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没文化”? 2024-07-30 14:40:42 清代科举,有人写了一句“妹妹我思之”。阅卷者不解其意,后来才想明白他想写“昧昧我思之”,于是豁然开朗,于旁批曰:“哥哥你错了。”“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秦誓》,首期节目主讲《尚书》的《典籍里的中国》当然不会犯这么初级的错误。倪大红老师精彩的演绎,为我们勾勒了汉代伏生“学术逆袭”的一生:秦统一时,朝廷设博士70员,伏生即为其中之一。秦起禁书之祸,伏生冒着杀头危险,把《尚书》藏在夹壁之中。汉初,伏生又取出藏书,仅得二十九篇,传授于齐鲁之间。此时,他已年逾九十,当年的69个同事都归了天,全国能懂《尚书》的仅他一人。看来,化解学术焦虑的另一种办法就是“比命长”。豆瓣的“博士互助组”和“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组”每天焦虑得不行,学学人家伏生,总有一天能熬成学术大牛。《典籍里的中国》也借《尚书大传》的话,给伏生在典籍流传上的功劳定了性:“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不过,《史记》和《汉书》都说伏生“独得二十九篇”,为何《典籍里的中国》要说成二十八篇呢?难道“妹妹我思之”那位大哥又回来了?其实这是一个目录学问题,伏生所传《尚书》29篇,从大小夏侯传本的分法,减少一个篇题 “康王之诰”,就剩下28篇。从《典籍里的中国》刊布的篇目看,也是少了“康王之诰”,并没有犯数字也错的笑话。只不过在“扎眼”的豆瓣一两星评论中,绝大多数都指出了该节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没有讲好《尚书》的今古文之争,甚至错引已经被学术证伪的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可算瑜不掩瑕。典籍里的学术公案《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最后,饰演伏生的倪大红和主持人撒贝宁一起穿越回了今天的博物馆。看着倪大红和《伏生传经图》里的老者形象酷似,还有小朋友问他:“爷爷你是在扮演伏生吗?”按照节目设定,倪大红可不就是“伏生本生”吗?他饶有兴味地回答:“你也可以这么认为。”倪大红老师台词功底了得,对人物的揣摩也够。讲述自己妻儿为了护书而死时(虽然是编的),有那么几秒钟你会觉得他就是伏生。从战国时期,儿童伏生回答夫子的提问,演到汉初老年伏生受到国家重视喜极而泣,《典籍里的中国》的戏剧呈现可谓“多角度沉浸式”。只不过,节目既然宣扬伏生所代表的今文《尚书》学派,为何又让蒙曼老师征引已经被证伪的古文《尚书》里的《五子之歌》呢?就着节目,我们简单梳理《尚书》的今古文之争:伏生在汉初所传的《尚书》,由他本人用当时的隶书文字整理,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今文,也就是今天的文字;而在鲁恭王拆除孔子旧宅时,也从夹墙里发现了《尚书》,只不过以战国“蝌蚪文”写就,被称为古文《尚书》。西晋末年,典籍散佚,东晋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只不过,南宋以来,朱熹等人开启了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作的滥觞。清儒阎若璩、惠栋,从篇目差异、文本伪谬、地名晚出、历法错乱等角度,全面揭露了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罅漏之处。《古文尚书》出自后儒伪造的观点,得到学界普遍认可。2008年,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楚地竹简。清华简的面世,让今人得以亲眼目睹未经秦火的“书”类文献,为《古文尚书》的证伪再添石锤。学者们对比清华简与《古文尚书》,再证后者确系后世补辑之作。这段《尚书》学术史回顾,大概是每个历史文献专业本科生都会听到的入门课,也是历史爱好者如数家珍的讨论门槛。所以,当撒贝宁给伏生介绍梅赜献书时,他的第一反应难道不应该是“你这龟孙作伪”?真是当着庄羽的面朗诵《梦里花落知多少》,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伪古文尚书被当成真书来讲,今文尚书的老祖宗伏生怕不是一口老血涌上心头。另外,蒙曼老师把夏朝的有穷氏后羿说成上古时射日的后羿(嫦娥老公),很有点“妹妹我思之”内味儿了。蒙曼老师太康失国的小故事讲得不错,只不过《五子之歌》是伪书,此后羿也非彼后羿。国宝表演的话语秩序《典籍里的中国》的确让人泪目:我华夏有诸多先贤典籍,方使得文脉源源不断。但面向大众文化的传播,在增加娱乐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准确性。否则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岂不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其实不难理解文化节目的困境:不做的这么辉煌大气热闹,无法迎合大众的口味。它的核心意义不在于让大家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播下一颗种子。