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器形你过关了吗?
►在瓷器中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瓷器甚多。从古到今都有。据文献记载,古人要用一些瓷器做祭祀品,所以就大量仿制青铜祭祀礼器的造型,这种情形以明代最盛行。当时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下过一道命令,就是:今后祭祀的器皿都使用瓷器。据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代替原来的青铜礼器,减少费用。后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伴随着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
盉
盉[hé](音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pàn],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盉,调味也。”——《说文》,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
镞
镞[zú](音族),箭头,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汉·贾谊《过秦论》。
簋
簋[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说文》。
甗
甗[yǎn](音演),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连体,有的分开。
罍
罍[léi](音雷),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鬲
鬲[lì](音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甑
甑[zèng](音赠),古代炊具,多为陶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匜
匜[yí](音仪),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觥
觥[gōng](音工),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觯
觯[zhì](音只),古时饮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卣
卣[yǒu](音有),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卮
卮[zhī](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
缶
缶[fǒu](音府),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斛
斛[hú](音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