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年中国房地产20个"小疯狂"
文\潘永堂
如何评价2016年楼市?老潘最大感受是3个字“涨,涨,涨”!
客观的说,2016年注定是中国楼市最“”疯狂”的一年,亦是最丰收的一年!如何看待这一年的楼市了?老潘谈谈一点感想!
1,行业大丰收,天量销售额——2016年注定是天量年,前11月成交面积13.5亿平方米,预计全年突破15亿平方米,这将创造中国乃至人类历史的最高纪录。要知道昔日顶峰2013年也只是13亿平方。而对应预估2016年销售额突破11万亿。
2,万亿不是口号,而是现实——如果说2015年4月万科提出万亿大万科,不由的让行业打个感叹号。那么2016年这一年,当万科,恒大,碧桂园已经突破3000亿门槛,当有些企业把2017年定为5000亿、6000亿尖叫目标时,你就知道原来“万亿房企”早就进入光着膀子抄家伙的落地阶段。
3,高增长,翻倍得涨——2016年你要说销售额涨个50%,70%,那都不稀奇,但放眼所有行业,除了互联网行业,估计没有多少企业能普遍有这个行业高位的大涨幅。这个过程中,老潘提醒强烈建议关注“千亿级明星”的碧桂园,他这2年可都是”double”翻着涨,第一个翻一翻是2013年业绩从476亿跃升到1060亿,第二个翻一翻是2016年1402亿跃升到3090亿。也强烈关注百亿级明星的旭辉,2015年302亿,2016年600多亿,又是一个100%增幅。试问,如此增幅,你知道背后的付出吗?点赞碧桂园人和旭辉人!
4,奇怪,大象比猴子跑得快——怪了,怪了,都说大象不能跳舞,都说大企业病太严重跑不快,但2016年的中国楼市会告诉你另一个事实。即中国巨头房企,规模越大,成长反而越快,2016年前50强房企是当前行业最具成长力的企业,今年行业50强门槛达到305亿元。一则TOP50房企在市场上越来越强势,规模边际效应远大于大企业规模负效应,二则中小型房企,家底太薄根本没有参赛资格,严重受限于资源获取能力的束缚,被大企业甩得好远好远。
图片来源亿涵智库,下同
5,强者恒强最显著一年——1个规律是,越是行业爆发年,房企分化会越严重,2016年是强者恒强最强的一年。其一,2016年是行业集中度上升最快的一年,前200强房企集中度为54%,其中前100强房企已经占到行业集中度的47%,其二,今年行业排名前10千的销售门槛已经是1000亿,行业12强金地集团已经1006亿左右。行业前100名的门槛已经是150亿。其三,房企买地,前10名的购买力是第11名到第100名的总和。
6,2016年关键词就一个字“涨”——涨是关键词,房价涨只是一方面,更多如毛大庆鸿坤饭局的发言。从城市看,2016年房价涨幅最高的城市是厦门,从面积看,销售面积涨幅最大的是武汉和郑州,调控出台后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仍然持续走高的也是武汉和郑州。依次是合肥、南京;一个奇葩的城市天津,2016年完全可得“咸鱼翻生奖”,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超过70%。
7,豪宅核心是城市能级的胜利——首先,与其谈楼市,不如谈城市。中国顶豪的牛逼,差不多被一线城市包打天下,二三线是配角;其次,从数据来看,前11月每平米单价10万+的豪宅,上海销售2000套,深圳1200套,北京590套。这也差不多就是全国的量了,因为,其它城市都不是一个量级的。杭州32套,广州24套,天津6套,厦门6套,济南、郑州和重庆都是1套。其三,总价1000万元以上所谓的“豪宅”,上海销售11000套,北京6000套,深圳4200套。
8,中小房企继续被边缘化,要更细分,做独特的自己——千亿时代,甚至万亿房地产时代,几十亿的房企真得太渺小了。毛大庆也强调,排名200之后的房企,以后就没什么事儿了,可以做拾遗补缺状生存。未来多数中小房企估计只能在巨头的市场缝隙,非正面战场,主力战场,而只能边缘战场。极少数有独特商业模式,产品门槛,服务特色的细分房企,才能维系某个领域的 话语权。你能想象未来5000亿房企与50亿房企肉搏战时的“无奈”吗?
