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集叶医话 麻黄笔记汇总

1、麻黄:《本经》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兼能利尿、消散阴疽、透达毛窍。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平喘,利尿。

【临证应用】

一:【发汗解表】

麻黄气味辛温,轻清透达,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就用作治疗风寒外感的主药。《神农本草经》说:“主中风伤寒头疼,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在汉代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使用本品治疗外感疾患的处方就达二十多个。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太阳伤寒,因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正邪相争,经气不利而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外感风寒表实之证。方中主用麻黄,一则发汗以散寒,一则宣肺以平喘,辅以桂枝,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缓解肢体疼痛。佐以杏仁,宣泄肺气,使以甘草,调合诸药,共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此方为辛温发汗代表方剂,辩证确属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体状不虚,需汗出而散者投之即有桴鼓之效。

同时,本品也并非只用于体壮不虚之人,通过适当配伍,体虚之人同样能收速效,如同书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即伤寒论所谓少阴与太阳二感之证

外感表实应宜发汗,但素体阳虚,发汗又易导致阳随汗泄而更虚其里。且阳虚者,单纯发汗也往往因阳气不足而无力鼓邪外出。故该方既用麻黄发汗散寒以治表邪,又用附子温经助阳,更用细辛通彻表里,既助附子内温少阴之寒,又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寒。三药合用,可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又有助于解表,实为表里兼顾之法。除此而外,历代医家应用麻黄治疗外感的方剂也很多,除证治有不同,配伍有异外,而取其解表散寒,发汗解肌之功则一也,故不一一例举。

此外,也常用于皮肤科疾患中,而尤以现代诊断的荨麻疹等疾患中较多应用,且效果显箸,如《伤寒论》的麻桂各半汤(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外科名隐方集》的痒疡立效丹(麻黄24克、蜈公2条、干姜15克、胆南星9克、肉桂6克、蟾酥0.9克)研未,装胶囊,每服0.3-0.9克,日二次。功能散风止痒,用治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证。

《验方集》的浮萍麻黄汤(浮萍、麻黄、白蒺藜、蝉蜕、僵蚕、地夫子、苦参、生薏仁、甘草)功能疏风清热,散风消疹,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赵炳南经验集》麻黄方(麻黄、姜皮、浮萍、杏仁、陈皮、丹皮、僵蚕、丹参、白藓皮)功能开腠理,和血止痒,用治慢性荨麻疹有良效。

又山西医学院用麻黄、僵蚕、荆芥、薄荷、防风、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各9克。取其祛风活血,利湿止痒。治瘙痒性皮炎,久治不愈,伴有微寒,属血瘀而兼风者。这些都是采用了麻黄的轻清透邪作用

二:【宣肺平喘】: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以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邪己解,但仍喘咳者,也仍可以继续用之,这时可改用炙麻黄或加用其它药配伍,因生麻黄的发汗力大,炙麻黄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常用方如: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治热郁于肺,发热口渴,咳逆气喘,甚则鼻翼扇动,苔黄,脉滑数等,此方用麻黄配石膏杏仁,重在辛凉宣泄,清肺热而平喘。

此方与麻黄汤的麻黄配桂枝治风寒咳喘,虽药仅一味之差,但有表里寒热之不同,不可混用。本方对于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肺热喘咳,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根据临床经验,无汗而喘者,为热闭于肺,石膏可三倍于麻黄;若汗出而喘者,为热壅于肺,宜重用石膏,石膏可五倍于麻黄,也可随证稍事加减,疗效颇隹。此方对肺炎高热伴咳喘,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医称疹毒内陷)燥疫白喉初起,都有很好的疗效。历代名家治验医案甚多,此处不能一一例举。

又如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半夏、细辛、五味子、干姜)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以致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者,固颇适合。即使外无表邪,纯属寒饮咳喘者用之取效也隹。同时里热甚者可加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体虚甚者可加参、芪、龙、牡,用之对证自然奏功,无愧乎金丹之名者也。(张锡纯曾赞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直胜金丹)