只有先把大家领进门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亲身接触纯粹的、枯燥的、真实的历史。硬糖君支持《典籍里的中国》和《国家宝藏》以表演的形式来创新表达,也鼓励大众多多观看学习,我们所要商榷的仅仅是娱乐性与准确性的平衡之道。大家看《大秦赋》等古装剧都爱纠个错、辩个历史观,文博探索类节目不是更需要审慎态度?第三季的《国家宝藏》,九位主角变成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700年的莫高窟,以宝鉴今的文化演说更容易激发观众情绪共鸣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摄影师,说起自己发现兵马俑脸上2200年前的工匠指纹,激动到情绪哽咽。“有一天拍着拍着,我一抬头剧看见一尊俑的脸上有指纹,那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来的指纹啊!”日常化的场景体验,比历史人物的演绎更能戳动心绪。哀而不伤,升华到这里已经足够应付应试教育的所有写作考核了,绝不会被阅卷老师批假大空。可是,单纯的借物抒情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宝藏》,它的华丽演说进一步总结道:“秦人虽然已经消失,但是他们化作泥土,化作支撑我们站立的土地。他们早就的血脉,依然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前段时间精英纷纷批评《大秦赋》美化暴秦,现在《国家宝藏》又宣扬秦代缔造的“家国概念”,观感割裂让人狐疑。有没有可能,那个留下指纹的工匠只是被迫做工的黔首奴隶,而他在秦代的严刑峻法之下不得不好好完成这座人俑?劳动人民在每个时代都是最可爱的人,但是他们当年的所思所想,未必有我们今天赋予的那么热泪盈眶。或许只有大气浪漫的文案,才配得上这上下五千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文明的花式拔高,必然会脱离藏品科普的本义。天文讲解员说“我们祖先总共记载了29次哈雷彗星的回归,咱一次都没有落下”。其实不够准确,他没有指出古代的天文纪录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很少上升到理论高度。看《国家宝藏》越多,越容易让人想起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大概他也和观众一样,只看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伟大,忽视了“制度拖后腿”的弊病。文化评书兴衰史 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它们在案例描述和解读上都有鲜明的“参差对照”特征,并不追求高度的秩序感,而《国家宝藏》对话语秩序的追求却是非常明显的。每一件国宝的使命感,决定了参选文物的遴选标准。观众在鉴宝节目中问得最多的是“值多少钱”,国宝的重要程度则取决于它能承载“多少故事”。三季《国家宝藏》遵循九五之数,文物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地之间,呈现出一种与现实高度重合的“中心-边疆”秩序。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话语秩序与现实秩序相符提高了传播效率。而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作为民间文化再生产的“反题”,现在人们期望看到博物馆文化以合乎现实秩序的方式来呈现。从弹幕就可以看出,人们打开这类节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求一份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国家宝藏》只是顺应了这种集体需求,制造了可供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与《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的表演性不同,上一代文化节目的爆款《百家讲坛》走的则是说书路线。让一个领域的专家,以单口相声的形式讲述另一个专业的内容,几乎成了火爆的铁律。如今活跃度很高的蒙曼老师,算是赶上了《百家讲坛》的末梢,成为了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刘心武、闫崇年之后为数不多的文化红人。为了扶大厦之将倾,蒙曼主讲的《大隋风云》的主题歌还是自己填的词。于丹的单口技巧可圈可点,她最知道观众爱听什么:“悬念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所以当年《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疑案》《唐伯虎考场舞弊案》《宋徽宗之谜》全部走悬疑风。不过,从2006-2008年于丹、易中天的书稿动辄销售百万册,到2015年主讲人于钟华现场签售会书迷不到百人、系列书籍年销售量只两三万册,走过七年之痒的《百家讲坛》评书也从文化节目的王座上跌落了。