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谈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

中医书友会第 1795 期

I导读:关于“阴火”相关的文章,中医书友会发表过不少,像刘渡舟、贠克强等大家都有过相关论述。本文为李克绍老对于清阳下陷及阴火的论述,相信读了会让您有一个新的收获。

谈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

作者/李克绍

什么是清阳?什么是阴火?清阳为什么下陷?阴火为什么上冲?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又都表现出哪些症状?

李东垣说得最明白。他说:“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既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

他所说的“荣气下流”,正如他在《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中所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其实一也”,是清阳下陷的同义语。清阳本应发腠理,若不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而恶风恶寒。他又说:“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这是他把内伤清阳下陷的恶寒,和外感表证“重衣下幕”尚不能彻底消除的恶寒,作了明确的鉴别。

他解释阴火上冲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其症状是“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

这就说明:促成阴火的物质基础是下流肝肾的脾胃之湿,而其所以化为阴火,并使之上冲,关键在于“闭塞其下”。因为脾湿下流,在一般情况下,只不过是清阳下陷,只有在脾湿下流的同时,又闭塞其下——如下窍或下部某些脏器湿热肿胀,脾湿不能外泄,才能滞留不去,化为阴火。因为“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附丽,而始得存(费晋卿语)”,也就是说,脱离开病理组织或病理产物,火是不存在的。而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阳气的升发运行,使其附丽而化成阴火。

阴火既不是生理上的需要,就必受正气的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上冲,所以才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这段文字对于阴火的成因与症状,解释得很具体。

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具体说明见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但其理论根据,实创始于《内经》。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的清阳,是指饮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之轻清者。走五脏的浊阴,是指营养物质之稠浊者。出下窍的浊阴,则指饮食物被消化吸收以后残留的糟粕。归六腑的浊阴,则当是稠浊营养物质与糟粕之间尚未分解的混合体。这就是健康人对于饮食物消化后的吸收与排泄过程。

如果营养物质之清者,不出上窍,不发腠理,不实四肢;而营养物质之浊者,以及糟粕之类,不走五脏,不归六腑,不出下窍,这就叫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就形成了病态。

“飧泄”和“䐜胀”,这只不过是“阴阳反作”之后所出现的症状重点举例而已。临床所见,清阳下陷与浊阴上逆,都各有其一系列的症候群。清气在下,除了出现常见的飨泄以外,还能出现带下、淋浊或崩漏下血等症状。同时由于肤表无阳,就时时恶寒,喜暖就温,以及惨惨不乐、声乏气怯、饮食乏味等。飨泄、淋浊、崩带等症,近代医学都归属于下部某些器官、组织的慢性炎症,这些炎症的渗出物和排泄物,也是浊阴,也出下窍。

因此,飨泄、带、浊等患者,不一定都出现阴火上冲。只有这些浊阴不出下窍,或者下窍不利而受到壅遏,即所谓“脾胃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才郁而化火,逆而上冲,这就叫作阴火上冲,阴火上冲常致胸中满闷,满闷也是䐜胀之类。

同时火寻出窍,这就会或从三焦找皮毛为出路,能出现不定时的燥热,倏又自汗,使郁火得泄而燥热暂解。或出肝窍而两眼昏花、头昏脑胀。或出肾窍而耳鸣、耳聋等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对于这一症候群也是最恰当的写照。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荣气上升,则为清阳,清阳是属于生理性的;而荣气下流,则为脾湿,脾湿是属于病理性的。其所以由生理变成病理,关键是劳伤脾胃,使脾不升清的结果。脾胃之气越下陷、下焦湿越重,越容易闭塞其下,出现阴火上冲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如果脾健气升,则湿化阳升,阴火就不容易产生。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

脾健→阴火衰,脾弱→阴火盛。

这种关系,东垣称之为“火与元气不两立”。

生理性的清阳,既然可以由于劳伤脾胃而转变为病理性的脾湿,那么要从病理状态的脾湿恢复到正常的清阳,就理所当然地也要求之于脾胃了。因此,治疗清阳下陷,必须补中益气,参、术、芪、草是必用的药物。在出现阴火的情况下,酌加苓、泽以利下窍,少加连、柏以泻阴火,也是必要的。祖国医学中,有所谓“甘温除大热”一法,就是指用参术芪草补中益气以治疗清阳下陷的发热而说的。

东垣补中益气汤,是治清阳下陷的一张示范方剂。其余如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益气聪明汤、除湿补气汤,都是在补脾升阳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而成。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则是兼治阴火上冲。东垣《脾胃论》深得《内经》之旨。古人云:“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这是深有体会的评语。

(0)

相关推荐

  • 李聪甫:脾胃学说与“形神合一论”

    东垣著<脾胃论>,是一部最早的脾胃病专著.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脾胃中元气旺盛,则内充脏腑,外溉经络,全身都得到营养的输送.这不但保证人 ...

  • 再说经典成药之补中益气丸

    解析:补中益气丸是四君子汤去掉茯苓作为基础方,即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现代方中的黄芪用量偏大,主要是增加其固摄作用.而陈皮理气又化湿.因为人气虚到一定程度,血肯定也会不足.就用当归,既能养血,又能 ...

  • 《醒世医言》——虚火论(四)

    无论您远走何方 第八章:虚火医案举例 一.失眠神经衰弱 (阴火乘土) 周某某,男性,45岁. 近年来因工作劳累,常神疲无力,头昏肢软,心烦不寐,食纳呆滞,有时腹泻,口干,口淡,渴不欲饮.曾在某医院诊断 ...

  • 李克绍谈——无名低热、寒秘 (转载)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李克绍谈--无名低热.寒秘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885人已读 一.小柴胡汤治无名低热 张某,男,50岁,山东省精神病院会计.1973年初夏,发低烧,西医检查,查不出 ...

  • 伤寒大家李克绍谈胃脘痛的治法(二)

    二.消瘀止痛 '瘀',指胃肠道有瘀滞.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有不少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服消瘀药之后,多数能排出一些如白冻状物.烂肉状物.黑色坚硬的粒状物,或异常坚硬的粪块等.据此可知, ...

  • 伤寒大家李克绍谈胃脘痛的治法(一)

    胃脘痛,也简称胃痛.有的仅仅痛在胃脘部位,有的则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感觉烧灼热痛,有的则拘挛或胀痛;有的痛在食前,有的痛在食后;有的常年作痛,有的按季节发作;有的因饮食不调引起,有的因情 ...

  • 何谓“阴火上冲”?

    "阴火上冲"语出东垣,他解释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热."其症状见:"上彻头顶,旁彻 ...

  • 李克绍论阴火

    中医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阴阳相对而又互根,看似矛盾,而又完全统一. 举例说明,阴虚可以发热,气虚亦可以发热.阴虚火旺而发热,很好解释,那么气虚发热该如何解释呢? 比如大病初愈持续低热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原 ...

  • 中医讨论:秘谈阴火学说!(中医思维)

    山人传道 今天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 ...

  • 李克绍丨从半夏汤谈失眠证治

    <灵枢·邪客篇>说:" 卫气 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 厥气 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 ...

  • 焦树德:谈升阳益胃汤(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非常能体现其理论的一张值得玩味的处方,而升阳益胃汤也是据其系统的理论所化裁的一张方,见脾胃虚弱且因湿邪不化,而阳气不升的,皆可用.东垣的理论非常系统,值得好好深入琢磨. 羌活 ...

  • 李克绍教授谈学习好中医之绝窍

    李克绍(1910-1996),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著作有<伤寒解惑论>.<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