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上的一座贸易之门——小境门
小境门西境门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郝莹玉通讯员韩祥瑞
小境门距大境门约百米远,早于“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开凿。
史志记载,小境门开设于明万历年间,高,人不能骑马;宽,只能二马并行,与南侧来远堡北门正对,关外人畜均由小境门控制,入关后人、畜分道,门洞两侧长城与堡墙形成东西各百米长的夹道,以遏制大量军队入侵,设计匠心独具。
与来远堡同时甚至更早建造的还有长城上的一处城门,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小境门。
这个城门是2007年修复大境门东段长城时发掘出土的。这处长城上的门虽然很小,高2.4米,宽1.62米,仅可容一辆牛车通过,门顶外沿为石券拱形,券洞内为青砖砌拱,门上设有闸板门,俗称“千斤闸”。
然而别看它很小,但它的开通却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启。正是这个被人们称为小境门的长城之门,为蒙汉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使过去作为华夷分界的长城,成为一条民族团结的融合线。现存于小境门洞内的深0.07米至0.14米的车辙,和它已深陷大境门一带地面2.7米的状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小境门不但是蒙汉民族进行经济贸易的历史见证,同时,它比起闻名于世的大境门还经历过更多的历史沧桑。张家口地方文史学者一般都认为,小境门最晚与来远堡同时建筑,即最晚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也很有可能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鞑靼部实现和议之时。也就是说小境门最短已经开辟了406年,最长则可能已经有448年。而大境门则开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距今只有372年。而且大境门的名字也很可能来源于小境门。
大境门、小境门两者虽然开辟时间不同,规模也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表明其性质的限定词:“境门”。历史的事实很可能是,在大境门开辟之时,人们从两个门的大小上得到启发,因原先开辟那个小门称为小境门(西境门),便将后来开辟这个大门称为大境门。
虽然张家口的人们习惯上都将这个长城上的门称为小境门,但在2007年张家口市桥西区修复这个城门时,找到了一块门上的匾额,上面写的却是“西境门”三个大字。那么小境门为什么被称为西境门呢?
张家口文史学者经过推敲,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明朝时期宣府镇所辖长城划分为五路(西路、中路、北路、东路、南路,后又划分为七路),进行分路防御,其中张家口一带长城属于宣府镇长城的西路,再由加上小境门开辟于宣府镇西路长城上,故而被称为西境门。另一种说法认为,西境门名称的来历也许没有那么大的视野,很可能是以清水河为参照物的。
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的《万全县志》里,在张家口一带长城的敌台名字中,东境台是护关台东四里的一处敌台,按此处的地理环境看,东境台应当位于清水河以东的东太平山上,与清水河以西的西境门遥相呼应。西境门很可能是与东境台相对应的一处建筑。这些不同的理解,可以为旅游者增加游兴,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