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黄氏名人与家训
金华黄氏名人与家训
黄初平
黄初平(约328—约386),后世称为“黄大仙”,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兰溪黄湓村,一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义乌赤岸。黄大仙原是当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宋代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
黄大仙传说在港澳台、东南亚等地流传甚广。今得道升仙地建有浙江金华黄大仙祖宫,广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黄大仙祠。香港亦有为纪念他设立的黄大仙区。
黄溍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义乌(今义乌稠城)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浦江柳贯、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黄宾虹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东华
黄东华,生于大清光绪十九年,东塘黄氏后裔,因其祖从塘雅镇迁出,择地建大黄村,为大黄村人。黄东华年幼家贫,无奈出嗣。民国元年自学成才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以优异成绩毕业。民国2年,因其英语成绩突出考入中华书局,担任翻译员。同年在《中华小说界》发表短片小说,从事文学创作。民国3年,步入教育界,先后担任浙江东阳县立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等学校,担任英语教师。民国9年,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并从事事业与著作的翻译。民国21年,担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民国22年,担任上海书店文学月刊《文学》执行编委。“八·一三”事变后,黄东华积极参加上海救亡协会,出任《救亡日报》的编委,与胡仲持等翻译家一起翻译了《西行漫记》。后从事著作翻译和语文文学研究,由他翻译的《学写》、《飘》、《夏伯阳》等译着,享誉翻译界而名噪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东华先后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上海市分会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学会理事、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研究员。专业从事《辞海》编辑及古籍整理工作。1971年病逝于上海。
黄乃耐(1876—1942),女,小名奶奶,祖籍安徽歙县,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祖父迁居金华,有四兄一姐。出生十余天,即给灵岳乡里郑村郑恒梓家作童养媳。及长,以勤劳著称乡里。婚后生两子皆夭折,丈夫另娶,被遗弃。晨磨豆腐,日间耕地,晚上纺纱,艰苦度日,积有余钱即存入四哥元秀所开商店生息。深感平生不识字之痛苦,决心捐资兴学。大哥画家黄宾虹也将两亩田资助办学。1921年3月开学,全村学龄儿童免费入学,又赠送课本和文具。初借用公有厅堂作教室,继独资建造新校舍。向县登记备案,命名私立源东小学,后改名私立乃耐小学,直至1949年。1938年,浙江省贫儿院从杭州迁里郑村,乃耐热心帮助,与村里合并办学。不久,贫儿院迁离,留下一名毕业生协助办学,乃耐则帮其娶妻成家,亲同母子。1942年春临终前,再三嘱咐倾其所有兴办公益事业。其兄元秀依嘱将其遗产田3.6石、地4片、山2块及基地房产等,全部充作校产,受到县政府褒奖。此外,生前亦热心其他公益事业,在村里先后捐资架设石拱桥两座,为村中道路铺设石板,捐资凿山劈岭砌石级,村人长期受益。
金华东池黄氏《家规家训》
1、敦孝悌。为人子弟者,当尽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2、睦宗族。宗族本同根源,凡吾族人,皆当重视同宗情谊。
3、和乡邻。对乡邻应守望相助,亲善和睦,如同一家。
4、明礼让。礼让为处事之道,为人应礼让谦虚,诚实待人。
5、务本业。业精於勤,对自身应做工作,切实认真,力求进展。
6、端人品。存心仁义,注重礼节,名顾其实,做儿孙好榜样。
7、隆师道。尊师重道,切实学习,能知能行。
8、时祭扫。依时祭扫,不忘祖德。
9、戒争端。对人以和为贵,器量广阔,多为他人设想。
10、莫为非。行为应正大光明,无愧于天地。
11、敬尊长。敬重尊长,诚恳有礼,且应尽力为之效劳。
12、守法律。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13、祟谱系。重视谱系,近可知宗亲之谊,远可明本身来源,不致忘本。
黄庭坚戒子《家训》录
庭坚丫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曾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囤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系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昔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也!有应于予者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唯噍类数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邑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禀而粟。寒而衣,其被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奉以仁。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贵两崇。迨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人面狼心,星分瓜剖。处私室则包羞自食,遇识者则强曰同宗。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庭坚闻而泣之曰: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也,可志此而为吾族之鉴。因之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
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俟矣,荣显我家。岂有偷生安而忘家族之庇乎?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合也,神灵之所佑也。晋有叔侄焉,无间者为南阮之富,好忌者为北阮之贫。则人意之所和者,阴阳之所赞也。大唐之间,义族尤盛,张氏九世同居,至天子访焉,赐帛以为庆。高氏七世不分,朝庭嘉之,以族闾为表。虽然皆古人之陈迹而已,吾子不可谓今世无其人。鄂之咸宁有陈子高者,有肥田五千亩,其兄田止一千,子高爱其兄之贤,愿合户而同之。人曰以五千膏腴就贫兄不亦卑乎?子高曰:吾一房尔,何用五千?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其后,兄子登第,仕至太中大夫,举家受荫,人始曰子高心地洁。而预知兄弟之荣也。然此亦为人之所易为者。吾子欲知其难为者,愿悉以告:昔邓攸遭危厄之时,负其子侄而逃之,度不两全,则托子于人而抱其侄也。李充贫困之际,昆季无资,其妻求异,遂弃其妻,曰:无伤我同胞之恩。人遭贫遇害尚能如此,况处富盛乎?然此予闻见之远矣。又当以告耳目之尤近者: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而其后妇言是听,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孜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安逸,资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夫古人之气概风范,岂止仿佛耶?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因志之曰:《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