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陈曼生紫砂壶值得我们去收藏!
天佑其灵,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来,谁是谁非,我佛无说,也就是在陈曼生做溧阳县令的时候,因喜好紫砂壶而结识了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或许是巧合,陪伴着曼生度过无数漫漫长夜的小紫砂壶竟然就是彭年所制。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
有史料证明,陈曼生早年也曾自己画样,请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后来均未成气候,原因就在于艺人的手艺不行。你想,紫砂艺人都是用规制的模具来制壶,你随便画一个壶型,他哪能做得出来?陈曼生只有找到杨彭年后,才找到了一个可以把自己的艺术创意付诸于实践的机会,而杨彭年也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充分发挥艺术专长的“拍档”。杨彭年制作的“彭年壶”,继“曼生壶”后,也为江湖所重,身价百倍,成为嘉庆朝的茗壶珍品。
曼生在溧阳知县任内是曼生壶制作的主要时期,但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曼生壶取得紫砂工艺史上相当成就的阶段前,应当有一个萌芽期。事实上,曼生在任溧阳知县前,已经开始对宜兴紫砂产生相当的兴趣,前述无纪年《壶菊图》的曼生题句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与杨彭年结识、进而合作前,曼生已经爱壶并且有制壶之癖。
陈曼生笃信佛教,其“阿曼陀室”本是理佛之所,在与好友和合作者杨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听二泉之言,将此室名为阿曼陀室,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亦觉甚妙,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曼生壶,落款多为“阿曼陀室”,但此壶的落款是“香蘅”。目前所见香蘅款曼生壶不多,馆藏有两把,为江苏淮安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盘壶,两壶均为小壶,壶型一致,肩部的铭文不同,把下钤彭年小印,底钤“香蘅”篆文长方章。
现在每一把曼生壶都价值连城,要想得到一把不仅要有财力、眼力、魄力,更需要的是缘分。如果有缘收藏了一把曼生壶,应该好好研究,把200多年的那份文化财富读深读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