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患有关节炎的患者中,约有90%的人因自己关节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而知道将要有刮风、下雨、下雪、寒潮来临等天气变化。因此,病变关节竟成了能发布“天气预报”的“气象台”,曾有学者在寒冷的环境中,对健康人和关节炎患者进行过一系列研究,证实关节炎患者对寒冷较为敏感。
如果健康人和关节炎患者同在短时间内从30°降到15°的寒冷环境中,健康人可出现关节痛;若降温幅度小、时间长,则健康人不出现疼痛,而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痛症状。关节炎患者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当进入温暖环境时,皮肤温度上升也较健康人慢。
这是因为,患者的周围血管收缩和扩张时间延长,且收缩、扩张得不充分。因此,在突然寒冷时,患者往往会发生关节痛。同时,寒冷还可使关节的滑液黏度增加,关节活动时也就增加了阻力。
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常常会有气温下降、气压降低、湿度增高的现象,这三种因素就是造成关节炎患者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湿度的改变起着主要作用。
湿度的改变对关节周围组织的影响很大,它可使血管扩张,关节囊充血,这种变化在天气转变时也是症状加重的原因,另外,潮湿能使热的传导增快20倍,当人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湿后,身体热量向外发散就会快得多。由于寒冷对身体的入侵加快,因此人就容易受凉得病。
若是关节炎患者,则关节疼痛就容易发作,有学者观察到,若当日的平均气温与隔日的平均气温比较升高或降低3℃以上,连日气压变化升高或降低10百帕以上,逐日相对湿度上下变化大于10%,关节痛等症状就会明显增加。
(1)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而迅速产生消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和塞来昔布等。
②改善病情类抗风湿药: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制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氧喹等。
③细胞毒药物: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等疾病的治疗,副作用虽较多且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④激素:本类药物为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过程中适合作为桥接药物使用,待DMARDs药物发挥作用后逐渐减量至停用。
⑤生物制剂:目前很多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比较传统治疗药物甲氨蝶岭和新型生物制剂TNF-α拮抗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证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应用甲氨蝶岭治疗,其疗效与TNF-α拮抗剂相当,而甲氨蝶呤与TNF-α拮抗剂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另有研究表明,对甲氨蝶呤不敏感的患者改用TNF-α拮抗剂优于继续使用甲氨蝶呤。
(2)外科疗法: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滑膜切除术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但是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缓解病情进展。
(3)替代疗法及其他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职业训练、心理治疗等,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依据病情发展的阶段,采取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并重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骨事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