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大美而不言,卧槽可以一战!
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用湘潭话来翻译就是:屋里搞双抢了,你怎么还不死起回来!
一、“世有大美而不言”
在学校里头的时候,我总是叫我的学生去看夕照,男孩子自然是提不起兴趣的,女孩子抿着嘴偷笑然后望向天边,齐刷刷的“哇”起来。好美啊!老师你快拍!
接着,男生似乎也被这些情绪打动,纷纷看向窗外。“卧槽,真的好看。”
在这里的“好美”和“卧槽”是有相同含义的。只不过,前者温文如言,后者牛嚼牡丹。
我总在想,在孩子们的生命里那种美感究竟是否存在,“好美”到底有多美,“卧槽”里又含有什么?
放假这几天,看不到那群孩子,我是有点想念的。在某一刻,特别是在日落黄昏时,那群孩子啊,到底有没有和我共睹晚霞。直到我打开微信,有孩子发私信给我,是她站在楼顶看云彩所拍摄的照片。她问了我一句:老师,你看到夕阳和晚霞了么?
是的,我看到七月里被黄昏烧着的原野之上绮丽的云彩交错在一起,变成一片迷离恍惚的红色光晕,夕阳一直沉溺其中;我看到风刮来的热浪席卷在土地之上饱满的稻穗低头不语,它们弯腰垂向土地,向着自己的根;我看到盛夏的长街亮起纷红骇绿的灯和那车流长龙,织就这应接不暇的岁月,辉映着天边的万道霞光。在虫鸣与汽笛的交响曲里,生命的盛宴铺开了喧哗地席面。
可是这些都不“美”。这些仅是我对美的形容,或者我已经过分修饰我的所见。能够被描述的东西,怎么可以说美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的“美”,美是不能说出来的,是成于自然的。美,是一种生命对自然的体认,一种自我修行。
每次我对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总在问我自己,我这么说学生会不会懂的?
声色犬马皮囊美丑的外在,和那些富有视觉诱惑的东西已经占据了学生的世界。那些“美”虚华而又浮夸,直抵人心的欲望丛林,勾魂摄魄。
我又觉得自己有些徒劳,我的学生们缺乏生活的体验,亦无生活的经验,谈美是一次天方夜谭,于是就有一种莫大的对于生命美学的哀伤向我袭来。
还记得以前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讲到里边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前半句是很生活化的,陶渊明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这样的事情在生活里经常会有发生,比如我的爷爷在菜园子里摘菜。而学生不一定会去看人采菊摘菜,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或者缺乏采菊这样一种实践的体会。
我跟学生说陶渊明在自己菜园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学生的感受是很麻木的。
我还能问“你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那种生活里的诗意吗?你觉得这样的田园的生活美不美?”这不是在放屁嘛。
世有大美而不言啊!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突
我认为,“采菊东篱下”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的藩篱之下“采菊”,但总会有人抬头看见了南山,也会有人看不到。
“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美学的方式。而讲到这句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句:“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同毛姆的这句话一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存在美学冲突的。这种冲突存在于生命的追求之中,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亦是追求与失落的结合。
作为一位具有仁人之心的贤者,“欲有为”是陶渊明生命最大的抱负。他也曾是少年,有过“少时壮有志,抚剑独行游。”的经历,亦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他也曾踏入官场,以为时来运转,有过“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的风发。然而,折腰事人,只求口腹自役,倾身一得,只足以营一饱。陶渊明很纠结,世人皆浊,是该淈泥扬波,徒为所污?还是遂尽本分,拂衣归田?
那个时代,真风告退,大伪斯兴。陶渊明有过“人生若寄,憔悴有时”的怅惘,有过“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的彷徨,有过“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寂寞,更有“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的失望。在陶渊明的生命里,一种陵夷更替的哀伤在他心中深种。仁者哀世,有时是一种自怜。
当陶渊明开荒南野守拙田园成为一个农民的时候,他不必为了高爵厚禄而俯身倾耳,他的生活有了适当的安排,那种存在于他骨子里的生命美感与自然也许才融为一体。
采菊东篱下,能不能见南山,也许在于一次抬头吧。
多少次,我们只顾自己低头行走,在这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找不到所要走的路。多少次,我们从不肯轻易停下,在这奔忙而庸碌的世俗里,做着看似有为的事,却还是无为。我们时时刻刻兢兢业业,我们时时刻刻战战兢兢,步步为营。
终于到了最后,我们把生活和生命的美感磨灭了,天地间只留下了“卧槽”二字!
往日推荐
[注:点击题目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