又如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紫苑、冬花、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大枣)治内有停饮,表有风寒,咳逆上气,喉中如水鸡声(痰鸣音)胸痞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滑等证。按:此方与上方虽同治外寒内饮咳喘之证,唯解表之功较上方为弱,而降逆止咳作用较前方为优。

除此而外,比较箸名的方剂还有: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疼目眩,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证。蒲辅周老中医很倡用此方,认为本方有很好的宣肺作用

按:此方主要作用为宣肺止咳喘,以见证较单纯的为宜,证情复杂者当加入复方中应用。如我就经常把它加入金水六君煎中用以治疗支气官哮喘收效甚隹。

白果定喘汤(白果、麻黄、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杏仁、黄芩、甘草)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痰多气急,咳嗽哮喘,或兼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滑数者。本方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临床所常用,唯白果杏仁有小毒,有时不宜过量。

苏陈九宝汤(苏叶、陈皮、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乌梅、薄荷、大腹皮、桑白皮)功能宣肺散寒,豁痰平喘,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哮喘等证,为外感风寒入肺喘嗽的通用剂,效果很好,我于临床经常应用。以上例举虽证治不尽相同,然则都取麻黄宣肺平喘之功。

三:【行水利尿,利湿退黄】:

麻黄用于治水湿之证,在仲景书中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服后温复,以微微汗出为度,治寒湿伤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烦。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等。

蒲辅周治急性肾炎初期,脉浮,舌质正常苔白,无汗,宜宣肺解表驱风除湿,于此方中加前胡、桔梗共为粗未,每用15克水煎服。服后温复得微汗。我曾效仿用此法治一急性肾炎,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口渴脉浮,苔薄白或微黄等风水挟热之证。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加白术)主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脉沉,小便不利。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生姜、甘草、大枣、杏仁、梓根白皮)治湿热内蕴,发热恶寒,体痛无汗,身目俱黄,肤痒,小便不利,苔薄黄腻,脉浮数等湿热黄疸之症。

又如《通俗伤寒论》的麻附五皮饮(麻黄、附子、细辛、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皮)功能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麻术相伍以治水湿之证,始自《金匮》,己如上述,然而古代医书中多用白术而不用苍术,因古时只有术名而无赤白之分,苍、白之名始于《名医别录》虽然二者功用大体相同,但在燥湿方面则苍术优于白术。故近世医家治湿多用苍术。

麻黄苍术相配伍,治湿效果甚为理想,以此二味为主,选加对证之药,可收得心应手之效。北京许公岩老医生尤善用之,他通过长期观察与应用,发现二药用量,随剂量不同而作用有异。如二药等量应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则有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增多,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够自化。我曾简括之如下:治湿药、唯苍术、配麻黄、效更箸、欲发汗、等量用、欲小汗、倍苍术、三倍术、能利尿、四倍术、湿自除。

焦树德说:用麻黄治疗水肿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水湿从汗解而消肿。②小便增多而消肿。③大便增多而消肿。④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消肿。这些都与肺主皮毛,肺主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

四:【消散阴疽症结】
《神农本草经》载麻黄…破症坚结聚。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日华子诸家本草》也认为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自此说倡行以后,本品用作佐使药配用于治疗皮肤疾患,痈疽肿痛,损伤瘀肿等证,无论内服或外用都有很大发展。如《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熟地、麻黄、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疡科心得集》的麻黄膏(麻黄、川连、黄芩、黄柏各3克、生地9克、斑蝥7克、猪板油300克,将上药熬枯,去渣,入黄蜡30克,白蜡15克,烊化,再入蓖麻子肉、大风子肉各6克,捣烂如泥,调匀,离火。少凉,再入雄黄、樟冰、白矾9克,五倍子6克,官粉3克、铜青9克、东丹6克、调匀,磁瓶收贮)不时频擦,治牛皮血癣,营枯血燥,遍体发癞发痒者。

