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大量黄金的海昏侯墓,最值钱的东西竟是一堆黑乎乎的“泥土”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一个盗洞的发现,引出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之后,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从墓园到墓葬区,再到都城遗址,目前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海昏侯墓的陪葬品非常奢侈,前前后后共出土一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宝石、玉器、乐器、真人马车、以及各种各样精美的器具,其中,西汉铜币出土两百多万枚,大约十吨,出土黄金更是超过了120公斤。
但这些都不是最珍贵的,话说,2015年的时候,我国考古人员在清理海昏侯墓时,险些与一批汉代竹简失之交臂。由于年代久远,所以在考古人员打开墓道时,发现墓室中堆积了大量泥土、灰尘,在地上随处散落着漆皮,墓室杂乱不堪。
在初期的清理中,在场的每个人都没料到那些黑乎乎形似泥土的东西竟是汉代竹简。每回忆起这件事,当时参与考古的专家都一阵后怕。当时,若非国家组的专家及时到达现场,并认出了这些“黑色泥土”的真身,恐怕这些珍贵的汉代竹简就会被当作漆皮等杂物被处理了。
其实,这场险些酿成的考古事故,并不是考古人员的过错。毕竟,这些汉代竹简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绝大多数烂成片状,还有些碎成渣滓,简直与破碎的漆皮别无二致。当时,没有人觉得这些“杂物”竟如此珍贵,所以才会险些与之错过。
所幸,按照考古工作者约定俗成的规则,在考古的过程中若遇见无法辨认的杂物,需仔细分析其性质,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处理。当时有几名江西省的专家从未接触过汉代竹简,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将现场情况汇报给国家组,请国家组派出专家来现场指示考古工作。
国家组的专家抵达后,对这些“杂物”进行了初步判断,认定它们就是汉代竹简。在他们的帮助下,江西考古队将散落在各处的竹简进行了清理,并将它们批量运到研究室中。2015年11月,这些竹简被转移到文物保护室内,考古人员对其展开了研究。
据悉,剥离这些竹简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像平时翻书那样剥离只会破坏这些竹简。
当时,考古人员们准备了一些质地比较薄的竹签,在剥离的过程中不断提取这些竹简的正摄影像,随后根据图像对每一片竹简进行编号。这些编号,对于汉代竹简来说就是“身份证明”。此外,每一片剥离出来的竹简,都会被送到另一个房间,由考古人员对其进行3D扫描,提取这些竹简的三维数据,以便为将来的修复工作做出参考。
剥离工作一直持续到同年十二月,不过国家组发现这批汉代竹简腐化得厉害,大多数竹简的内部结构一塌糊涂,竹质纤维均已破裂,稍有外力干涉就会破坏竹简。为了防止这些竹简进一步断裂,国家组不得不叫停了该工作,并开始重新拟定方案。随后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国家组的专家先后测试了上百种加固剂,最终选定了一种高分子液体。
只要将竹简浸泡在这种高分子液体里,该液体即可渗入到内部结构中,并粘合纤维的断裂处。只有经过这样处理,才能在尽可能不伤害竹简的情况下,加固竹简的结构,使之变得坚固。然而,对竹简进行浸泡处理是一项耗时极长的工作,考古人员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对五千余片竹简完成了加固处理。经加固和剥离工作,就用去了考古人员近一年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考古学家还要对这批竹简进行清洗、脱色和解读。考古人员表示,竹简的清理工作也十分考验技术。考古人员不但要将粘附在竹简表面的灰尘、杂物清洗干净,还要保证竹简上的字迹完好。在清洗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先是用毛笔进行了试验,却发现毛笔的刷头太硬,容易破坏字迹。所以,考古专家特制了一批韧性高的软刷。
在对竹简完成脱色、红外线扫描后,这些竹简上的字迹终于显露出来。经古文字学家的释读,我们终于能一睹竹简的内容。释读开始后,文字学家先后从竹简中整理出《易经》、《礼记》、《论语》、《医书》等八种古籍。在这些古籍中,考古人员又有了重大发现。
例如:汉代竹简中的《易经》,虽然文章的排列顺序与流传下来的《易经》没有太多区别,但其内容却与现在的《易经》有较大的差异。《医书》中的内容不但包含了《天下至道谈》中的“八道”,还有“虚”与“实”两道。
甚至于,在这些竹简的研究工作彻底完成后,将会把这些两千年前的古籍内容公之于众。届时,涉及到上述八部古籍内容的文献,可能会发生改动。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颠覆历史文献的发现,证明了考古人员这一年多的努力并未枉费。
参考资料:
【《海昏侯墓的发现》、《化腐朽为神奇:海昏侯墓里的汉简沉睡千年后复活》】
(0)

