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司马炎懒政怠政埋祸根,外戚专权开启八王之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篇

太康年间,西晋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黄金期,外界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尽管司马炎是太康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但我并不认为太康之治是他的功劳,或者说,他做出的贡献极其有限。

统一三国的巨大成功,让司马炎彻底迷失了自己,沉醉于醇酒美人中不能自拔,自动屏蔽了帝国内部各种危机。

曹魏时期,在陈群的建议下,朝廷选拔人才采用九品中正制,在郡国设置中正,州设置大中正,选取本地德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中正,按照士人的才能、政绩、资历分为九品,如果言行卓越就可被提升,道义缺损就被降级,吏部以此来补充朝廷或地方官员。

西晋建立后,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很多中正自己都不合格,选拔的人才更是滥竽充数,甚至以权钱影响品级,弊端越来越大。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刘毅为此上书道:“中正掌握着人君才有的威福,夺取朝廷权势,对公不因自己的考察失实而觉得有所亏负,对私不为揭人隐私而有所避忌。为了品级,士人百般钻营,廉耻尽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臣以为,应当罢免中正,废除九品,抛弃魏氏的敝陋之法,重新建立一代美制。”

刘毅,西汉城阳王刘章之后,最早出仕于曹魏,少有孝行,节操清正。西晋建立后,刘毅历任要职,以忠贞正直著称,尤其是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纠正豪门贵族的不法行为,京师秩序肃然。

有一次,司马炎在南郊祭天,祭礼毕,他忽然问刘毅道:“你以为朕可以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刘毅回答道:“可与桓、灵相比。”

东汉的桓、灵二帝历来被视为昏君典型,刘毅将司马炎比作他们,分明是在搞事情。司马炎不服气道:“朕虽不及古人之德,尚能克己为政。又平定东吴,统一天下,比作桓、灵,是否贬抑过甚。”

刘毅回答道:“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由此说来,不如桓、灵。”司马炎大笑道:“桓、灵之世,听不到这些话,朕有直臣,所以和桓、灵是不同的。”

这段对话,鲜明的刻画了司马炎的性格。《晋书》对司马炎的评价是: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简单来说,司马炎是那种脾气特好的皇帝,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但他最大的缺点是知错而不能改,虚心认错,坚决不改。

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也上疏道:“魏氏在丧乱之后当权,人才四处流徙,不可能详细考察,所以建立九品中正制,以为权宜之计。如今,九州一统,应当全部废除此制,另立新法。”

对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司马炎并非毫无所觉,他也赞同刘毅、司马亮、卫瓘等人的意见,但他就是不改,于声色之中尽享人生得意。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淮南相刘颂上疏直陈道:“陛下即位已近三十年,各项事业没有比以往更加兴盛,也没有纠正时弊,更没有建立制度传之后世,这难道不值得忧虑吗?假使以后大业不安,责在陛下。”

刘颂,西汉广陵王刘胥之后,自少明辨事理,曾代理廷尉一职,在职六年,号称详察公平,被时人比作西汉张释之。

和刘毅一样,刘颂的进言也很尖锐,但司马炎依然不为所动。

不仅懒政怠政,司马炎还重用外戚,导致外戚政治沉渣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从外戚开始的。

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名叫杨艳,父亲是杨炳;第二任皇后是杨芷,父亲是杨骏。杨炳和杨骏是亲兄弟,杨炳早死。

一门出了两位皇后,难免让人羡慕嫉妒恨。比如,镇军大将军胡奋曾当面对杨骏道:“历观前世,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

这句话相当恶毒,比骂人家的祖宗十八代还让人难受。杨骏不以为然,他的弟弟杨珧却开始慌了。

当司马炎到杨骏家纳聘时,杨珧上了一道表,大意是:“自古一门二后,没有能保全宗族的,希望陛下能将此表藏于宗庙,万一以后要灭我杨家,希望可以饶臣一命。”司马炎很纳闷,但也没当回事,就收起来了。

杨珧早早预见到了被灭门的命运,却又无法改变,只好提前跟皇帝讨个免死金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杨芷被立为皇后后,杨骏因为国丈的缘故,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从此,杨氏兄弟把控朝政,时人称为三杨。

三杨之中以杨骏为首,也是最没见识的一位。杨珧和杨济不赞同哥哥的某些举措,却又成了事实上的帮凶,命运牢固的绑在一起。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底,沉迷酒色的司马炎积劳成疾,随时可能驾崩,为了保住杨家的权力,杨骏决定赶走司马亮。

在杨骏和杨芷的蛊惑下,司马炎将司马亮任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镇守许昌。

但与此同时,司马炎又将司马衷的同母弟司马柬封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第五子司马玮封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第九子司马允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各自回到封国。

除了以上手握兵权的三王,又立皇子司马乂(音同意)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迪(司马允之子)为汉王,司马仪(司马玮之子)为毗陵王,司马畅(司马骏之子)为顺阳王。

司马炎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他是吸取了曹魏亡国的教训,让宗室镇守地方,达到屏障京师的目的,也能震慑权臣。

但是,他似乎没有想过,万一这些握有兵权的诸侯王拥兵自重怎么办?事实证明,这就是一个巨大的BUG,让司马氏陷入泥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