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入门版
第一章 阴阳五行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太上化道度世仙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万物,配合阴阳,为万物之精华者也“。
《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金、木、水、火、土每一行的本质都是阴阳(刚柔)。
《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是五行变化的内在动力。
五行学说的实质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行”的概念
东汉郑玄注解曰:“行者,顺天行气也。”
“五”的术数和象数概念
万物皆有数,都由数定,物之动本然也,物极则反本然也,这个极就是数。
《左传》:“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阴阳消长,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以八卦为抽象集合来认识世界,根据河洛之意形成《易》,推演时间事物的变化。即《易经。系辞》:“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易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参天两地而倚数”, “极数知来之谓占”,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阴阳两仪相互消长,形成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对应1、3、2、4,阳为单,太阳,少阳对应1、3;阴为双,太阴,少阴对应2、4。太阳为1,少阳为3, 太阴为2,少阴为4。太阳对应太阳,太阴对应月亮。太阳为至阳纯刚之气,月亮为至阴纯柔之气。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对应四季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阳气至明,故太阳为夏火,木春为少阳。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此为太极的运动规律,从这个角度看,故1为阳气之始,2为阴气之始,是“气”生(萌生)的数字,刚才的太阳为1,太阴为2,是“气”成的数字,故太阳转为阴之始为2,相应的火也为2,太阴转为阳之始为1,相应的水也为1,故先天术数为水1,火2,木3,金4。
图片
五行关系和五行运动的构成
阴阳变化规律有一个规范性的程序化过程,共分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在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阴阳相互消长;二是阴阳相互转化。
五行与状态的对应关系为:
木-->阴消阳长状态
水-->太阴极限状态 五运六气学说整理稿(持续更新中) 火-->太阳极限状态
金-->阳消阴长状态 土-->阴阳平衡状态
春夏秋冬,自然之顺序也,1234,数之顺序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阳气渐旺上升,由秋而冬,阴气渐旺下降。阳主升,阴主降。
由夏而秋,因为有个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阴阳转换,故不可火生金,而有个中间转换的枢纽,名之为土,土在中间,至此五行全。升降是符合阴阳学说的, 升为阳,降为阴,故阳上阴下。由此可见,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因为火为太阳,变成的是阴之始,但接下来的金是少阴,不是阴之始,由阴之始到少阴,肯定有个 过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阳变阴,阳主生,而阴主亡,阳主进,阴主退,顺主阳,逆主阴,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火变金,全赖土之功, 阳变阴,本为逆,因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顺生了,阴变阳,本来就是顺,故水生木。
***************************************************************
第二章 天干地支
五行再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再分阴阳,阴也可再分阴阳,故阳木,阴木,阳火, 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共十个,用数表示是12345678910,这只是其顺序数,即自然数,还没有与气相联系。这里五行再分阴阳。12345是有气的内涵的,故为了区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 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十气,故十干就是十气。
****************************************************************
第三章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简单地说,五运,就是把一年分成五等分,六气,就是把一年分成六等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五行、六淫等,讨论这一年的气候及其对人的影响。
五运源于天,六气源于地。五运有主运和客运,六气也有主气和客气。每年的主运和主气都是不变的,这决定了一年中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大体格局;客运和客气则是变化的,这决定了每年气候的差异。
五运的客运中,有一个主运,也就每年第一运的客运,这对一年的气候都有影响;六气的客气中,又有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司天之气为该年第三气的客气,主管上半年的;在泉之气为该年第六气的客气,主管下半年。
把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得出一年的气候特征。
六气
六元真气和六种阴阳气
六元真气从乾元本气所涵括的先天五行属性来说,分为风、热、湿、燥、寒、火。
六种真气从乾坤感应相交后转化为后天真气的阴阳属性来说,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三阴三阳。
本气、标气和中气的含义
天地道交,先天六元真气化生的寒、暑、燥、湿、风、火,感应坤元生成三阴三阳气。“风寒暑湿热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图片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素问·六微旨大论》)。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人体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经为标;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因阴阳表里相通,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故彼此互为中见之气。
天地间本气、标气和中气的六六组合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
本气、标气和中气的从化关系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少阳、太阴,标本同气,从乎本。少阴、太阳,标本异气,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
人体的六气和标本中气组合