此外治疗跌扑损伤,瘀血肿疼的九分散,跌打丸,方中也都配用了麻黄。凡此等等,均取麻黄“透达毛窍,消散症结,调血脉”之功。

五:【关于麻黄的配伍】
麻黄的主要功能己如上述,临床上为扬长避短,常通过不同的配伍来发挥它的特长,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或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本草思辨录》总结说:与麻黄相助为理之物,其最要者有六:曰杏仁,曰桂枝,曰芍药,曰石膏,曰葛根,曰细辛。得其故而后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矣。

常用者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麻黄配杏仁:麻杏同用,宣肺平喘,其效更箸。《本草思辩录》说:“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开肌腠,杏仁通肺络;麻黄性刚,杏仁性柔,麻黄外扩,杏仁内抑,二者合而邪乃尽除”。如麻黄汤治风寒,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之类皆是。

②:麻黄与桂枝:麻桂同用,发汗力强,古人有麻黄无桂枝不热的说法,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须用辛温发散者。《本草思辩录》说:“桂枝者所以补麻黄之不足也,麻黄泄营卫之邪,桂枝调营卫之气,桂枝得麻黄,不至羁汗,麻黄得桂枝,即能节汗,二者合而正不受伤,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盖有视证候之重轻,及它药之离合以为权衡者矣。”常用方如麻黄汤。

 ③麻黄与芍药:芍药者,一方之枢纽也。一征之小青龙汤,外寒与内饮相搏,干呕发热而咳,是证之必然非或然。麻桂散外寒,辛夏蠲内饮,姜味止咳逆,甘草合诸药以和之。寒则以汗解,饮则随便去,惟麻黄入太阳而上行,膀胱之气亦因之而不下行,小便不利少腹满,固意中事。加芍药者,所以驯麻黄之性而使水饮得下走也。若小便本不利,则麻黄直去之矣。

全方蠲饮重于散寒,故名之曰小青龙汤。再征之乌头汤,麻黄气轻,驱风寒在肌肤者多,乌头气重,驱风寒在脏腑者多。麻黄除湿,是湿随风寒而去,乌头除湿,是风寒内散而湿则内消。麻黄伸阳而不补,乌头补阳而即伸。此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二物所以必并用之故。虽然……,关节之病,非可一汗而愈者,故又以芍药从而敛之,使宛转于肢节而尽去其疾。黄芪疏营卫之气,则为芍药之前驱。甘草则培中土以和之者也。以其有芍药能使麻乌下达,故亦治脚气。举此二方,而他之用芍药者可推矣。

④麻黄与石膏:伤寒太阳病将入阳明,则石膏为必用之药。大青龙汤中风二字,是与小青龙汤伤寒二字互举之文。麻黄汤治伤寒,曰脉浮紧无汗。大青龙别一条曰伤寒脉浮缓,浮缓有伤寒,浮紧岂反无伤寒?况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此之烦躁,自因表实而邪不得泄,传入阳明所致。………。杏林集叶按:麻黄相伍石膏,主用于清宣肺热,一般石膏的用量都是麻黄的三--五倍以上。此时麻黄的发汗作用减小或消失而功专于平喘,宣透。常用方如麻杏石甘汤。

 ⑤麻黄与葛根:太阳将入阳明,葛根亦为必用之药。仲圣文义,多有参观互勘而后明者,葛根汤之证,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病云太阳,而方则以葛根标名。葛根者,太阳阳明交嬗药也。何以言之?阳明病身热多汗,而葛根治大热不治多汗,且更解肌出汗。虽出汗而非散太阳初入之寒,所以为治太阳将入阳明之药。太阳寒邪化热,热烁其液,则项背为强,葛根起阴气以滑泽之,则变强为柔,与麻黄治无汗恶风,可称伯仲。然则是证二物足了之矣,复以桂枝汤何为?盖汗出表必虚,以和阳化阴之药继其后,则即攻即补,元气不过使而易复,此用药操纵之法,仲圣方类如是也。

