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和颜真卿齐名。柳...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和颜真卿齐名。柳公权可谓“官场不倒翁”,八十岁了还在朝里做官,朝里大臣恨他不退休,便绞尽脑汁想办法让他退休。

唐大中十二年元旦,宣宗在宫里举行朝会,柳公权以文臣之首向宣宗祝贺,也许是他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居然把贺词里皇帝的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错写成了“光武和孝皇帝”,御史们正为寻求柳公权的把柄不可得,一看有了机会,便狠狠地奏了他一本,结果柳公权被罚了一季的俸,但没过多久,宣宗以他年事已高为由,加封他太子太保之职,令其养老退休了。

柳公权离开了京城后,回到老家居住。柳家旁边住着一对王大和王二兄弟二人,两兄弟父母早亡,弟弟由兄嫂抚养长大,一家人本是和和睦睦,可当弟弟结婚后,情况就变了。

王二的媳妇是兄嫂帮他张罗的,新媳妇生性刁钻刻薄、蛮横霸道,她见丈夫对兄嫂言听计从,总觉自家吃了亏,便不断从中作梗、挑拨离间。那王二偏偏又是一个软耳朵根子,经不住妻子的枕头风,便听信了妻子的话,对兄嫂也就产生出一些怨恨来。

王二吵着要和哥哥分家,这样他就能分得一些财产。王大夫妇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弟弟丝毫不念旧情,且经常无事生非,跟着媳妇瞎捣乱,心里是既苦楚又着急,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好办法。

一天,王大在路上碰见了柳公权,他灵机一动,心想柳大人见多识广,何不向他讨个方法呢?
于是,王大连忙上前深施一礼,便将自己家里的情况从头到尾向柳公权陈述了一遍。

柳公权听罢,叹了口气,说:

“清官难家务事,此事的确让人烦恼,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伤心。你跟我来,我教你个办法。”

王大听后,喜出望外,但也猜不到柳大人会教他怎么做,只好跟在柳公权来到了柳家。

柳公权回到家里后,拿出文房四宝,写下两首诗,递给王大,说:

“这两首诗送给你,回去后把它贴在自家堂屋的墙壁上,我想你的弟弟看了后必会回心转意的。”

王大接过柳公权的诗作,贴在了堂屋的墙壁上。傍晚,王二从外面回来,推开堂屋的大门,就瞧见了墙壁上的诗作,只见上面写了两首诗,《劝世人兄弟和睦诗其一》: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劝世人兄弟和睦诗其二》: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王二将这两首诗读了好几遍,认为字字含情、句句在理,他想起兄嫂昔日对自己的诸多好处,觉得很羞愧,便叫出妻子妻一同来读,他还把兄嫂昔日怎么对待自己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妻子听完,也深感愧疚,两个人便到兄嫂面前请罪,兄嫂原谅了他们,自此之后,王家兄弟和好如初。

@江枫月夜:这个故事出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一窥柳公权为何能成为“官场不倒翁”,这调解、和稀泥的水平可真不一般啊,柳公权死后能加封太子太师,享受人臣极致的殊荣和他做人的艺术是分不开的。

但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是把别人的故事安在了柳公权身上,但又何妨?只要故事里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能感染我们就已经够了。

历史上兄弟阋墙的故事屡见不鲜,长舌妇只不过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根本原因还是利益惹的祸。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账是要算,可筋连着筋的手足之情岂能说断就断?“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间还可以有“六尺巷”谦让的故事,手足之间还有什么说不开的呢?

人还是要学会想,能转过弯来,就像本文这个故事一样,如果王二看了柳公权的诗,仍不思悔改,那就说明他真是铁石心肠,无药可救,外人也没什么好劝得了。世间的事千丝万缕,看似找不到头绪,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心结,心结打开了,一切也就好办了。
 
 #文化大拜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