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读《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有感

  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原副院长王保平、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任虎成主编,古代瓦当收藏家任虎成将散落于全国各地民间的古代瓦当收集于一起,书中瓦当及其他建筑材料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代,个别到近代。编者选取其有代表性、学术性的瓦当及个别建筑材料标本,结集成册。

  通读该书,感到其与以前出版的同类图书比较,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曾经出版了不少这类图书,如:山西省博物馆编《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年)、华非《中国古代瓦当》(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秦汉瓦当》(陕西美术出版社,198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杨力民《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刘式莪《西北大学藏瓦选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钱君匋等《瓦当汇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徐锡台等《周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88年)、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姚生民《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甘泉宫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齐临淄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傅嘉仪《秦汉瓦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金建辉《中国古代瓦当纹饰图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田亚岐和孙周勇《考古陕西·橼头乾坤·陕西古代瓦当》(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等。我之所以用了大量文字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关中国古代瓦当方面图书,就想与《中国历代瓦当考释》作以比较。《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收集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而其收录瓦当时代下限又至近现代。其时代之长是上述半个多世纪出版的瓦当著作无一可以相比的。

  2本丛书另一重要特点是收录了大量考古新发现的古代瓦与瓦当考古新资料,其中不少资料还是首次在大型专著中发表。著名历史学家、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曾经有个著名论断:“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字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可以说《中国历代瓦当考释》的编著、出版、面世,必将促进古文字学、美学、建筑史、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新学问”之出现。如陕西宝鸡桥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距今4400至4200年的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槽型板瓦和筒瓦等,它们已经不只是建筑材料问题,更深层的历史意义应该是作为这些建筑材料的建筑本体的社会历史意义。至于陕西扶风周原召陈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大板瓦与重环纹大半圆瓦当,应该是研究西周都邑文化的极为重要资料。至于战国秦汉时期与汉魏等时代的新的瓦当资料,在该丛书中数量不少,其所涉及的学术研究问题也是很多,这些无疑不只是对古代瓦当研究至关重要,对战国秦汉考古学、历史学均有着“新材料出新学问”的意义。

  3与以往的“古代瓦当”著作相比较,该丛书不只是发表了大量瓦与瓦当新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资料的科学性更强,如丛书各卷中的瓦当,编者特别注意瓦当的“空间”位置,及“发现地点”的说明;以及瓦当时代、大小规格尺寸的标明,瓦当当面纹饰的描述与瓦当文字的说明等内容,这是与以往此类大多数古代瓦当图书最大的不同,这也是丛书的最大特色。

  4丛书的编写队伍专业化程度高、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这在古代瓦当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该书的主编是任虎成与王保平二位先生,他们二位的学术背景分别是古代瓦当收藏家与田野考古学家、文物考古摄影家,至于参加其各卷编著的成员均为各自领域学者。鉴于丛书的编著队伍学术特色,主编与编著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部重要丛书的面世。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责编:荼荼

(0)

相关推荐

  • 近期新书简录(20210329)

    近期新书简录  · 编者按·  本公众号将不定期发布信息较为简略的新书资讯,题为"近期新书简录",供读者参考.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提供资讯. 01 吉金类系--海外及港台地区收藏的中国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四)

    七 古代都城考古方法 1.从"已知"到"未知"的早期古代都城认知问题 如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中,对"未知"古代都城(主 ...

  • 秦汉瓦当,你怎么这么美!

    秦汉瓦当即瓦挡, 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秦汉瓦当纹饰多样, 其图案或文字随时代而变化, 特别是瓦当上的文字, 对当时的地名.宫殿.官署.仓廪. 陵墓.祠庙.苑囿等的考订,是很重要的依据. ...

  • 秋日淘书小记(3)|杜宇

           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真一个天凉好个 ...

  • 【佳作推荐】中国历代瓦当考释(13卷)

    基本信息: 主编:任虎成 王保平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19265144 内容简介: 本项目分为13卷,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一)

    一 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学术意义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及其与之相关遗存的物化载体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别研究人类原始社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三)

    五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理论 1.都城布局形制发展与社会形态关系(单城制.双城制与三城制) 都城是国家政府"平台",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政府功能不同.组成不同,加之随着人类历史发展 ...

  • 前无古人,后无同者,李学勤、刘庆柱作序,寸耕堂题天齎楼瓦当六十品(之一)

    编者按 四年前,"寸耕堂题天齎楼藏文字瓦六十品"学术展轰动京城,一时好古爱书者争相传颂,展览成为当年瓦当收藏与书法界的一大盛事.这一展览珍贵难得者有三:天齎楼所精选的瓦当品类皆为文 ...

  • 学林轶事| 刘庆柱:还原历史 对话古人

    刘庆柱   记者 杨崇海/摄 刘庆柱,1943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以来,刘庆柱在丰富的田野经验和第一手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 ...

  • 刘庆柱:“中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

    作者:刘庆柱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这一 ...

  • 刘庆柱|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第十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嘉宾刘庆柱,国家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原主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本次论坛他作了题目为<黄河 ...

  • 读《中国钧窑考》有感

    读<中国钧窑考>有感 壬辰年前夕,散发着阵阵清新油墨幽香的<中国钧窑考>,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是苗锡锦先生又一部钧窑研究专著,我用微带颤栗的指尖轻轻拂拭着它的封面,遐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