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一位回乡女孩内心的独白

本文作者梅皓然,武汉大学社会学院2019级本科生

在还未动笔前,我在脑海中搜寻过很多寓意高远的标题,想要让人打开文章的一瞬间就被深深吸引,但最终那些华丽的辞藻都被我一一否定,原是因为那些繁琐动人的语言都不能准确表达出我回乡后内心的感觉——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熟悉感。

对家乡的熟悉感,并不是说清楚地知道某地的地形地势、风土人情,那只能说是了解一个地方,可以在那里独立生活下去。就好像我对武汉,我知道光谷、汉街、江汉路分别在什么地方,我知道武汉曾经叫做江城,我知道这里的人们过早喜欢吃热干面,但这些东西但凡在武汉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可以知道。而我对于金华的熟悉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一切感官都告诉我:我是属于金华的。

一、 起

刚到金华的那个晚上,我便拉着母亲去了小区对面的夜宵粥铺,点上两碗白粥,自选了一叠小菜,佐以鸭头和鸡爪。坐在明晃晃的粥铺里,看着面前如小山般的小菜,我脑海中只有一句话:这才是梦寐以求的夜宵啊!

曾几何时,我在武汉也寻找过可以自选小菜的粥铺,但都一无所获。武汉的宵夜,大多是烧烤或是炸串,加麻加辣的佐料向我证实着中原人的热情。虽说深夜的肉串有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但是从小生长于江南的胃并不能极好地适应重口的宵夜,因而我时常怀念金华粥铺的那份清粥小菜。故乡的清粥小菜清淡却不单调,因为那一叠小菜可以自己随意挑选,拿双公筷,在店家提供的十多种菜品里自由选择,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搭配。待挑选好小菜之后便可在粥铺里寻一个心仪的位置坐下,慢慢享受深夜的美好。因为粥铺大多都是通宵营业,所以完全没有紧迫感,有足够的时间与同行好友聊聊天,或是独自玩玩手机,就连双眼放空发发呆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这种肆意和安逸,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感受到的。

时隔半年,我再次落座在这间粥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白粥的温度刚刚好,小菜的咸淡刚刚好,鸭头的软烂刚刚好,就连饺子锅中氤氲出水汽折射的柔光都刚刚好。它们都轻轻地在我耳边呢喃:欢迎回乡。

吃完夜宵的我漫步回家,走在马路上一阵穿堂风吹过,我甚至觉得那风都是温温和和的,全然没有冬天寒风的凌冽,将我整个人轻轻包裹住。忽然就回忆起高中冬天晚自习下课,那个曾经无数次抱怨过金华冬风刺骨的自己,仔细想想那夹着细雨的寒风,似乎也没有记忆中那么寒冷。大概这就是记忆的欺骗性,总是会随着人的主观心情和境遇不断更改、美化。

想到这,我不禁觉得自己太过矫揉造作了,平常从不起眼的小细节竟可以在我心中激起如此的思绪和感慨。思来想去,大概是因为之前的二十年里从未离乡这么久,对家乡的思念使得这些细微之处都变得独特起来。同时,也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细小一点点叠加,共同融合成我所感受到的对家乡的熟悉。

二、 承

不知不觉中,从武汉回到金华已经过去一周多,那种对于故乡的熟悉感也越来越强烈。我可以在街上任意游荡,丝毫不用在乎走错路,因为只要转头就是熟悉的街角。即使不经意间走了岔路,也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地图,直觉会告诉我该往哪去。这种淡然自若和我在其他城市全然不同,在武汉就算是坐反了一站地铁也足以让我的后背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独自走在街上时也不再会有突如其来的孤岛感,用旁观者的身份观望身边一切,反而会安心享受故乡难得的安静,觉得无人打扰也是一份特别的馈赠。

回乡的我,就如世人通常所说的“像鱼回到了大海里”,以前觉得这个比喻俗气无比,现在却以为其说法真是恰到好处。就好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最初的寄托一样,我回到了那个我无比熟悉的家乡,它带给我的熟悉感和记忆中建构的一模一样,我想,大概乌托邦也不过如此吧!