相关推荐

  • 江陵楚墓发现逆天古籍,却意外弥补《易经》的空白,真不敢相信!

    <易经>这部书是非常古老的典籍,书中记载了包罗万象的天地变化,而且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其实就是一个阉割版的,其中<连山>和<归藏>早就失传了千年,可以 ...

  • 甘肃古墓出土《墓主记》,记载的内容太过神秘,考家:墓主太诡异

    意外惊喜在考古界总无处不在!这不,1986年,甘肃天水市一村民在秦岭一带挖出座古墓,专家"顺藤摸瓜"又连挖出100多座秦汉时期古墓,可以说收获很大了.那一年,专家对其中的13座古墓 ...

  • 考古挖掘一汉墓,出土失传的《孙膑兵法》,考古家改写历史!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其作者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的孙武创作的:而<孙膑兵法 ...

  • 江西发现一座帝王墓,其中最值钱的文物却差点被考古队丢弃

    大量黄金陪葬坟墓,最值钱黑不溜丢的差点被考古队丢弃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举报,南昌市附近山上有一处古代坟墓遭到盗挖,文物部门迅速赶往现场,发现这竟然是「帝王陵墓」等级的坟墓,于是迅速的采取 ...

  • 南昌海昏侯墓中的千年奇香是从何而来的?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像,特别是在考古领域.如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烂,近几年才出土的海昏侯墓,也出现了奇异的香味现象,而且越往下香味越浓,墓葬出土后三年,香味仍在,考古界对此也是争论不休,至今 ...

  • 古玉界:直击海昏侯墓玉器发掘现场!

    海昏侯墓园位于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开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整个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经出土各类文物2万 ...

  • 杨博 | 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与儒家“六艺”典籍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作者:杨博 原责任编辑:王立霞 作者简介 杨博,男,汉族,1986年7月生.籍贯河北衡水.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2015年至2 ...

  • 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

    真正的藏家是由眼力.藏品.知识三点作支撑! 关注<宋元瓷器>,为你打开收藏的天空:本平台向你提供如下内容: 发文1:普及高古瓷器知识,提供宋元8大窑系.唐代6大窑口系统资料. 发文2:提供 ...

  • 海昏侯墓中的汉隶,果然飘逸~

    因文字均不完整,加上有些难以辨认的异体字,通篇内容难以解读,但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丝毫不影响对其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欣赏. 此外,还有灯座上的刻字.铜镜上的铭文,均为篆书.前者取法秦代权量诏版文字,只是隶 ...

  •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清晰图

    海昏侯墓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又称南昌西汉大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 ...

  • 海昏侯墓出土的画像,让孔子形象被推翻,难怪会有3000名弟子

    2015年11月14日,已经沉睡了千百年的西汉海昏侯墓主墓再一次热闹起来. 这一次,一群特殊的人来到了这里,他们是一群考古学家.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很多奇珍异宝,也发现了许多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其中, ...

  • 海昏侯墓竹简《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小识

    朱凤瀚先生在<海昏竹书〈诗〉初读>一文中公布了<小雅·我行其野>的释文,[1]读后随手作了一则笔记,今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先列个表把海昏竹简本和毛诗本略作对照: 海昏竹简本 毛 ...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隶书,深埋地下美了2000多年!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各类墨书,其中有最新出土的隶书.汉隶是中国人首次追求美感的文字,这几张图里的隶书优雅古朴,尤其第五片的"死"字最后一笔,整片简都活了,有种遁去的飘逸,真神乎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