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风、痨、臌、膈四大症之首,该如何治疗?王清任有一张方子
2019年《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分析近30年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中风”居于榜首。中风,不仅死亡率高,它还是发展最快、恢复最慢、致残最重的病种!!!
据相关研究显示,有近17.1%在术后一年发生复发。如若发作后不能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当,还会留下个各种后遗症。大量资料表明,有70%的中风患者,即使在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常见吐词不清晰、下半身无法行走、智商异于常人等。
牛津大学教授:中风时身体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电影!
牛津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 Udo Kischka教授曾帮助过很多中风者,而当自己中风后,他坦言曾对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知之甚少,于是将自己中风的经历分享出来。
·身体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电影
Udo Kischka教授的检查提示:大脑右侧基底神经节区域有大量颅内出血。入院初期,他的情况并不严重,还与同事探讨自己的病情。然而过了不久,他发现左侧肢体仿佛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感知。
原先,他以为中风对视力的影响只是导致一侧眼睛看东西模糊,但实际上他看到看到一边是一片黑洞,而人的脸孔有半张消失在这个“黑洞”中,就像恐怖电影里的人物。
·强烈的焦虑感、持续的疼痛和疲劳
除了身体的感受,心理也是反复煎熬,强烈的焦虑感一直困扰着他。他总是担心自己肢体无感,眼睛模糊,会不小心从床上、轮椅上摔下来,他变得过度警觉,充满恐惧、焦虑。
即使出院后,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又开始疼痛。虽然失去了触觉,但他感觉痛感放大,甚至比中风前更强烈。与痛感对抗,让他筋疲力尽,到了夜晚还影响到睡眠,使他的身体久久不能康复。
中风是“风”、“痨”、“臌”、“膈” 四大症之首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古代医家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首。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难,经历千古,仍然无法攻破。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首提“中风”一次,对于其病因病机《内经》始从“内虚邪中”论述。《黄帝内经》中《素问·风论》篇也有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
东汉大医张仲景,继承《内经》思想同时,更加重视元气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要祛风,名字就叫“中风”,其配伍也以从风来论治。
元代朱丹溪大医取各家所长,提出中风病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他把血瘀与气虚并列起来,作为导致中风的两个独立要素。
而到了清朝,王清任继承发展了前人学术思想,正式提出气虚血瘀致中风论。他认为“气为血帅”,血液对气有着推动及固摄作用,当元气不足、正气亏虚,气的推动功能必然下降,气虚则无法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行缓慢,运行无力,久则成瘀;瘀血阻滞,血脉不通,脉络空虚,各项功能失常,最终发为中风之病。
治疗中风及后遗症,王清任有一张奇方
王清任根据其理论,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在他看来,补阳就是补气,既然十成元气中丢失,最起码要补回五成,事实上,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黄芪,我们都知道黄芪是补气圣品。中医对黄芪的认识是“气虚莫少”,即黄芪不但要用,而且要重用用大剂量。紧接着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人体血液依赖气行推动,没有力量推动血液运行,就容易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血瘀,血液瘀在局部,运行不畅。
当归,这里的当归要的是尾部,也就是当归的根须。为什么一定是这里呢?根须可以把土壤中的营养吸收过来,为己所用,这个部位的活血效果最好。
还有一味地龙就是蚯蚓,地龙的作用是通经络,只有经络通畅,补进去的气才能运行周身。
此方经过医学验证,本病后遗症期多数病人有气虚血瘀的症象。灵活加减辨证运用补阳还五汤,多数可获得比较明显的收效。
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不过具体治疗配伍,还是应经过中医问诊后,方可用药。
参考资料:
[1] 《这五个症状是中风前兆,多数人不在意,非死即残》.凤凰大健康 .2019-08-09
[2]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与中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J].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