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种境界:“无”、“空”、“静”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视听,有时候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迷茫、不安。如何让自己回归自然,保持一颗安宁、祥和的心。我们不妨从古代思想中获取智慧。
保持常“无”的视野,善于发现“有”之外的世界
“无”是道家修心的境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世界之妙在“无”,自然之始也在“无”。
人们总是把视野放在“有”的世界。比如春天到了,去野外踏青寻找春天,也总是从花草树木和小河流水中寻找春的脚步;或到陌生的地方,从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和熙攘的人群去发现城市的存在……从“无”感知事物的存在似乎很难。
“道之用,反之动”。从“有”中找“无”,是一种智慧。而从“无”中获得“有”更是一种智慧。比如门窗,因为有了门窗的框架和墙的存在,我们才感觉到了门窗的存在,而门窗的“无”正是人所需要的有用之处。可见“有”和“无”是一体两面。“有”是“无”之体,“无”是“有”之用。
如果善于从“有”中发现“无”的用处,你就拥有了一个智慧的眼睛。比如春天来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都是“有”,而这种绽放给人的感觉则是春色“无”处不在给人的感觉,进而让你赏心悦目,浑身充满“春”的勃勃生机。
保持“空”的状态,不因满足欲“多”欲“少”烦恼
“空”是佛家修身的智慧。我们所处的社会到处都是“满”的,有时候会感觉到社会拥挤,信息太多,大街上车流拥挤,“满”会让人产生焦躁。如果说“无”是从“用”的角度寻找,“空”就应该从“欲”上发现。为什么我们觉得世界太拥挤,为什么觉得太喧闹,因为“欲”。
对于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或许闹能给他更多的激情和灵感,因为不“欲”,哪怕一点的闹都会觉得多。而喜欢的事物,我们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欲”。
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控制“食欲”就是“空”,对于喜欢权力和金钱的人,控制对钱和权的“欲”就是“空”,可见“空”就是去“欲”。佛家把“去欲”称为“放下”,放下欲望让自己回归本真,这是佛家思想中“空”的智慧。
现在社会各种物欲横流,在金钱、权力的角逐场上你追我赶,互相攀比,人人都沉浸在“欲望”泛滥的世界,以“人”为本成了以“欲”为本,通过手中的权力、金钱,把自己的主观欲望强加于社会,肆意践踏,僭越社会“道德”底线。各取所“需”成为各取所“欲”。各尽所能成为最大限度的资源交换,这一切都是因“欲”而起。
如果放下“欲”,保持常“空”的状态,多也好,少也好,顺其自然,而不再为多为少自取烦恼。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不必管其真假,也不必辨其虚实,只当作纷繁世界的一种声音,一种风景,在没有见到“实锤”之前都无需太认真。放空心灵,放下一时得失之欲,也不失为提升智慧,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
“静”是一种高度,更是远方
大音稀声是静的智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一种静的智慧。如果说“无”和“空”都是视觉所能及的,而“静”则是听觉。
“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心是主宰“思”的器官。心与外界的交流是通过“视”和“听”来获取信息的。随着“视听”的信息而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静有三个层次。“静为躁君”是第一个层次,想静下来,就要控制自己浮躁和烦躁的情绪,平静心情。“致虚极”才能“守静笃”则是第二个层次。说的就是放空欲望,才能守住心中的“静”。“归根曰静,是为复命”是第三个层次。只有静下来你才能发现万物的根本,从而看清其发展规律。
静是高远的智慧。我们常说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个飞的过程就是静下来的过程,子弹落下来一切就会尘埃落定。面对纷扰的世界,保持一种豁达的高度,耐心的静下来,你会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是增加知识的过程,“修”则是通达事理的途径,减少“视听”对“欲”的干扰,去“欲”而致心“静”,就是修心。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不仅学习日进,善于做减法也是独善其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