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1)再现与“预成图式”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一、再现与“预成图式”

诗歌创作源泉只能是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只能是无源之水,因而读者便可以从诗歌中看到时代的投影,它就是人们所说的再现功能。但这种再现决非对生活的复制,所谓镜子式的反映现实生活并不确切,这是因为每个诗人由于经历、文化教养乃至性格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他们的视点也是不相同的。如一首题为《爱情》的诗: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这不是现实生活中一幅深秋的画面吗?秋雨绵绵,大雁南飞,原始森林中一片寂静,它与现实生活中爱情有什么关系,既看不到少男少女们追逐嬉戏,更看不到他们之间在花前月下的相依相偎,为什么诗人偏偏从中看出了爱情,原来是诗人为他所理解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客观对应物”,一幅象征的画面。那就是他看到了那种苦尽甘来的成熟爱情,此时的恋人是多么激动啊,他俩沉浸在幸福中。当人们高兴到极点时,哭是最好的表现形式,所谓乐极生悲,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读者笔下的爱情是经过自己眼光过滤的选择,由此可见,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再现模式,人们的“视”是“知”所决定的,“知”就是“先有、先见、先把握”,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观察问题时,是由原先所具有的经验、知识所决定的。冈布里奇曾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两个画家同时在英国德文特湖写生,一是中国画家蒋彝,一为英国画家,画成后却大不一样,显然是因两国画家文化背景不同所致。所以他说:画家“倾向于画他所愿意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见的东西。”他认为这种原先就有的经验、知识便是“预成图式”,这“预成图式”制约了每个画家(诗人)的创作倾向。

如此说来,诗人似乎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余地了,其实不然,因为这“预成图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是一个开放空间,要不断予以更新,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时刻进行“修正”。“知”不应是一个凝固的经验与知识结构。他提出的创新公式便是“预成图式——修正”。他的上述主张确为诗人创作实践所证明。以女诗人梅绍静创作为例,她是北京下放知青,从大城市来到陕北延安后,其反差之大可想而知,那就是她认为延安太落后了。她将自己的感受写进自己的诗的初稿中。据诗人说,诗写好后便放下了。“也不知经过多少天,”她终于明白了原先的想法是错误的,看似落后的陕北农民,他们实在是无名英雄,历史是由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他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默默地贡献一切,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脊梁。诗人说,我写诗“并不是只写我自己的经历,跟我一起搓麻绳的女人,跟我一起背麦的人,跟我同睡一条大炕的女子,他们才是这诗真正的主人公。没有想到你只是一个短期来客,而它们才是这些日子的享有者,我敢说,开始写是不清楚的,是想自己比较多,但后来改的有了新含义,那含义就是农民的命运了。”诗人“开始想自己比较多”就是“预成图式”,而“后来改得有了新含义”,便是经“修正”后的创新,也就有了下面脍炙人口的,《日子是什么》:

日子是撒满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会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这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伞似的树荫/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这清甜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梅绍静对陕北农民看法的改变,可以说是她的新发现,这种“发现”恰恰是文学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功能,“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0)

相关推荐

  • 诗人样本||思北:平平常常的日子(外三首)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平平常常的日子(外三首) 思北(河南) 平平常常的日子 你说这里该种些竹 你到来之后 我们家的院门边 长出了一簇簇翠绿的竹子 风是爱遗忘的孩子 当 ...

  • 诗歌中的隐喻

    隐喻(metaphor)本来是修辞学的一个术语,就像"拟人"."夸张"."反讽"一样.自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尤其是 ...

  • 西方诗歌隐喻理论

    画家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出美景,诗人则通过隐喻创造诗歌的优美和深远.在著名的诗句"他应该明白,我不是海浪中摇曳的水草,任由采集者肆意造访."中小野小町没有直言所爱之人对她的伤害,却以海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4.18

    磨刀 文/鸣雁 磨刀人,以刀石求生 用坚硬对抗坚硬 汗水砸在泪水上 喊出凌迟的疼痛声 锈蚀,一层层剥离 成全血腥的锋刃 一块块刀石凹下去 皮肉,一点点耗尽 日子,搓磨着锐气与棱角 落下薄如刀片的身影 ...

  • 「获奖诗人」杨墟:我愿意这一切,牵涉于我(组诗)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编者按:今辟"获奖诗人"栏目,集中展示2020'第二届开诚杯家园主题诗赛获奖诗人的近作,一展风采. 2020'第二届开诚杯家园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12)互文性

    翟大炳 十二.互文性 石光华的<暗香>中: 昨夜涧户无人 乱草稀落的岩壑想起秋水 便蓦然语-- 浣石上        几点渔影是很处久的空幽 自白坞深处飘来冷月的滴声 芦花带半山霜色 并且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11)整体与空白

    十一.整体与空白 刘湛秋的<大自然之恋>(二十一首): 骚动的沙滩/猩红的夜晚/海水忽然变成了酒,月光醉了/山峰却远远地后退越发幽暗/沉默的鱼群/不安的游人/礁石上刻着猜不透的由骨文/享受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10)佯谬:通感、荒诞、黑色幽默

    十.佯谬:通感.荒诞.黑色幽默 佯谬,又称悖论,即是非而似,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但实质上却正确无误的表达.它在诗歌语言用运上常以反常的形式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与感觉嫁接在一起,但却是可信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

    九.陌生化 诗歌虽是语言艺术,它有别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一种实用语言,它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就有自动化性质,它的司空见惯,也就钝化了人们的感受,我们的感觉常处于麻痹状态.诗歌语言则不同,为了给读者以新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8)音乐与诗的桥梁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八.模糊体验:音乐与诗的桥梁 音乐与诗的联系决不只是上面那几种,这里再以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诗与音乐共有的模糊体验并以杨炼的<蓝色狂想曲>作一说明. 这首诗的主导意象是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7)诗歌中的音义对应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七.诗歌中的音义对应 在古代,音乐.诗歌.舞蹈是共生的,只是以后才逐渐分化并各自独立,也因有了这番姻缘,独立后的诗歌也就有了音乐的烙印,那就是诗歌语言要讲究节奏与韵律.然而这一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6)诗歌中的设定性规则

    六.诗歌中的设定性规则 为什么要有设定性规则?现代信息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低于一定的界限,就感到极其难熬.因为人有一种基本倾向,即寻找刺激和时时改变刺激领域的倾向,通俗地说,即喜新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5)诗歌中的习俗性规则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五.诗歌中的习俗性规则 艾青有一首题为<给乌兰诺娃>的诗,开头有这么几句: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更游行. 读后, ...

  •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4)诗歌中意义和意思

    新诗技巧十二讲 翟大炳 四.诗歌中意义和意思 诗歌中意义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内容所作的价值判断,这在放歌派的诗人中常见的是直截了当的方式.如郭小川的<秋歌>(之一):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