熟悉感最为强烈的,当属在老家过年的那几天。

年三十上午,一家人驱车回农村,车还没停稳,我的鼻子里钻进了一股好闻的燃烧柴火的味道。这味道是如此的熟悉而亲切,瞬间将我拉回了年幼时的乡村生活——每个清晨醒来,朦胧中必然会闻到柴火燃烧的味道,待我下床就可以吃上热乎的早餐。那时的日子简单快乐,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吃饭和玩耍,无忧无虑。后来和父母到了城里生活,便再也没有过乡间的自在,日子被忙碌和压力包裹着。时间一久,我渐渐忘了那段日子里具体发生了哪些快乐的小事,忘记了曾经玩耍的伙伴,但唯独将柴火燃烧的气味铭记于心,成了那段美好的唯一记录。或许我对这个味道的留恋和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有着强烈的共情,又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独有的依恋。

然后就是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年夜饭环节。桌上的菜品和往年相差无异,还未入口我都能想到它们各自的滋味,但菜肴的相似又如何呢?年夜饭重要的不是菜,而是人啊。满满一桌的人围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喜悦,相互寒暄,分享一年来的兴衰成就。每年的这一刻,每个人都放松下来,沉浸在团圆的气氛里面。身处其中的我眼前浮现出往年同样热闹祥和的年夜饭,忽的就有些恍惚,好像时间都未曾流动过,一直一直定格在这个熟悉的场景里。我相信这些人肯定也和我一样,感受到了年夜饭所带来的熟悉感。或许这份熟悉感,正是过年团圆的意义,是激励四散各地的人们回家团聚的动力。

三、 转

纵使我带着对家乡美好的有色眼镜去感受它给我的熟悉感,但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依然在悄无声息地消逝。

(一) 煎饺价格升高

我家隔壁有一条早餐街,那里从街头到街尾遍布了各式各样的早点,从小我便喜欢去街上买早点吃。

回金后的一个周六早晨难得有空,我和母亲照旧来到了早餐街上,一番讨论后决定吃煎饺。来到煎饺摊后照例要了十五个饺子和两碗白粥,老板像之前一样熟练地从锅里夹着饺子。掏出手机付钱时,我转头看了价目表:煎饺1.2/只,并且数字2的底色和板子上的其他明显不同,看来又是前不久刚涨的价格,价目表都没来得及做新的。我拿着餐盘找到母亲占的位置坐下,和她分享煎饺又涨价了,开玩笑道“我吃煎饺从0.8块一只吃到了1.0块一只在到现在的1.2,也算见证了这煎饺店的历史。”母亲回应:我是从0.2分一只开始吃的。我哑口,朝她竖了拇指,夹起一只煎饺往嘴里送。但是嘴中的味道和记忆中的相差甚远,饺子个头小了,肉馅少了,咬下去也没有曾经鲜软多汁了,纵使铺子依旧,煎饺却已不再是从前的饺子。我失落地看着碗里的煎饺,慢慢接受记忆里熟悉的味道离我而去的事实。

之后的日子里,我挨家挨户重温了一整条街的早点,但发现这些早点和我记忆中的都有些许差别:干菜肉饼皮薄了肉少了,海鲜混沌个头没有以前大了,烧饼油条吃起来不脆了……面对这些变化,我并不抱怨商家们偷工减料,而是感慨幼时的美味消失,惋惜失去的那份熟悉感。

其实这么多年来,发生改变的不仅仅只是这一条早餐街,更是整个金华城。商业化和现代化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故乡,物价上涨、旧屋改造、特产变味等,这些都是我们不能阻止的变化,所以坦然接受,努力适应,保存好心中对故乡的熟悉感吧!

