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陶令
陶令
采菊东篱已几年,一琼杜酒一琼篇。
南山黛色皆虚影,北里商声唯老弦。
远览方知能省世,深居始觉更忧天。
原非有意追陶令,底事偏存未了缘?
【注释】3月11日,曾经写了一首同题七绝诗,对诗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番读来,都令人感慨系之。时下的自己,应与陶令处境相同,自然也就长与南山为伴。现在将其延展为七律诗,记于2021年7月9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采菊东篱之下已经有了几年,一琼杜康酒酿出的往往是一琼诗篇。南山的黛色其实尽都是虚幻的心影,北里的商声听起来尽都是古老的笙弦。只有向远看才知道能够反省尘世,在深居中才觉得加倍地杞人忧天。原本不是有意追随归隐田园的陶令,可是为什么偏偏就与他存续着一段尘世间的未了之缘?
首联中的“采菊东篱”,用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一联中的“杜酒”,原指杜康酒,后来也泛指酒,见唐代诗人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又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镜换杯》诗:“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还有白居易的《酬梦得比萱草见赠》诗:“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这一联中的“琼篇”,意思是美好的诗文,见元代诗人袁桷的《送玉笥山聂道士》诗:“墨阁小春刊画录,碧窗新月补琼篇。”又见明代人陈汝元的《金莲记·外谪》:“凄凉无绪,寒窗自著琼篇。”
颔联中的“黛色”,指青黑色,见南朝宋代诗人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又见南朝梁代诗人何逊刘绮的《照水联句》:“临桥看黛色,映渚媚铅辉。”还见唐代诗人王维的《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以及五代诗人鹿虔扆的《虞美人》词:“九疑黛色屏斜掩,枕上眉心歛。”
这一联中的“北里”,指北面的里巷,见晋代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四:“南邻击鐘磬,北里吹笙竽。”又见《陈书·废帝纪》:“逆贼华皎,极恶穷凶……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从诛戮,用明国宪。”还见唐代诗人李贺的《箜篌引》:“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这一联中的“商声”,指秋声,见《文选·阮籍<咏怀诗>之十》:“素质游商声,悽愴伤我心。”李善注:“《礼记》曰:'孟秋之月,其音商。’郑玄曰:'秋气和则音声调。’”又见元代诗人邵亨贞的《摸鱼子·吴门九日次魏彦文韵》词:“商声暗起邻墙树,触景乱愁还聚。”还见《随园诗话》卷十三引清代诗人宋树穀的《立秋柬顾孝廉》诗:“万窍商声先蟋蟀,一年落叶又梧桐。”
这一联中的“老弦”,指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上用的粗弦,这里借指古老的笙歌,见铁券师兄的《怀念余光中老先生》诗:“心怀永夜系苍天,不舍余光弄老弦。”又见彭光明的《七律·丝路感怀》:“千秋白骨埋戈壁,百代精英续老弦。”
颈联中的“远览”,意思是远看,向远看,见《后汉书·伏湛传》:“復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又见宋代诗人苏颂的《次韵三弟学士题七宝英师壁》诗:“中休憩丈室,远览登上方。”还见宋代诗人宋诗人倪偁的《减字木兰花·超然远览》:“超然远览,是我辈人方俱眼。默想江湖,何处山川略得如。凉秋最胜,万顷芙蕖盖明镜。更乞清诗,要见胸中一吐奇。”
这一联中的“忧天”,指的是担心天塌下来,比喻多余的顾虑,亦以喻忧虑国家危亡,见宋代诗人刘克庄的《沁园春·和林卿韵》词之二:“畴昔忧天,如今怀土,田舍鸡肥社酒香。”又见清代诗人方文的《移尊过万茂先兼悼苏武子》诗:“华髮萧疎将蹈海,朱颜憔悴为忧天。”还见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述怀》诗:“时时发狂疾,痛洒忧天泪。”
尾联中的“陶令”,指的是陶渊明,因为他出任过彭泽县令,所以后人以“陶令”称之,见唐代诗人牟融的《写意二首》其二:“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独喜冥心无外慕,自怜知命不求荣。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何人问马卿。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又见宋代诗人林季仲的《次韵希父见寄二首》:“觉非便合如陶令,得趣何劳问孟嘉。”还见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一联中的“底事”,意思是“何事”,见宋代诗人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又见元代诗人王冕的《秋夜偶成》其六:“潇潇寒雨满江楼,底事无端生百忧。”还见元代诗人刘秉忠的《小重山·晓起清愁酒盎空》词:“晓起清愁酒盎空。清愁缘底事?别离中。”
这一联中的“未了缘”,即“未了因”,佛教指此生没有了却的因缘,见宋代诗人苏轼的《狱中寄子由》诗之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又见宋代诗人卫宗武的《南徐买舟将归》诗:“风雨连朝思黯然,山迷宿霭水迷烟。一年春事少閒日,半月客程逢漏天。喜涉鲸波返江国,便思鹤唳买河船。修途往复成何事,姑了余生未了缘。”还见明代诗人高启的《和逊庵效香奁体》:“扬州梦断十三年,底事犹存未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