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肃霜:《黛婼》“南梆子”的设计想法
《黛婼》“南梆子”的设计想法
关肃霜
小编:本文是从1964年9月出版的《人民音乐》杂志中《关于黛婼的唱腔创作》一文中截取出来,原文作者署名为“关鹔鹴”,因京剧观众已经习惯“关鹔鹴”就是“关肃霜”,因此本文署名为“关肃霜”。其次,该文通篇都是“黛婼”,而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黛诺”。关肃霜在1964年的采访影片中似乎说的也是“黛诺”,但不知什么原因,文中使用了“黛婼”?从尊重原文起见,转载还是用“黛婼”。
在设计《黛婼》的唱腔时,我们一开始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黛婼》是反映景颇族生活的, 黛婼是个景颇族姑娘, 如果能够在唱腔和伴奏音乐里面适当吸收一些景颇族民歌的音调或别的因素, 是否更能增添这出戏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更有助于表现景颇人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
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 我和乐队的同志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大胆作了一些试验。
比如在设计第五场黛婼重回景颇山唱的那段唱腔时, 根据我自己的生活体验, 凡是回到自已久别的家乡, 往往禁不住要唱起一曲家乡小调, 好象没有别的任何语言比一曲乡音更能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了, 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在这段唱腔中较多地吸收了景颇族民间音乐的因素。
山风吹来一阵阵 关肃霜 - 百年经典17:京韵隽永
这段唱腔以南梆子作基调, 吸收景颇族民间音乐的地方大致是这样: 当黛婼讲“风,景颇山上的风—— ”时, 在唱腔过门中出现景颇族乐器桑比的声音(实际是用别的乐器模仿桑比的声音),我对它的设想是: 它好似随着山风吹来的, 又好似黛婼心里的声音, 这样, 黛婼还没有开始唱,就引入了思乡的意境。接着, 黛婼缓慢地、平静地唱出了唱腔的第一句
这里将景颇族民歌“喔R a R a ”的音调揉合到南梆子中发展而成的, 目的是为了使这句腔真好象黛婼的缕缕思乡情意, 从心中油然而生。
当黛婼唱到第八句“只是难舍我与高山千缕情” , 是整段唱腔情绪发展的顶点, 要尽可能抒发出黛婼与家乡血肉相联的深厚感情, 所以在句尾使了一个较长的拖腔
这句腔由“千”字开始, 是将景颇族民歌“麻占”的音调
揉到南梆子中化出来的。在拖腔中, 为什么要让简单的音型连续反复呢?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缕缕情意绵绵不绝; 另方面也是为了适应黛婼质朴爽朗的性格, 不宜于花梢。
关肃霜谈《黛诺》
到这段唱腔结束时, 从“家乡呵”开始, 在伴奏中加进了桑比, 并在唱腔结束后继续奏出了几个散音, 使这不绝如缕的余音, 把黛婼引入更深的思乡意境之中。
在现代戏的唱腔创作中, 我认为能够吸收借鉴的东西是很多的, 只要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 只要不是生搬硬套, 一切有益的因素, 都可为我们的创作服务。
人民音乐 19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