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抚平时代留下的伤痕需要很多时间

电影:《芙蓉镇》

类型:爱情,剧情

导演:谢晋

主演:刘晓庆、姜文

上映时间:1987年3月5日(中国上海首映)

奖项: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

电影《芙蓉镇》很难评说,脱离那个时代只谈人性显得索然无味,若结合起来说,又难以成文。影片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略过,截取了一个非典型的故事,就极有嚼头。
大概是被故事中蔓延的集体恐慌传染了,看电影《芙蓉镇》的心态是慌张的,企图从历史故事和身边生活中寻找和这个故事内核相近的事例,起码有一些参照比对,可是没找到。带着这种心态,眼瞅着胡玉音和丈夫的生意越来越好,楼越盖越高,但是,越来越像过街老鼠一样,走入人生的深渊。

1963年,芙蓉镇上经营米豆腐摊的胡玉音夫妇省吃俭用盖起了新房,结果“四清”运动开始,李国香作为工作组组长依靠镇上的“二流子”王秋赦大搞运动,与胡玉音有关的一切都未能幸免,粮站站长谷燕山被打倒,胡玉音被定性为“新富农”,丈夫自杀,财产没收,每天和原县文化馆馆长、右派分子秦书田扫街。3年后,胡玉音和秦书田这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了一起,因为这场婚姻两人遭遇了牢狱之灾。直到1979年,胡玉音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他们真的迎来新生活了吗?

片中几个重要人物各有象征意义,胡玉音代表“当下”,秦书田代表“未来”,谷燕山代表“过去”,而李国香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电影前半部分重点表现胡玉音和她周围人的遭遇,胡玉音夫妇勤劳致富却不为时代所容,运动开始后,她的青梅竹马镇支书黎满庚迫于压力主动上交了胡玉音托付的存款,粮站站长因为卖给胡玉音碎米骨头子被扣上了罪名丢了工作。胡玉音作为一个普通个体跟随时代漂流,她既不能拯救别人,也无法指望别人来拯救她。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了解这段历史,具体的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总之,你越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越有可能就发生在那个年代,人事瞬息万变,陡然天上,忽然地下,顷刻叫人生不如死。

电影后半部分重点表现了胡玉音和秦书田被罚扫街的过程,过于美好的艺术化表现方式,应该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展示,而非真实处境。这种表达方式和秦书田的人物特点是相称的,秦书田人称“秦癫子”,看似不着边际,但个性中的韧性极大,活得极通透极开阔,他兜住了自尊的底线,扛起了人性的尊严,在任何处境中内心有光明相信光明,他曾经说过:“天亮了,鬼就出不来了”,也说过:“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秦书田是看向未来的。

粮站站长谷燕山是一个在解放战争中拼过命受过伤的老战士,他不断地反思过去无数人的牺牲到底是为了创造什么新生活,常常借酒消愁,默默地反抗眼前颠倒的一切,一个人去给偷偷结婚秦书田和胡玉音贺喜,胡玉音难产时,秦书田正在服刑,谷燕山雪夜拦军车将胡母子及时送医,救了两条性命。

有人评价说电影《芙蓉镇》似乎把搅乱芙蓉镇的罪魁祸首指向了颇有泄私愤嫌疑的李国香,导致整部电影停留在人性的探讨上,历史性不足。尽管如此,电影在上映之初仍然一波三折,多次修改,侧重于人性探讨有可能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在这部电影中,秦书田和胡玉音身上有一种刻意美化过的人情味,同样的,他们的黑暗遭遇也是被美化过的。李国香则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身上的讽刺意味更浓,在经营国营食品店时就嫉妒胡玉音,在后来的时代背景中,总也逃不过旧恩怨的嫌疑。

李国香有莫名的优越感,强势自私,是个热衷运动的狂热分子,她的性格特点在时代中不断放大,说不清是谁乘了谁的势。李国香本人在芙蓉镇上也是几起几落,与亲手培养的运动骨干王秋赦纠葛多年,享受着征服的快感,却没有真正成立家庭。李国香在面对胡玉音、谷燕山、王秋赦等人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言谈之中咄咄逼人不容置喙,她的伪装极其脆弱,却又无人敢戳破,就像她时时刻刻摆在脸上的“凛然”的表情,明明有人想去扇一巴掌,可就是没人敢动手。

影片结尾是矛盾的,李国香又高升了,与秦书田上演了“世纪大和解”。另一方面,秦书田和胡玉音分别被返还了过去的工作和财产,胡记米豆腐摊热闹如初,而他们内心却十分忐忑。因为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疯了,整日介敲着破锣,喊:“运动了。”这句疯话揭开了繁荣的表象下面,要治愈抚平精神上的伤害还需要很多时间。

推荐阅读

● 《少林寺》——唱响《牧羊曲》的纯真年代

● 《知音》——说不尽的蔡锷与小凤仙

● 《泉水叮咚》—— 一部40年后仍然不过时的教育电影

● 《湘女萧萧》——萧萧,被命运锁喉的女人

● 《夕照街》——老北京胡同里的市井百态

电影·读书·走走看看

请关注公众号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