⑥麻黄与细辛:细辛与杏仁,皆所以为麻黄之臂助,而有大不侔者在。杏仁佐麻黄而横扩,是为一柔一刚,细辛佐麻黄而直行,是为一专一普,麻黄驱阴邪发阳气,不仅入少阴而用甚普。细辛则色黑入肾,赤入心……一茎直上,气味辛烈,故其破少阴之寒凝,锐而能专。

考仲圣方佐细辛以治上者不一,如小青龙汤治水饮,厚朴麻黄汤治咳逆,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治气分,皆所易晓。独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用细辛,则此义尘封久矣。

试详言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脏若中寒,必始得之即吐利厥逆,不至发热。今有但欲寐之少阴证而反发热,是无少阴之里证而有外连太阳之表证,自应以麻黄发汗。脉沉者急温之,自应以附子温经,至细辛一味,柯韵伯谓散浮阳,邹氏谓无细辛为微发汗,则有细辛为大发汗。唐容川更以脉沉为阳陷,用细辛以升之。实于细辛性用,与仲圣因证制方之意,未经窥见。

夫细辛与麻黄,同能彻上彻下,第麻黄中空轻扬,用以下行,非借他药之力不可。细辛无发表出汗之能(本经麻黄发表出汗,细辛无之)而于风寒之在上在下附于骨节九窍者,则专力以去之,绝不旁鹜。故防己黄芪汤,曰下有陈寒者加细辛,可见细辛散少阴经气之寒,厥有专长,非麻黄可及。然则麻黄附子甘草汤无细辛,而此何以有细辛?彼无里证而此何尝有里证?仲圣用麻黄必曰取微汗,此岂堪取大汗?则当于始得之与得之二三日,及麻黄煎法之不同,详究其意矣。

经云: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肾气沉则脉无不沉,即仲圣所云脉微细,但欲寐之脉,亦未始不沉,此单言沉者,以其沉之甚耳。脉沉自系少阴病本象,兹不云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而云反发热脉沉,盖少阴病不应发热而反发热,发热则当由太阳而外达矣,乃发热而兼脉沉,岂能无二三日变为里证之虞?于是以附子专温其经,细辛佐麻黄,锐师直入以散在经之邪,麻黄先煮减二升者,欲其气之下注,不加甘草者,恐其缓三物而中停,此发热脉沉始得时之治法。若至二三日而无里证,则不至或有里证,不当以细辛先开其隙。

故以麻黄附子治发热脉沉,而以甘草易细辛,且先煮麻黄只一二沸,以节其入里之势,而和其散邪之气,此正合得之二三日之分际。彼不言无里证,此不言发热脉沉者,互举之文也,仲圣斟酌病机, 可谓精矣。

更以仲圣用麻黄、杏仁、石膏而治法迥异缯言之,大青龙汤三物并用,为发汗之峻剂,麻杏甘膏汤亦三物并用,偏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何也?此节文义,是将汗出二字倒装在不可更行桂枝汤下。惟其汗出,疑可行桂枝不可行麻黄,不知汗出而喘无大热,非桂枝证之汗出,而为发汗后表已解之汗出,表已解故无大热,喘则尚有余邪。桂枝汤不可行,而大青龙不变其法亦不可行。夫是故变峻为和,以麻黄四两石膏倍之,俾麻黄之技不得逞,而余邪适因之而尽。且石膏倍用,不特制麻黄之悍,泄汗出之热,即杏仁亦必抑其外达之势,以下气而止喘。止喘非麻黄事耶?而汗出无大热之喘,则其喘为气逆多而表郁少,故麻黄鲒之而杏仁增之,信乎药物多寡之所关,非细故也。

此外:

