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
欧洲的山和城堡,怎么看都像一幅油画,厚重、精细、气势磅礴;中国江南的水和亭阁,怎么看都像一幅水墨画,飘逸、潇洒、似梦似幻。
中国和西方在绘画、音乐、建筑、园林、戏剧、诗歌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写意与写实、含蓄与直露、曲线与直线之别。
西方的油画强调空间体积和光影色彩,讲究透视法、解剖学,讲究立体感,重写实,像真的一样,可以走进去,突出的是理性精神。
中国水墨画注重线条,主张“以形写神”,重写意,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
顾恺之画人物“三年不点睛”,人的全部神态全在人的眼睛之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说的是曹仲达画的衣服就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流畅,吴道子画的飘带就像风在吹动一样飘逸。
西方的绘画有雕塑化的倾向,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些像古希腊雕塑,默不作声,但内心感觉很震撼。中国画有音乐化的倾向,线条、工笔像音乐一样连贯,婉转悠扬,泼墨相当于音乐里的锣鼓来渲染气氛。画上配上题诗、印章点缀,像音乐里的伴奏。
欣赏中国画要以一种欣赏音乐的心情去看,你才能品评出其中的味道。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就如同身临其境,你从一点游到另一点,没有统一的焦点。不能用西方那种照相式的方法来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委婉;体现出阴柔美。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西方音乐像建筑,结构精致、华丽和精巧,欣赏西方音乐要从建筑的眼光去欣赏,所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西方建筑多采用石材结构,教堂、皇宫、神殿,强调永恒。
西方建筑多拱形,对称、规矩。西方哥特式建筑,垂直指向天穹,给人心灵的震撼,有超越尘世之感。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是砖木结构,皇宫、庙宇、民居,讲究的都是与自然的和谐。采光透气,过道回廊,大屋顶的翼然凌空、飘然欲飞的轻盈感,细部的精心处理表现出生动的态势。
中国园林虚实相生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其布局极富匠心,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具有无限的自然山水之趣。西方的园林则是一览无遗,中间是人工湖,两边是树林,再穿插大片的草坪。人工痕迹明显,人工湖、草坪和树林无不整整齐齐。
欣赏西方的园林只要呆在那里就行,最佳角度只有一个,那就是中轴线。而欣赏中国的园林一定要动,人跟景走,景随步移。进门一座假山,假山前面有一个小喷泉,这是小高潮。绕过假山是回廊,回廊的目的是限制你的视线,为下面的豁然开朗作铺垫用,七拐八拐之后,再绕过一个假山突然豁然开朗,最后后门还有一个小庭院是收尾……
中国人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思维方式则比较直观。中国人的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直接表露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感到奇怪。西方的戏剧通常具有悲剧精神,而中国戏剧的结局总是皆大欢喜。
《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的百科全书,欣赏史诗如同欣赏一个用雕塑的画廊,那些人物就像一个个雕塑,在史诗里面表现出来。
中国没有史诗,史与诗是分离的,诗言志,《诗经》是道德情感的教科书。中国的抒情诗具有音乐性,五言、七言绝句寥寥几十字,表达的意境却非常深刻。王昌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