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必备技能,下一个是它?
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在网上?打开手机上的“屏幕使用时间”,很多人的答案都在日均5-6小时左右。这意味着除去睡觉吃饭工作,大部分的休闲时间都在互联网上度过。网络使用痕迹勾勒着另一个你,一个互联网上的你,你的每一次操作都在丰满着这个“人设”。
而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往往是从他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开始的,例如头像、签名、朋友圈。从头像判断TA是冷酷还是可爱,从签名了解TA的心情,从朋友圈看TA的生活日常。以往,这种形象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现的,而随着短视频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动态方式来展示自己,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
其实,就拍短视频来说,门槛应该比写文字要低一些。习惯了用手机拍照录视频的人们,只用打开相机点一下拍摄,就可以记录当下的场景。进阶的操作,是加上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法,再配上后期的带有逻辑的剪辑。虽然听上去有点难,但假以时日,这说不定就是人们的必备技能,就像很多人初学打字时觉得很困难,如今打字已经是上网最基础的操作了。
现下短视频的使用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短视频的价值也越来越被认可。随着5G基础设施的铺开、资费下降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丰富,想必短视频会迎来更大规模的使用。那时短视频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可能就像如今的图文一样被广泛使用,更多人从“观看者”,变成“记录者”。
在2021年微信公开课Pro上,视频号是张小龙演讲中的重头戏。微信已经上线了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自己微信名片的功能,就像线下社交时递出的纸质名片,在互联网上的社交场里,人们的名片开始变成了动态影像。人们通过不同的拍摄视角、叙事方式和剪辑风格完成人格化的社交表达,这无疑比纸片和文字更立体,也更具个性化色彩。
“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张小龙这样提到。公开表达,这意味着更多生活化的、基于真实场景的内容,会走出私域,网友们创作的视频内容不仅可以得到社交领域的加持,还可以得到算法推荐,拥有获取更大流量的机会,这无疑会激发创作者更大的热情。
数据显示,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作为最主流的社交平台,微信的改变会影响相当数量群体的社交习惯,进而带来社交模式的改变。当短视频成为了日常表达中的惯常载体,我们的互联网社交也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以想见,以往热衷在朋友圈写文拍照记录生活的人们,会将一部分精力匀到短视频上。享用了一顿大餐,拍下来配上美美的音乐,这顿饭才算完美;加班到深夜,录制一段静谧夜路,有仪式感地给今天画个句点。以前是拍照、修图,现在是运镜、剪辑。
媒介是人的延伸,侧重感官刺激的短视频,更擅长情感的传递。当万物皆可短视频,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方式,来替代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弥补场景的割裂,体验更多的在场感、真实感,体验更沉浸的互动和连接。
互联网在大步迈向视频时代,我们也迎来新的社交语言。当生活以一种全息视角呈现在网上,被记录下来的日常讲述着生活的万般可能,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会更亲密地交融,我们也有了更丰富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