麻黄与苍白术:麻术相伍以治湿证,前面已经详论,除此而外,麻术相伍也能治外感寒湿,内伤生冷之证,箸名方剂如五积散。我曾用此方治疗一例月经期膝关节疼,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麻黄与附子:古人有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附子配麻黄,补中有发的说法,一般常用于阳虚外感的患者,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麻黄与熟地:麻地相伍,主用于消散阴疽,此时主要取麻黄“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之中”的功用。前人曾总结说: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得麻黄而不腻。麻地相伍,古人用量的比例甚大,有时可达十倍以上。如阳和汤中熟地用30克而麻黄仅用1-3克。除此之外,后世医家也用麻地相伍的处方治疗哮喘性支气官炎,我也曾用景岳六安煎合三拗汤加味治疗哮喘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六:【关于麻黄的用量】

我国地广幅大,南北气候也相差很大,关于麻黄的用量,南北医家也颇多争议。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10克左右,治疗水肿时比一般用量偏大,可用15克左右,个别的可达20克左右,这时一般都须要配用三倍以上的石膏,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使之专于宣肺利尿。

总之,治病以胜病为主,应具体而论却不能予定用量;正如陆九芝说:麻黄用数分即能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七:【关于麻黄的发汗作用】

中医一般都是把麻黄看作发汗峻药的,如《本草通玄》说:“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唯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但事实上,麻黄的发汗作用并不强烈,而且通过不同的配伍,还可以控制或增强它的发汗作用。故《本草正义》说:“以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又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复,乃始得汗,不加温复,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

现代对麻黄研究也证实“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硷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此时用麻黄硷50-60mg,1.5-2小时后,汗液分泌要比末用麻黄硷者更快更多,这就与本草正义之说正相符合。再有就是如前面所说,麻黄的发汗也与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曾有一患者用五积散,我嘱其每天用15克煎服,他嫌量小,自己加倍连续数天服之。竟至汗出不止,差点出了危险。所以要具体对待才对。

八:【关于麻黄去节去上沫说】

古人应用麻黄入煎剂时,提出去节去上沫,如陶弘景说:“麻黄用之折去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二沸,去上沫,沫令人烦。”但现在己很少有人如此应用,现代研究证明。麻黄节间因不含麻黄硷,故不起发汗作用,但因为它的比重很小,一般并不影响疗效,所以后世医家多不提倡去节之说。关于去上沫,因为不去也并末发现“令人烦”的现象,故也不嘱其去上沫。

九:【关于禁忌】

本品发散作用较强,用量不宜过大,如平时体虚多汗,肺虚咳喘,皆非所宜。另据近代研究,本品能收缩血官,使血压上升,故对高血压患者也应慎重。除此之外,我尚见一老中医(名字我忘记了)在谈临床经验时曾谈到,麻黄久用能引起咳血,故临床应加注意。

十:【付作用的处理】

《本草纲目》说:“服麻黄自汗不止,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按:古人多用牡蛎,糯米之类的药物研粉扑之),也可用麻黄根煎水服。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根据伤寒论的记载,服麻黄剂出现筋惕肉闰者,可服真武汤。现代医学用催吐,洗胃,镇静剂(苯巴比妥之类)对抗之 。

十一:【炮炙】

麻黄生用者,处方只写麻黄,取麻黄捣或碾成纤维状,筛去粉,叫麻黄绒,取麻黄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置锅内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叫蜜炙麻黄(每一百斤麻黄用炼蜜10-15斤,有润肺作用。

十二:【与麻黄作用相类似的药】

 ①木贼:古人认为木贼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也能发汗解肌(见本草纲目)《本草衍义补遗》也说:去节烘过,发汗至易。但后世医家己不用此作为发汗剂,木贼之功,首主目疾,次主痔疾而无宣肺利湿之效,是与麻黄主要区别处。

②浮萍:功能解肌发汗,透表利湿。临床多用于荨麻疹,肾炎水肿等,而无宣肺平喘止咳之效。

综上所述,麻黄具有辛散轻扬的特性,历代以来,主用作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要药,用治风寒外感,常配桂枝以增强发汗散寒的作用。

