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两次罢相,晚年创作了一首诗,短短28字写尽心之所向!
清朝诗人黄景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把书生贬得一无是处,但是小编却觉得黄景仁的见解有些过于偏激,他如此贬低,很可能因为本身存在偏见,却以己推人,所以觉得天下的书生都毫无用途。
事实上不管哪一朝代都有非常了得的文人,比如今天所说的这位王安石,他就是一位文笔绝佳的诗人,而且他还是一位官至丞相的大诗人。
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文人代表,他的脑袋里整天想的并不单止诗词歌赋,还有天下百姓的生存大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国事也需要他谋划。他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实干家。
在他经历了众多变故之后,写下了一首禅诗,全文三十个字不到,竟然出现了八个“山”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众人的印象中,王安石除了在诗词方面的创作之外,最出名的应该是他所主持的变法吧。他主持的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对于他的变法,不同朝代、不同人群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评价。
实际上他的变法在前期得到了宋神宗赵顼的高度肯定,可惜步伐走得太急,还没到适当的时间,就实行了新的政法。
他的动机是值得让人佩服的,但是结局却有些悲惨,甚至给之后的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不管这场变法是否成功,都足以证明王安石的才智有多厉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王安石一生经历了两次罢相,每次罢相的原因以及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创造出来作品的风格也略有不同。第一次罢相是在是在变法遭到暂停之后。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政治舞台,也可以说最狼狈的一次,因为他是在所有百姓的骂声中离开的。
一年过后,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一职,他在任期间曾经两次辞去宰相职务,可是却没有被批准。所以他的心里对任职一事也是非常勉强的。
但是解除了宰相职务的他,却同样忧郁,而且情感非常消极。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一首《泊船瓜洲》。
图片来源于网络:《泊船瓜洲》
这首诗的开篇点明了自己所在的位置是在瓜洲渡口,在自己所站立的位置眺望,看到“京口”距离“瓜洲”只有一江之隔。
在他看到这种景象之后,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家乡离自己所在的渡口,也就只有几座山的距离了。这一句当中隐藏了诗人急着回到家乡的心理。
第三句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在春天。最后一句既是疑问,同样也是感慨。诗人眺望的时间太久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在他看到那轮皓月时,心里幻想着自己在皓月之下一步步往家的方向行走,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诗人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也暗藏了他想要重回政治舞台的欲望,继续推出他的新政。
图片来源于网络:皓月
他第二次罢相是在五十五岁那年,在他第二次罢相之后,又承受了和自己的儿子生离死别的惨痛。在这之后,王安石不再把心思放在改革方面,还是逐渐寄情于山水,因此写下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诗词。
解除了职务之后,他隐居在钟山,经常和山上的高僧在一起研究佛法。在经历了官场上的种种背叛以及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之后,王安石基本上已经看破了官场沉浮。
对于他来说,一切事情都变得风轻云淡,于是写下了这首《游钟山》。
他的首诗中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出现了八个“山”字。而且这二十八个字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每一句诗当中都有两个山字,就连小学生都能读得非常顺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游钟山》
诗的首句点明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山。李白曾经也写过关于看山的诗,也就是《独坐敬亭山》。李白虽说是诗仙,所写的大部分诗当中都带有一股豪气。但是他在写这首诗时因为站错队,因此被流放,心里早就没有了当时的傲气与豪气,写这首诗时反而显得有些颓废。
但是王安石的看法却和他不同,他之所以看山不厌,因为他的心里面早就放下了所有的前尘,所以在看山的时候显得心里非常宁静。
诗的第二句还是有两个山字,但是内容由看山变成了买山。王安石非常喜欢山水,如今每天都和山水待在一起,也算是得偿所愿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看山
很多人在看到花落的时候,都有一股伤怀之感,比如说红楼中的林姑娘,就因为看到满地落花而感到心碎,甚至还做出了葬花的行为。
而王安石的心里可没有这种“伤春惜花”的感觉,虽说山花落尽,但是只要山依然在,来年依然能够看到春景,所以对于花的凋谢丝毫不感到伤悲。在这两句诗中,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洒脱状态。
最后一句中突出了一个“闲”字,山是静的,水却有声,诗人待在这种环境下,内心无比洒脱。王安石既然经常和高僧之间讨论佛法,自然明白佛学的高深之处,明白佛法当中最注重皆空。就是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正是他内心的空宁。
图片:心碎的林姑娘漫画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一首禅诗,前面两句当中用了四个山字,写到了“买山”,看似要与山共老。后面两句同样有四个山字,是诗人长时间和山相处得出的禅理。
这么通俗易懂却又空灵的诗,难怪能够成为千古佳句呢!有人说王安石如果不是走上了政坛,可能在文坛方面的成就更高。
可是小编却不那么认为,他在政坛上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了在文坛上的垫脚石。就是因为他在政坛上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在人生上也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所以他在晚年写下的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才会变得如此潇洒。
图片来源于网络:王安石
他在六十六岁时去世,因为涉及到政治问题,文人对他的成就闭口不提。他并没有留下墓志铭,甚至连具体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人知道。如此出色的改革家,文坛老前辈,结局实在凄惨!
文章作者: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