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强行拔针!
中医书友会第1718期
I导读:《标幽赋》作为针灸经典歌赋,想必大家都阅读过,小编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其中“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这句话,根本就不理解,心想,小小的一根针,怎么还能拔不出来呢?今日见了作者这则经历发现,“读书-临床-读书”这个顺序,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针灸临证拍案惊奇二则
作者/司言词
第一则:熟读经典存疑难,一朝解惑心下安
病案介绍
吴某,男,74岁,农民。2006年7月4日在家人的搀扶下来诊。其自诉:无明显诱因右下肢串痛,行走无力半年余,近日加重觉日渐妨碍行走遂来求诊。
患者继往有高血压病史。余无不适。曾在某医院拍腰椎CT片子示:腰椎退行性变。右侧无明显神经根受压症候。无椎管狭窄。余无明显异常。
查体右下肢沿足太阳经和少阳经有多个散在压痛点,分别位于环跳穴、委中穴、昆仑穴附近。遂按痹证处理。拟行针刺治疗。选穴:昆仑、委中、环跳。针后委中穴刺络拔罐。
针刺方法
依《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故余先刺昆仑,再刺委中,后刺环跳以治之。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后按常规依次拔针,一切看似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但是在拔最后一针环跳时,余觉针下发紧发沉,好像针下有人在和吾拔河一般,不让针出。
其时余心大惊,这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情,难道是针尖缠绕了肌纤维?
余试着转动针尖不像此类,排除了此操作方面的可能后,余想起了以前仍有记忆的《金针赋》当中的话,好像是针下生根之类的话。时不待人,遂嘱患者莫动,5分钟后起针。趁这个时间余急翻《金针赋》来看,颇有临时抱佛脚的味道。
此赋中果然有这样的话:“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当时余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者,此种病例很难碰到;惭愧者,自己经验还是不足啊。毫不夸张地说,余当时是如获至宝般诵读此段文字的,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强行拔针。
5分钟后,果如赋中所言,针稍加捻转即轻松拔出,可能正如赋中所言“真气已至,真侯微松”的缘故吧。
第二则:太阳脉度其最长,气血运行何遑遑
《灵枢·脉度第十七》:“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依此文所述可知,人体十四条经脉总长度为16.2尺。按子午流注之大周天、小周天计算,十二经脉当中,一天十二个时辰,气血运行经过各条经脉的时间是不多不少,都是1个时辰,即2小时。
每天气血运行每条经脉的时间完全相同
既然每天气血运行每条经脉的时间完全相同,都是2小时。那么,以此来计算,气血在每条经脉运行时亦必有快有慢。而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循行最长之经脉,为149.0寸,穴位也最多,单侧共计67穴。《灵枢·经脉第十》:“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至小指外侧。”足太阳经行身之后,所经过部位筋肉分布最广,从项、背、腰、尻以及下肢,包括斜方肌、骶棘肌、臀下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因其筋肉突出,故在十二经筋中,足太阳经筋排在首位。
既然十二经脉当中,足太阳经流注尺寸最长,气血流注时间与脉度最短的手少阴心经相比也是2小时,那么,从理论上来推断,足太阳经在十二经脉中其气血运行速度应当是最快的。
气血运行速度最快,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其阳气最盛,所以足太阳被称为“巨阳”,能为“诸阳主气”。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因各种原因,包括疾病导致其气血运行速度慢了(这就好比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前面忽然遇到阻力或障碍,后果可想而知)会怎样呢?此时如果单纯以经筋病来看的话,症状当然在十二经筋中也最重,就会出现《灵枢》中所言“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的症状。《灵枢·经脉第十》在归纳足太阳经所生病时,就有“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等症的记载。此便为一旁证。
足太阳经气血运行速度最快,还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其经穴针刺时最易“得气”。《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神动而气先针行”。说明太阳之人神情灵活不安定,感觉过敏,针未动就出现反应。这句话虽则是指“五态之人”中太阳之人的针刺反应情况,但亦从一侧面说明了太阳经穴较其他经穴相比更易“得气”的特点。
当然,临床上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很复杂,如患者的体质因素、病情的轻重、环境因素、情绪因素等。但是,从具体的经脉来说,足太阳经气血运行快也当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