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为了让吕氏把持朝政,选12岁外孙女做皇后,又暗中除掉新皇帝
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在吕后的要求下娶了姐姐12岁的女儿张氏做皇后,碍于情理,汉惠帝始终未碰过张皇后,三年之后还让她保持着处子之身。吕后便杀了一位汉惠帝的妃子,将其子过继到了张皇后名下,假装是汉惠帝和张皇后之子,还把他立做了太子。
吕后此举,是为了保证皇权掌握在自己一脉手中。因为汉惠帝是她的儿子,张氏是她的外孙女,她让二人担任皇帝、皇后一职,就是想干涉皇权,不让其余的势力有机会成长起来动摇到她的统治。对于吕后而言,皇权的继承者只是个傀儡,他只需要足够听话即可。所以,吕后才不在乎太子是否是张皇后和汉惠帝之子,她只需要用这个孩子来保证,即便身体柔弱的汉惠帝中年早逝,她也依旧能够通过掌控太子来把持权力。
不过吕后还是忽略了一件事情:一个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孩子真的甘心听命于害死母亲的仇人吗?
四年之后,汉惠帝突然病逝。
这件突发事件让张氏、吕后和朝臣们都措手不及,此时不满吕后专权的刘氏宗亲正在一旁暗中等待推翻吕氏的时机,对此事心知肚明的吕后来不及另做布置,她连忙把几岁的太子推上了皇位,自己则以皇帝年幼不通政事为由,临朝称制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又过了几年,小皇帝逐渐长大,他不知从何处得知了母亲死亡的真相,天真的小皇帝自以为自己身为皇帝,便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他口无遮拦公开表示:“太后怎么能杀死我的亲身母亲把我安排在先帝张皇后名下?等到我长大之后,一定要为母亲报仇!”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小皇帝不知道,他身边几乎所有人优先效忠的对象都是他口中指责的人,他的话说出口没过多久,吕后便得知了他的心里想法。狠辣的吕后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暗中除掉小皇帝,再选一个傀儡就行了。
吕后命人把小皇帝囚禁在后宫的永巷中,然后以小皇帝生病为由,不许任何大臣见他,以此达到隔绝小皇帝和外界联系的目的。
左右的侍臣见无法联系上皇帝,他们很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和吕后之间恐怕发生了矛盾,这时候只有极个别头铁的人才敢往吕后跟前撞。
汉前少帝的事情也给吕后提了个醒,如果单纯从控制皇帝入手,变数还是太多,最好的办法是让满朝的大臣都变成自己人才能够真正放心。
吕后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人,她想到的事情,从来都是能当场做到就绝不会等到第二天。
汉前少帝应该知道既然下定了决心要去撼动汉帝国的实际掌权者,那他就应当做好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是一条注定没有回头路的单行道。
汉前少帝被吕后囚禁之后,唯一敢为他发声的人,却是他怨恨的张皇后,只是很可惜,她虽贵为汉惠帝的皇后,又何尝不是吕后手中的傀儡呢?
吕后决定的事情,无论是汉前少帝,还是张皇后都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汉前少帝在被囚禁了几个月后,吕后终于下达了废除他的诏书:“现在皇帝久病不愈,无法再作为皇帝来承担奉祀宗庙的职责了,天下已经不适合交由他管理,我们应该选一个人来取代他。”
五月十一日,常山王刘义被立为新的皇帝。
为了免除后患,汉前少帝在被废除后不久,便被吕后派人暗中杀害。与此同时,吕后开始了拉拢朝臣,让吕氏宗族踏入朝堂的布置:
对于朝中有名望、有权势的老臣,吕后便许以高官厚禄拉拢;
对于诸侯王,吕后便采取分封吕氏诸侯王,或者联姻的手段来掌控;
对于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吕后便采取打压或者除掉的手段,来排挤这些不利于自己掌权的目标。
吕后如此急迫想要扶持吕氏,表面看上去她似乎大权在握了,其实恰好反映出吕后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因为大汉的天下,终究是刘氏为尊,吕后能够掌权,一是因为她是刘邦的妻子,二是因为汉惠帝是刘邦正统继承人。
但当刘邦和汉惠帝都去世之后,吕后再把持朝政就难免有些说不过去了。
吕后想要再扶持皇帝,作为自己掌权的工具,先不谈皇帝本身是否乐意,光是大臣那里,他们就真的信服吕后扶持的傀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名义上大臣要服从皇帝的命令,但若是这个皇帝本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管理大臣时,难免大臣们会产生别的想法。
吕后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威望去压制朝臣们的意见,一方面扶持吕氏来提高自身的权威,但这样的做法只是最后的挣扎罢了:刘氏宗族内心苦吕氏久矣!
年迈的吕后,精力上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去处理政事,他只得放权吕氏族人协助自己。吕氏和吕后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公元前180年9月,吕后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吕后的死,也敲响了对吕氏政权的警钟,即便她在临终前,把北军交给了赵王吕禄、南军交给了吕王吕产,但没有了她做靠山,她想要依靠军队来维护吕氏利益的想法也已经无法挽回吕氏的命运了。
兜兜转转,皇位的继承权轮到了代王刘恒身上,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而后少帝刘弘这个工具人也因为和吕后牵扯过深,遭到了被清算的命运。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