磁器口大街,西止金台书院西墙,与西晓市街相连,全长538米,均宽8米,
要说东晓市,不能不提三里河。要说这三里河真可以称得上是咱原崇文区的母亲河,它造就了前门一带的胡同后,便蜿蜒南下,七转八转就汇入了金鱼池,同时,也造就了东晓市。

明朝时,东晓市这一带曾经也是一片水域,因长满了苜蓿草而被叫做苜蓿园。到了清代,三里河干涸,这里成了陆地,人们在这里摆摊设市,以卖旧货为主,人称小市,这个小是大小的小。当时分为南小市和东小市,南小市又叫估衣市,专卖旧衣服。

卖估衣的小贩

《宸垣识略》中记载:“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萃焉,惟估衣最多。”所谓“寅卯二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七点之间,因此民国二十二年(1933)编制的《北平地名典》中,其名为东晓市。这个晓就是佛晓的晓了。因为这里的买与卖都是在朦胧夜色中交易,蠕动的人堆影影绰绰像鬼影一样,而且这里的货物大多来路不正,买卖双方在袖筒里拉拉手,捏捏手指头,三瓜俩枣就甩货了,所以老百姓称它为“鬼市”。其实,在小市上摆摊卖货者,多是白天走街串巷的小贩,俗称打鼓的。

说当年啊,就在天坛北门墙根下,天一擦黑儿便开始有人影晃来晃去。等过了午夜十二点,这里算是彻底热闹了起来。在夜色掩映下顺着墙根儿一路走去,沿途排满了各色摊位。既有珍玩古董、翡翠玉石,也有被子褥子、大衣皮鞋。练摊的摊主各个神色慌张,面容猥琐。他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窃窃私语,就连叫价吆喝都是压低了嗓门,仿佛生怕别人听见似的。至于逛市场的客人,人手一盏灯笼。走到摊位前只许照货,不许照人。在这个市场里,即使是熟人相遇,也绝不打招呼,而是急急忙忙各自散去。这里虽是人间集市,但怎么看怎么像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天色微明,便皆遁去”的鬼市。
东晓市的鬼市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形成,民国初年达到鼎盛。鬼市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相关。清末民初社会十分动荡。都城北京几经战火,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一时间京城匪盗横行,有些贼人得手后急于销赃,便到夜市上低价出手赃物。久而久之形成了规模,就连警察和侦缉队都不会去鬼市上办案。加之清朝倒台后,不少王公贵族丢了铁杆庄稼,只能靠卖祖业产度日。可是光天化日之下进当铺,怕被亲友故交看见耻笑。于是不少人乐于在夜色掩映下,到夜市上卖东西。这样既做了生意,又保全了面子。从顾客群体上讲,不少穷人根本没钱到大买卖老字号去买东西,只能是逛小摊夜市,寻些便宜物件。两者各取所需,鬼市不火才怪。
当时天坛墙根儿外,有一道宽约两米厚也约两米的黄土台,鬼市就以这一带为中心展开。鬼市一般五更前开始,天亮后全散。因此每当天蒙蒙亮时,这里总是人头攒动。有的人淘到了称心的东西志得意满,有的人出手了赃物洋洋得意,还有的人一无所获败兴而归。因为客流量大,不少小商小贩都在这里开起了早点摊儿。久而久之,沿着今天红桥市场一带,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早点一条街。油饼、油条、烧饼、豆浆、面茶、切糕、炸三角、杏仁茶、豆腐脑,这里可谓应有尽有。逛完鬼市再吃上顿美味可口的早点,成了当时不少穷人的一种奢侈享受。
说到东晓市,有记载在乾隆年间就形成了市场,在北京相当有名气,就连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也与这里发生过关系。据传,纪晓岚的大烟袋锅子让人偷了,家里人都很焦急,但纪晓岚却不以为然,吩咐道:“明儿清早上东晓市瞧瞧去。”果然,第二天后半夜,家人就把那著名的大烟袋锅子从东晓市重新买回来了。
东晓市出名还因为这里曾经有个被穷人称作“避难馆”的小茶饭馆。早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直到大年三十都是债主讨债的日子,一些避债的人便找到了这么一个僻静之所,这里有吃有喝,同病相怜的人互相诉说着苦衷,直熬到年三十的饺子下了锅,他们才敢回家。所以在老北京穷人中有句口头禅,叫做“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饽饽”,这里的“煮饽饽”就是煮饺子。
东晓市街里还有一所闻名全国的金台书院,它的前身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取名洪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这里办起义学,收家境贫寒的学生读书。后来创办者想在空地新建房舍,当时洪庄主人洪承畴之孙奕沔内心不快,却假意上疏皇帝。愿意献地办义学,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对奕沔大为嘉奖,批了个准办,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弄得奕沔无奈,只得将园子献出。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改为顺直学堂,几经易名后,现为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1984年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呢,东晓市街路北有药王庙、天庆寺等历史古迹。这座药王庙可是远近闻名,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别小看这座庙,这可是大太监魏忠贤的生祠,崇祯年间赦封为药王庙,为了区别于北城的药王庙,而称此为南药王庙。每年农历四月中旬到二十八日,这里的庙会最热闹,人们到这里除了祭拜庙里的伏羲、神农、黄帝,以及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外,还可以在庙外购买日用品及各种京味小吃,据说这里的蜜供别具风味。到民国时,这里更加兴盛,成了操纵京城百货行情的市场。1950年在庙址上建起了北京第十一中学,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图有真相
说到东晓市地名的由来,我们的制作人小强又查看了很多老地图。共有《1914年北京地图》《1928年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1947年北平街巷复原图》《1982年《北京城区街道图》》《2005年北京街巷图》等等多份,通过对比这些老地图,大家可以看到东晓市这个地名在这里的诸多变化。

▲1914年北京地图   下部红圈内为东晓市

▲1928年《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  下部红圈红框内为东晓市

▲1947年北平街巷复原图》 下部红圈中为东晓市和西晓市

▲1982年《北京城区街道图》  下部红圈内为东晓市和西晓市

▲2005年《北京街巷图》  现祈年大街与东晓市金台书院关系

也许有朋友问为什么不找找清代早期的地图呢?和您说,不是没找,是当时的地图上真的没有任何东晓市的信息,所以,这也充分说明,东晓市的这个地名是从清代末期才真正命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