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动|葛均波院士、钱菊英教授做“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潜藏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不容忽视。年轻人发现高血压应该怎么办?饮酒对心血管疾病有影响吗……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许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然而医学知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普通大众往往看不明白,为了让健康科普更简单易懂、深入人心,葛均波院士钱菊英教授倡导了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公益项目“健康心动”百日行动,旨在做“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

葛均波院士

 钱菊英教授

葛均波院士:“什么叫科普?科普就是科学普及。我们要将科学的道理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医生们去讲细胞、基因、受体,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老百姓听不懂,那这个科普就是无效的。”

钱菊英教授:“我们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了'东方宝宝’和'哈特博士’两个卡通人物形象,以短视频问答的方式传播实用知识,希望能让大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有一个靠谱的科普选择。”

守护健康心动非一日之功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从比较少见到爆发,与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密不可分。“过度的营养摄入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葛均波院士指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吃得多、动得少”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这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

在女性绝经期之前,有雌激素来保护她们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这个时期男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是女性的近4倍。但女性到了绝经期以后,发生率就几乎慢慢追平男性。男女在发病表现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无论男女,都需要重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

有一个29岁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令葛均波院士印象深刻。该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从事运输行业,工作十分辛苦,有较长的吸烟史,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早期控制,都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作为临床医生,等病人来只能一个一个地治疗,如果能通过科普,一代一代地改变老百姓,或许能从源头上遏制疾病的发生。”

拥有健康的心跳需要从娃娃抓起。葛均波院士建议,在中小学设置健康教育课程,让孩子能系统性地学习健康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和用眼方式等。在文明其精神的同时野蛮其体魄,增强健康素养,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我们能用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孩子们怎么识别先天性猝死,如何心肺复苏,孩子们再回家教会自己的父母,就能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为他人争取宝贵的求生时间。”

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病

破除认知误区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有许多糖尿病患者是发生了并发症后才诊断出来,错过了早期治疗时间。”钱菊英教授呼吁,早期筛查十分重要,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血糖、血脂的检测。一旦筛查到有异常以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控制异常因素,就有机会阻止疾病的发生。

不少年轻人觉得冠心病、脑梗、中风都是老年人得的病,和自己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很多动脉粥样硬化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长期不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发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发病的年龄也会提早。”钱菊英教授说,心血管疾病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病人年轻化往往是日常疏忽导致

合理规范用药,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有些高血压患者担心用药会有依赖性,在血压得到一定控制后就擅自减量甚至停药,这并不科学。“有些高血压患者很年轻,他们担心现在开始吃药了,以后年纪大了是不是就没药可以吃了。”钱菊英教授说,“还有的老年人得了冠心病,心梗装了支架以后就不吃肉了,只吃素菜。这些都是日常中存在的误区。”

▲ 规范用药科普视频

服用药物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要坚持用药,正确看待药物副作用。建议饮食要营养均衡,对老年人而言,保持体内一定的肌肉含量很重要,在清淡饮食的同时需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

学会使用AED的重要性

钱菊英教授:“现在一些公共场所安装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病人倒下时候可以进行急救,但老百姓不会用,不敢用,在这些场所进行科普非常重要。正确使用AED能够大大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其实AED使用并不复杂,在做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配合使用AED进行除颤,就能提升病人的生存机会,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 AED使用科普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