人得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人生存在天地气交之中,“天之六气为本而上,人身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伤寒集注》)。人体脏腑外应六气为本,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为标,在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六气、六经及经气分别为标、本、中气。
“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亦络于膀胱也。余仿此”(《类经图翼·经络》)
故曰:“内经所言, 某经之上,某气治之,之上云者,盖脏腑为本,经脉为末,是脏腑居经脉之上,故称上焉。由脏腑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中见之下,其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三阴之不同,则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伤寒浅注补正》)。
本标中气的从化规则在病理上的体现
“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天之六气变化相移,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类经图翼·经络》)。
图片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
如: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如:邪人少阴则病有从本化热和从标化寒之别。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 谷、无热恶寒、渴喜热饮、心烦、吐利、脉微细等兰派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之象。此为病生于本生于标者。
如:阳明本燥,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
六气(淫)之邪感人虽同,但是由于人之禀赋各异,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故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而生病各异。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三阴中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
本标中气的从化规则在临床上的指导原则
治疗原则:生于本者,求之于本。生于标者,求之子标。生于中气者,求之于中气。生于标本,标本兼施。
病人太阴,邪从本化,则出现中阳不振,寒湿内阻之候,故用理中丸(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而治其本。如是脾阳得运,寒湿既除,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症自愈。
病人少阴,其标本有水火阴阳之别。若病邪从本化热而为少阴热化证,属少阴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育阴清 热利水。病从本化,故治之于本。如病邪从标化寒而为少阴寒化证,则治宜扶阳抑阴,以四逆汤回阳救逆,附子汤温经扶阳、除湿止痛,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等。
太阳病外邪久羁,或汗下失宜,均可导致病从中化之候。如下后复汗,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而致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 沉微之阳虚烦躁证,是阳虚阴盛,阳为阴格,病势重急,阳气将脱之象。病在少阴,性属阳虚。故急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姜、附辛热,急复其阳,附子生用,其 力更锐。其方类似四逆,然而不用甘草,其势尤猛,浓煎顿服,则药力集中,较之四逆收效更速,单捷小剂,其力精专,有单刀直人之势。
太阳本寒而标阳,其病从本化寒,从标化热,若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则标本同治。如太阳伤寒,兼有里热之候的大青龙汤证。太阳表寒证是 病生于本,发热烦躁为病生于标,是标与本俱病,故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加石膏、姜、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而标本兼顾,表里双解。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标本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在,就是治之所施。
单针幻刺法
咱们针灸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神圣使命,为了治愈一病救人一命,从我们老祖宗时代,祖先们就已经总结和摸索出了许多的经验,为我们后人披荆斩棘杀开了一条条血路,才使得我们现在拿起银针来得心应手,其中尤其著名的针灸法当属杨氏八法,一直是指引我针刺法的警世宝典。
可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病种繁杂,患者各样,啥都好说,就是经常遇到害怕针灸的患者,许多害怕针灸的患者,经过咱们耐心的劝解和开导,由惧怕到不怕,圆满的完成了治疗过程,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还有部分患者,任凭你如何开导,患者就是惧怕针灸而无法接受治疗,一方面陪同患者来的亲属极力让给患者针灸,一方面是患者害怕的眼神,闹得咱们不置可否,怎么办?
我发明了一种两全其美的针刺法---单针幻刺法,照样把病治好,您想了解吗?
单针幻刺法---就是假装针刺法。具体方法如下:
嘱咐患者俯卧姿势,和患者商量,今天只给你扎一针,如果你感到疼痛,我立刻拔针,如果你感到不疼痛,今天也就只是扎这一针,照样把你的病治好,这样,几乎惧怕针灸的患者听见这个条件都能接受,接着,按照常规手续,在患者的大椎穴位酒精棉球消毒,问问疼不疼,患者肯定说不疼,擦棉球如果说疼那不是胡话吗,哈哈。接着,拿起一根一寸的毫针,在患者的大椎穴位处瞎比划一下,并不针刺,再问患者,疼不疼呢?有的患者就说很疼呢,我就笑得说,我还没给你扎呢,你说疼,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哈哈哈。
到这一步,我的单针幻刺法就开始实行了,我还是不给他扎,干比划,不下针,再问患者,我已经下针了啊!你疼不疼呢?此时患者肯定说不疼,我就若有其事的在患者的后背干比划不扎针,继续问患者,感觉病痛处好些了吗?此时,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导致精神注意力转移,多数患者都感到疼痛真正的减轻了许多,这时的患者都说感觉好多了,我趁机说,针灸不疼吧?患者们都高兴地说,毛大夫针灸医术真高啊,扎了半天一点都不疼呢。
您看,您说有意思不?
几乎一般简单些的病症,仅仅一次单针幻刺法就治好了,如果这一次没好利索,第二天,对于效果很好的患者,还可以使用单针幻刺法治疗,照样治愈。对于第二天比较重的患者,就是使用真正的针刺法,患者也不感到紧张害怕了,能够继续接受针灸治疗,直到把病治愈为止。
这个办法我是怎样想起来的呢?是根据古代寓言《皇帝的新衣》这篇文章琢磨出来的。
有人问,你这样给人治病不是成了骗子忽悠人了吗?医德何在???
不要紧,第一,为了治病,善意的谎言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古代中医治病的案例中不乏其例。正如我们的一代伟人所说的,不管是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第二,用单针幻刺法时,我是从来不收取针灸费的,不存在医德不好的问题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