9,宏观调控周期更灵敏——2016年房地产政策开始转向:从过去“去库存”转变为“去杠杆”。君不见,年初还在去库存,年底930就开始去杠杆了。一则说明去库存政策发挥奇效了,21个重点城市2年价格平均上涨35%,二则说明政策越来越灵活,与市场传导和快速应对的速度更快。有的人跟老潘说,限购限贷这样的政策太狠,是行政手段控制需求,而且是遏制需求今后还会爆发,但老潘要强调的是,最直接的限购限贷,往往是见效最快,力量最直接的调控政策。
10,分化,分化,分化——分化是2016年楼市一个非常典型特征。其一,一线牛,二线涨,三四线差,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国那么大,分化也是正常。其二,政策更“地方化”了,更接地气了。从政策来看,以前政策还是一刀切,但今天中国楼市调控迅速下放到核心城市地方政策,“因城实策”更显著了。其三,房企也开始讲究一城一策,不同城市对利润率要求不一样,新进入城市舍弃3年利润求立稳,深耕城市则是力争城市TOP3,TOP5,或是单城市100亿,200亿越来越多。以前历史问题即部分三线城市,开发商也在断臂疗伤,关停并转折价卖。其四,哪怕是百强房企,分化也更严重了。比如亿涵智库的数据发现,3000亿阵营房企(恒大、万科、碧桂园)与2000亿阵营房企(绿地、保利、中海)断层值达520亿!第三个断层为1000亿的房企与600亿房企(龙湖、招商、世茂、新城等),断层值达150亿!
11,拿地最痛苦最无奈的一年——拿不到地郁闷3天,拿到地郁闷3年。在地王频出的2016年,大小开发商郁闷也达到极点。其一,小企业根本拿不到地王,属于望洋兴叹;其二,中型企业一不小心拿了地王,不知道怎么做产品,去化头疼,只有赌2017年、2018年,可930只有的严厉调控,现想一想后市,撞墙的心都有了。其三,大房企拿地,都说不拿地王,但最后还是拿了点高价地,因为不拿不行啊,上了千亿才有能力进行再生产,而再生产能力来自于自造血能力,自造血能力来自销售额。
12,单一“城市王”出现IP效应——2016年,华夏幸福、融创、万科等企业单城市产能居于行业前列,而这些企业均是今年业绩增幅最大的,这充分说明单城市产能是企业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一,区域深耕几乎成为规模房企的趋同战略,百强房企都进入战略为王的阶段。这个时候一个典型的战略就是区域深耕,这一点融创、龙湖等都特别强调,核心是管理半径更小,容易品牌叠加,客户资源深挖。其二,区域深耕浪潮中,100亿,200亿,300亿城市辈出。比如碧桂园南京突破300亿,上海万科300亿,杭州万科破200亿,哪怕弱二线沈阳万科也突破100亿,旭辉北京突破100亿;其三,城市深耕中,多品类拓展,全周期服务,深化服务,多种模式拿地,品牌活动也从企业形象到城市活动升级,万科融创城市跑的运动开始形成城市级营销事件。
13,战略纵深进入深入区——2016年已经不是讨论转型不转型,而是如何转的问题。普遍看来,开发商转型的方向有几点。一则产品战略上,从单纯住宅向商住并举,向更多业态扩张;二则区域扩张上,规模房企在国内每年保持1~3个城市稳步推进的同时,2016年也在加大海外区域的扩张,2012年总投资额约700亿;2013年就突破1000亿,2015年中已达257.34亿美元(约1800亿),而2016年预计同比增长37%达353亿美元(即2400亿人民币)。核心都聚焦在亚洲、欧美和澳洲。
14,房企战略更多元,更轻——其一,2016年已经不是讨论转型不转型,而是如何转的问题。其二,地产向城市运营商,服务商,产业地产商更明显,碧桂园联席总裁曾说,如果仅仅是招拍挂一线城市拿地已经非常难了,但产业地产是一条相对靠谱的路子。其三,开发商向服务商,开发商向运营商转型,进入深水期。但明显的,服务和运营赚的都是小钱,慢钱,体系的钱,细节的钱,租赁收入,服务收入还很小。其四,2016年初大家都在谈论从重资产进入轻资产,因为轻资产更安全,更有杠杆,但年底大家认为轻资产的前提是有重资产,更好做轻资产。轻重资产不关键,核心还是企业内部的运营体系,运营能力。