和缺乏互动性的评书相比,《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重新找到了受众密码。“解说+表演”两条腿走路,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听不懂解说也不慌,至少还有故事可供玩味。非理性的迷恋,最适合奇观文化的生长,但它毕竟不会是常态。当年为《百家讲坛》纠错的好心人们,不知如今看到《国家宝藏》又作何想?还是说,他们已经不看电视了。 赞 (0) 相关推荐 “济南人”伏生之“问” 伏生面对眼前那位从两千年后穿越而来的年轻读书人,禁不住带着那种夹杂着一点点疑惑而又有点惊喜的神情发问:两千年后你们还读书吗--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经学大师伏生冒着生命危险于自家墙壁中藏存<尚 ... 何故? 何焱林 昨日回看电视,搜到<典籍>(一),内容不过三四分钟,与数日前看到的大不一样,其时时长至少一刻钟以上,今所见仅伏生与主持人寒暄几句,鞠躬长揖而别,前之多数内容已经删削,不知何故! 须 ...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尚书>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据了解,创作团队之所以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 ... 伏生与《尚书》 编者按 4月20日,第二届"中国伏生诗会"将在邹平市韩店镇禾和湿地公园举办."伏生是邹平人",这让滨州广大市民倍感自豪,同时增强了挖掘传承伏生精神和弘扬传统民族 ... 《尚书》有多火:曾命悬一线,引发上千年不休的今古文之争,有人冒死伪造 时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尤其是第一期精彩演绎<尚书>,屡上热搜.其实,<尚书>并非今天才火起来.从上古时期到晚近时代,人们围绕着<尚书&g ...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完整版 展开 李昭: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词,通常指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典籍资料.但在过去,"文献"一词既包括典籍,也包括熟知文化掌故.与典籍传承密切相关的贤人.如南宋朱熹在 ... 酒桌文化不能“没文化” 这两天,有两则新闻很热,一是"河南一男子四十小时内喝四场酒身亡",二是"上海一男子花一万请客反悔遭朋友举报酒驾".这使得变了味的"酒桌文化" ... 文化人“逆文化”而生出的“文化”是没文化... 文化人"逆文化"而生出的"文化"是没文化丑文化歪文化! 近日,诗界奇妞贾氏某女的精彩诗篇横空出世雄霸网屏.以其"屎尿入诗"的超人胆魄与惊天才 ...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不多说,滚去读书去了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不多说,滚去读书去了 下雪看出了文化水平差距,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看看你是哪种! 下雪看出了文化水平差距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上面几位只是抛砖引玉 真正的大神都在下面: 可爱版 1.下雪的时候出去,感觉自己就是人间小布丁,被撒满了椰蓉. 2.把秋衣扎进秋裤,暖的像两百斤的孩子. ... 人有文化和没文化,差距到底在哪?网友:脏话都能这么秀 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从说话就能听出来. 比如: 不想跟别人说话时: 没文化的人会说:我和你说不到一块去! 而有文化的会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出门没洗头时: 没文化的人会说:我见你,连 ... 没文化真可怕!被曲解的书法,笑喷了~ 长知识了, 不得不说中国的书法 真是博大精深. 近日,四川青城山门口的一块石刻,莫名成了网红.具体原因请往下看! 01 "采药超人"? 一位网友在游览青城山时,看山门口一块红石头上 ... 为子孙后代拔掉五条根,即穷根、没文化的根、铜臭根、目光短浅的根、以及奢侈的根: 为子孙后代拔掉五条根,即穷根、没文化的根、铜臭根、目光短浅的根、以及奢侈的根: 2021上海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出圈”节目展现文化自信 热点背景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众"自来水"不吝啬点赞和转发,在年节期间掀起一波传统文化的 ... 赵本山徒弟胖丫:我没文化,不知是假药!这锅,文化不背 因为卖假药,赵本山徒弟胖丫被判三年.4月19日,关于她的庭审画面被曝光. 在庭审中,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没文化,不知是假药. 胖丫的这句话,令人惊讶不已.作为知名人士,作为公众人物,是真的这么无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