治咳嗽气喘,常伍杏仁以增宣肺平喘之力,若证属寒湿痰饮,又常与姜辛五味半夏等同用。肺热痰郁者,每与石膏黄芩桑皮蒌贝等相伍;若水湿之证,病位偏上偏表或兼有表邪,须“开鬼门,洁净府”者,亦可与祛湿利水药同用,取“导水于高源”之效。与清里通下药同用,有表里双解之功(如防风通圣散).与温里燥湿药相配,有解表温里之妙(如五积散)。自有清以来,更常用于消散阴疽,以及跌扑瘀肿,皮肤瘾疹等疾患。

近年来,麻黄之用更见广泛,多与有关补益,凉血,散风,止咳平喘等等方药组合应用。现代医学更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硷应用于临床。

针对中药服药量大的缺点,有人用麻黄片,阿司匹林片,甘草片三药同服,用以代替麻黄汤,据说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如《本草正义》说: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得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观乎此,则麻黄之用思过半矣。

(0)

相关推荐

  •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以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 ...

  • 麻黄家族

    提起麻黄汤,中医都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可写,但是写到家族,那就孩儿没娘,说来话长了... 麻黄汤治疗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身体骨节疼,伴有咳喘. 麻黄加术汤治疗寒湿,在麻黄汤基础加苍术祛湿散寒,治疗一 ...

  • 汗法十二则---俞根初

    辛温发汗:苏羌达表汤辛凉发汗:葱豉桔梗汤苏叶1.5-3,防风1-1.5,杏仁2-3,羌活1-1.5,白芷1-1.5,橘红0.8-1,茯苓皮2-3,生姜0.8-1如:风重于寒,咳嗽痰多,去羌活,生姜,加 ...

  • 杏林集叶医话 白癜风验方汇总

    摘要: '中医叫白驳风,认为是风邪滞留肌肤,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治疗宜祛风利湿,补血润燥.可选用白驳片.冂莶丸等,外用补骨脂酊' 内服用方:药物组成:补骨脂.熟地.当归.潼沙苑.玄参.黑芝麻. ...

  • 杏林集叶医话 白癜风汇总

    摘要: '中医叫白驳风,认为是风邪滞留肌肤,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治疗宜祛风利湿,补血润燥.可选用白驳片.冂莶丸等,外用补骨脂酊' 内服用方:药物组成:补骨脂.熟地.当归.潼沙苑.玄参.黑芝麻. ...

  • 五部切脉法与杏林集叶医话白癜风中医治疗汇总

    -1- 脉诊的部位及分辨解析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 ...

  • 《杏林集叶》(郭永来)治疗带状疱疹效方

    在此推荐一则治疗带状疱疹特效方,几天痊愈,并能立刻止痛,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疮"(东北人的俗称,丹发旦音)等, ...

  • 【郭永来《杏林集叶》:带状疱疹特效方】精

    导读:前些日子读<杏林集叶>,发现郭老爷子治疗带状疱疹用的方子,无论外治和内服,都和前文一模一样,当时心情那个激动啊.但是今天比较一下,发现原来彼文是参考本文写出来的啊!至于此奇怪的&qu ...

  • 杏林集叶的带状疱疹特效方

    带状疱疹特效方: 内服方:瓜蒌30~120.红花5.甘草3.板兰根30 灸法:香烟点着直接点灸(特效) 外用方:白矾.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凉开水调涂,一日数次.(干则再涂).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 ...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坐骨神经痛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坐骨神经痛: 全蝎红花汤:全蝎10~20.红花5~15.灵仙20~40.红糖10~20.大枣6~10 寒加附子5~50.肉桂5:腰痛加牛膝.川断.杜仲10~15.3~6剂愈, 越痛越 ...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烫伤散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烫伤散:   黄柏.地榆各50克,冰片10克.  先把前面两味药打粉,再加入冰片搅拌均匀即可,蛋清调敷.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前胡止咳汤

    前胡止咳汤:荆芥5~10.前胡10~15.桔梗5~10.杏仁5~10(感冒初起不用).甘草5~10.枇杷叶5~10.白前5~0.紫菀10~15.陈皮5~10.天竺黄10~20.贝母5~10全瓜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