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宝堂:评委也要打假

小编:

当年的《戏剧电影报》曾经也是京剧爱好者比较欢迎的一份报纸,现在看起来,当时报纸刊登的不少内容都很有可读性,尤其是类似和宝堂先生这样的言论文字。和先生这一篇短文中至少让我们看到,在影响京剧市场整体走势下降的诸多因素当中,创作要求、评奖机制以及文艺批评的导向都在起作用。二十年过去了,影响京剧“振兴”的种种痼疾并未翦除,而类似和先生这种另类的声音却日益微弱。如果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恐怕对京剧来说不是好事情。

图片与本文观点无关

众所周知,足球裁判不能不懂足球;研究计算机的不能不懂计算机原理;京剧的评委当然不能不懂四功五法。然而,在一次全国性的京金奖大赛中却闹出这样一个笑话:

在一次评委会上,有位艺术家建议:评委打分后必须署名,因为有的演员荒腔走板不搭调,竟然有评委给满分,有的演员在耍枪花时掉了一次就扣掉两分,岂不知荒腔走板是水平问题,耍枪花失手是临场发挥问题。这样评分没有道理,谁错判谁负责。”不料这时有一位某戏剧家协会的老领导,据说还是全国闻名的戏剧家,却立即反驳说:“我不管那么多,只凭总体感觉。”这时全场艺术家愕然,心说:音调不准,板眼不分,总体感觉怎么能好呢?结果那次12位演员的评选结果,有些根本不合格的演员也都各有一票,真不知这一票的根据是什么?更有意思的是几位获得观众票数最多的演员在评委那里却名落孙山。我想,这些评委评分的根据是什么,到底对京剧知道多少,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某些评委讨论剧目时还有个三多三少:

谈剧本的多,谈表演的少;

谈总体感觉的多,谈具体表现的少;

谈灯光布景的多,谈唱念做舞的少。

他们的评奖理由不外三条:

一是“突破了传统的框框”,

二是“大胆创新”,越不像京剧越好,

三是大投资,灯光布景大制作。

至于这个戏能否面向观众,面向文化市场,排练成本能否收回来,他们便一概不管了。所以发展到今天,很多排演的新戏都在百万元以上,灯光布景都要四辆到六辆大卡车来装运,都要现代化的舞台设施。有些获奖剧目且不说演员表演平平,唱的基本功更是差得可怜。有个表现京剧“祖师爷”的戏,两度进京获奖,其实不过业余剧团的水平,真不知这巨资投入,这人民的血汗,如此白白浪费,为什么如此心安理得?且不说某些人靠这“评委”的招牌吃遍了全国的山珍海味,就是如此评奖方式,如此评委水平,对京剧的发展能有什么裨益呢?

《戏剧电影报 梨园周刊》

2000年2月21日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