(二) 过年时间缩短

“我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这是我和好友聊天时他提到的一句话,回想起这些年来过年的场景,我深以为然。记得小时候在除夕前半个月就可以感受到过年的气息,大人们会认真仔细地置办年货、采买新衣、打扫屋子,并且要求小孩子们注意言辞,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除夕当天更是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谈天,喝酒打牌,直到听见《难忘今宵》也不舍散去。从年初一开始拜年,有时到了年初十依然还有几家亲戚没有拜完。过个年,连头带尾竟有一个月之久。

反观最近几年,需要等到年夜饭当天大家围在饭桌上坐下我才能感受到过年的味道,吃完饭需要等很久春晚才会开始,并且大多时候电视机里春晚的声音只是作为大家各自玩手机的背景音乐。拜年所需要的时间也从十多天缩短成了三天,“走亲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了过年时的任务。过年,从原来的一月之久压缩成了现在的一周以内。

诚然,过年时间的缩短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比二十年前快了许多,人们没有大把时间投入到过年之中。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人们对集体活动和人际交流的热情下降,更愿意进行个体的活动,更愿意“独自打保龄球”。

四、 合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都是我从武汉回乡后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金华带给我的,不论是久违的熟悉感,或是改变之后的失落感,我都会一一铭记。变或不变,它永远是我的故乡,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写到最后,我依然不想改变文章的标题,千千万万复杂的情绪都浓缩在最简单朴素的三个字里——回乡记。

以上,回乡所记。

(0)

相关推荐

  • 年夜饭少不了的 凉拌莲藕开胃小菜 方法简单

    年夜饭少不了的 凉拌莲藕开胃小菜 方法简单

  • 散文||年味【征文】

    年   味 白金华||天津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撕去昨天一页,日子便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再不复返.眼看日历还剩下薄薄几张,意味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年年过年,年年一样,年年不一样.长大后 ...

  • 寻药记:深夜买HIV阻断药的男子和回乡找免费药的女孩

    作者:纳洛酮 供职于河南省驻马店某医院急诊科 PEP在国内的普及率不高,即便大城市的男同群体,也并非人人都了解,而一些小城市,可能一年都碰不到一两个阻断案例.但在我们河南这些艾滋病高发地,很显然,这个 ...

  • 贺炳炎回乡记

     松滋史记  解放初期,贺炳炎将军戎马倥偬,从青海至北京开会转道湖北老家省亲访友. 1951年11月,贺炳炎将军携妻子姜平.幼子贺陵生踏上了回家路.当时刘家场区政府区长刘华平.刘天光(黄冈人)政委专门 ...

  • 2020回乡记

    (一) 由于疫情的原因,这一年显得特别漫长又特别短促,尤其是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唯有今年的暑假,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 我家房子装修好之后,中间除了我父亲曾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母亲还没来过.我邀母亲来海 ...

  • 2019回乡记

    婚姻 今年回老家,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话题是一致的,那就是婚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家一致认为不缺钱.婚姻和彩礼由原来的两个问题,变成了一个问题.在我小的时候,男的找不到老婆的原因一般是肢体上的残疾或者 ...

  • 2015回乡记

    最近几年我从安徽老家回到海南都会写一篇"回乡记",因为暑假回去举办婚礼,所以我今年格外关注和结婚有关的事情.貌似北方比南方生男孩子的概率大,我猜这大概跟饮食习惯有关,这是自然原因. ...

  • 2012回乡记

    王鼎钧,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一生流亡,写文章几乎篇篇和故乡有关,但是从来不愿意回到故乡.他说: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对于我来说,我的故乡是亳州,但不是现在的亳州. --题记 (一 ...

  • 2017回乡记

    (一)排队和优先 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站26个小时从郑州到海口,坐卧铺要30个小时,这30个小时当中,经常开车的司机6-8个小时才进一个合作的服务区,感觉尿泡都快憋炸了.而现在,海口飞阜阳机场的机票提前 ...

  • 2014回乡记

    孤独的葬礼 放暑假回亳州老家,到家的那个下午刚刚坐下和母亲坐在院子里纳凉,村支书就骑着自行车找到家里来了. 有事儿么?我问. 有事儿,明天去你四大爷家集合.凌晨四点,带上铁锹,给他挖墓窑子去,凉快. ...

  • 2016回乡记(下)

    小孩子的教育 在我看来,我的小侄子还是比较听话的,情商很高.但是其他亲戚跟我说,我妈惯着他了.国庆节放假我回去,他就提着自己的枕头抱着自己的小被子要跟我睡了.六岁,什么都懂也什么都会说.但是很快我就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