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奎‖把对联写得通俗易懂些
把对联写得通俗易懂些
把对联写得通俗易懂些
孙福奎
近日,读湖南省联家李林森老师的文章《建议多学学惜墨如金的短联》(刊发于《联斋》2020年第880期),深有感触。此文从现实出发,指出一些对联犯“越写越长”的毛病,建议“大可不必王婆婆裹脚布又臭又长的写”,要以“生花妙笔通过惜墨如金的笔锋挖掘到类似的宝库,写出简洁靓丽、意境深远的短联来。”顺着李老师的思路,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对联还要通俗明白,让人易懂。
有些人仿佛有种习惯,刻意追求时髦、猎奇,无论是对联的构思,还是遣词造句,要展示“出笔与众不同”。结果,作品故弄玄虚,朦胧深奥晦涩,走向了反面,并不被读者接受。
有一个成语“老妪能解'的典故,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写出一首诗,都会念给街边的老婆婆听,若老婆婆听不懂,便进行修改,直到听懂为止。他的《遗爱寺》诗:“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语句明白如话,朴实有力,朗朗上口,通俗却不失华美,浅显却又意境优美。这样的作品,易于读者接受,更易于广泛流传。
纵观我国文学史,那些广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接近百姓,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如妇孺皆知的唐诗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
这些优美的诗句,两句拿出来,便是优秀的联句。真乃既通俗明白,又瑰美至极!
再看看一些经典名联:
月光千里白;
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几点梅花归笛孔;
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云影波光天上下;
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
这些悬挂的名联真乃既读之易懂,又美轮美奂!
再看看联界的一些获奖联:
八月花铺千里雪;
一生情寄万家衣。(王天明《棉花馆》联)
三千珠履八家族;
十万炊烟六码头。(文伟《题运河文化》联)
修竹风吟千古韵;
清泉雾锁一亭山。(钟建冬《熊湘亭》联)
猴追国梦圆家梦;
鸡唱民心向核心。(石本钧鸡年春联)
…………
这些既精湛又读之皆懂的佳作,令人称好!
诚然,有一些古代庙宇楼阁联,的确存在语意深奥、艰涩难懂现象。这一方面受时代语言(包括词汇、用语习惯等)的影响,也与思想观念、思想认识有关。时代发展到今天,语言呈现出崭新面貌。我们创作对联时,应当以现代语言为工具,多采用新鲜生动而又自然灵活的词语,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一些征联评选时,有的评委认为,精炼自然、通俗易懂的联作缺乏力度和内涵,往往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对那些用词晦涩、不易读懂的作品却钟爱有加。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总之,在文艺的大花园中,提倡百花齐放。文贵于精,亦贵于明,应该改变观念,努力把对联写得通俗易懂些。
孙福奎,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出生,原籍山东莱州市,现住黑龙江双鸭山市。1967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双鸭山市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为中学副校长。爱好文学写作,发表楹联、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作品逾千篇。中国楹联学会、黑龙江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华国粹网版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有作品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对联中国》、《黑龙江当代楹联作品四集》等书籍。参加全国诗联大赛,获奖60余次。联斋特邀评论员。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