15,2016年是并购加速年——行业洗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并购,2016难两个并购王恒大和融创,可谓像一个嗅觉极其敏锐的狼一样,虎视眈眈的看着柔弱的,现金流紧张,不想继续玩地产的小狼或是羊羔。频频收购。其二,收购更聚焦于项目级收购,具有优良土地,优良资产的房企收购。其三,2017年,2018年中国楼市是走弱的行情,许多优秀房企已经准备好足够的现金和筹码,准备在行情弱的时候收购,收购,收购。原因很简单,最弱的时候谈判更有筹码,更合适压低收购价格。
16,城市圈比城市能级更重要——其一,未来中国做规模房地产,不要出三个圈,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个圈楼市的土壤更肥沃。其二,未来城市级别这个概念失效了,一二线和三四线的划分意义不大,反而是城市圈、城市群会成为房地产投资的热点。这一点老潘好友中原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强调过。
17,房地产进入“房地产+“加速的一年——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单纯的房地产产品创新已经不能让客户“惊艳”。而基于多资源整合,比如房地产+教育,房地产+运动,房地产+智能,房地产+健康,房地产+。。。。。这些都给房地产实质在赋能,在增加附加值。2016年,买房者买的已经不仅仅是房子本身,而是一种一站式、更完善配套、更一条龙的生活方式。
18,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购房时代到来了——中国中上产的财富积累相对更多了。第一,国内一线城市涨得比较猛,而且有部分投资者因受限购政策影响买不了,第二,与国内对比,海外一些房子的实际价格在他们看来并不贵;第三,不少投资者也有分散资产配置的考虑,寻求资产安全和中长期保值增值的考虑;第四,旅居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开始形成。
19,购房理念开始升级,全球化,资产化,而不是遮风避雨——更长周期看,中国中产阶级买房子,会经历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刚需时代,中期的改善投资时代,长期的改善+旅居+投资的组合时代。度假未来会成为中国中产刚需。在整个中产购房表现上,会从过去有1套房子就OK了,到今天逐渐流行的“1+1”套购房模式(即城里1套,郊区1套,这在一线城市很普遍)以及“1+N”套组合(即城市一套,全国优质度假地N套,又或者是第一居所一套,投资房N套)。
20,投资溢价大于产品溢价效应的1年——2016年业绩飙升,大多是2014年,2015年城市布局,周期拿地精准的房企。核心对于一线城市,核心二线黑马城市比如南京、杭州、苏州、厦门、合肥、郑州、武汉等布局的城市。虽然别把行情当能力,但有大行情不用也是傻子。城市分化和核心潜力城市爆发的这两年,死磕产品所带来的企业成长贡献与死磕城市选择,周期选择对企业成长贡献更大。
2016年结束了,2017年要来了!
在2016年差不多最后一天,老潘预祝每位房企“不念过去,不惧将来”,敬畏市场,敬畏政策,敬畏团队的力量,以清零的心态,转场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2017年。
或许,2017年就是潮水退去的一年!
最后
有个房地产界的大事要告诉你
2017年地产界壹号会议
1月7日,北京
等你来
让我们一起聆听地产未来的声音
你应该能够找到一些答案或是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