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为什么用“不管你了”可以恐吓孩子?
虹野:为什么用“不管你了”可以恐吓孩子?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和家长说“不让打、不让骂孩子,怎么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白“管”的真实意义,进而把“管”和“打、骂”区分开来。家长“管”孩子,主要是照顾照料孩子生活起居,也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许可”和“制止”,抛开照顾照料孩子这一面,“管”主要是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的许可。
家长委托学校和老师“管”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关照”的意思,关照的内容则包括多多传授孩子一些知识,制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形成。
而现实中,老师在课堂授课制中很难刻意“关注”某些特定的孩子,更难专门拿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开小灶。“管”的双重意思事实上只有“制止”某些行为在学校能够落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中,长期在象牙塔中的很多老师对哪些行为需要“制止”并不甚了解,往往是按照个人喜好来决定哪些行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制止学生行为的方式往往也只有批评、训斥、挖苦甚至体罚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冷处理甚至一度被当做是一种很高超“管”学生的方法。
在这种情形下,就出现了学生不写作业的时候,老师出于责任心,要“管”,此时很容易出现我们常见的因为学生不做作业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境。学生上课回答不出来问题,就会被老师挖苦、讽刺,此时并非是说老师没有责任心,恰恰相反的是,正是责任心才让老师产生“管”学生的冲动,只是“管”的“许可和禁止”的内涵让老师、甚至家长能够使用的方法十分匮乏。
在这种语义下,“冷处理”,甚至被家长和老师们当做“不管”学生的行为,或者是老师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所以当禁止学校体罚学生和辱骂学生之后,很多教师就无所适从了,“不打不骂,怎么管学生”的疑问也就来了。
节选自专栏《管孩子必须弄懂的十个原则》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虹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