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文化 篆书与篆刻
绪 论
了解篆书、会写篆书、欣赏篆书、发展创新。
《篆书与篆刻》讲授提纲
上编 篆书
第一章 篆书一般知识
一、实用意义和美学意义
篆刻、装饰、广告商标、名胜古迹、题画、了解汉字演变、溯源而书写隶楷、训练用笔和笔感、涩而凝重、稳健。
二、篆书的分类(略)
三、篆书的碑帖和著作(略)
金文体系(略)
小篆体系(略)
明清近代篆书(略)
四、篆书的工具书(略)
金文甲骨体系:《金文编》(正续编)、《古籀汇编》、《甲骨文编》、《甲骨文字典》、《三代吉金文存》、《说文古籀补》、《说文古籀补补》、《说文古籀三补》、《金石大字典》。
小篆体系:《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说文大字典》。
缪印篆:《汉印文字征》(正续编)、《汉印分韵》、《缪印分韵》。
综合:《六书通》、《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篆书大字典》、《篆刻大字典》等。
第二章 篆书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书家
一、甲骨文字:
分前期和后期,一般后期在排布上和字形上已追求美感,有人不认为这是书法,当是“不自觉阶段”书法,是一种艺术追求,也是艺术刍型。
二、钟鼎文字:
史籀文字:一般官方通用主要传世的大盂鼎、周公彝是殷周风格,毛公鼎、颂鼎,是成周文明,籀文已走向成熟。
散氏盘、楚公钟,宽绰风流,有荆楚风貌。
號季子白盘,秦公簋则是秦篆之祖。
各国文字,不太规范的籀文。
刻于兵器上的殳书尤为简略呈方折。
其它许多交往的“盟书”之类,一般书于竹简。文字简省,潦草者屡见。
三、秦篆和石鼓文
从秦白盘以下,秦篆不同于东方大国,较正规,是缺乏改造的周代篆书,追求对称美,离开象形的框架,逐步走向方整。字由扁方而偏长形。
石鼓文介于大篆小篆之间,名为秦篆最恰当。
四、小篆
秦统一后规定的官方文字,实际上是对六国文字的整定,对周王籀文的简化和形式规整化、有《峄山碑》、《琅玡台刻石》、《封泰山碑》、(泰山残石)以及汉《袁安碑》等。
五、缪篆:
汉印、瓦当,用于刻凿印信,笔画平正,横平竖直,尽量不转不圆,宁折不圈,有意无意地省去繁杂笔画。官方不用于文书。
六、吴篆:
流行于南方的秦篆与缪篆结合,自成风格,如《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封禅国山碑》等,惜流传不广,日久演化为隶书。
七、唐代至元代篆书
代表作品是唐李阳冰《三坟记》,后世又称为“斯冰小篆”,把它与李斯并称。
八、明清时代的篆书崛起
主要由于元朝以后篆刻兴起,私人治印,画家用印,书家用印和自用自治印的发展,研究篆书和发展篆书的人,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获得成功。
九、清近代篆书:
疑古、复古,对元人吾丘衍写篆书的方法提出质疑,许多书家实践用楷和隶书笔法写篆,耳目一新,一时间书家辈出,推陈出新。吴大徵之流学者书篆,用小篆形制书以古籀,以金文笔法写小篆,达到新境界。
十、当代篆书
吴昌硕、齐白石以及陆维钊等人,自成一家,清近代著名篆书大家有:
邓石如(1743-1805);
吴让之(1799-1870);
莫友芝(1811-1871);
杨沂孙(1812-1881);
徐三庚(1829-1890);
赵之谦(1829-1884);
吴大徵(1835-1902);
吴昌硕(1844-1927);
齐白石(1863-1957);
罗振玉(1865-1940);
章太炎(1867-1936);
王福厂(1879-1960);
邓散木(1898-1963);
陆维钊(1898-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