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1岁的湘菜大师石荫祥竟感慨...

2007年,91岁的湘菜大师石荫祥竟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吃辣椒,要吃也只是加一丁点……我发现,现代人的口味都重了,什么菜都是一把辣椒,辣得别人叫,辣得别人跳,这并不就代表了湘菜。其实,传统的湘菜宴,一桌也就三四道放点辣椒的菜……现在很多人对湘菜的理解似乎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1991年6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石荫祥“湘菜大师”荣誉称号。这也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省政府授予的“湘菜大师”。作为湘菜大师,早在1950年代,他就知道,那时湘菜的代表主要有腊味合蒸、麻辣子鸡和东安子鸡,前者咸香微辣,后者则香辣微酸,但都辣而不烈,口味适中,浓淡适度,仍然非常注重原汁原味。
石荫祥曾做过一道不放一点辣椒的名菜——面包火夹鱼片。做法是将桂鱼肉和咸面包切成长方形片,火腿切成薄片。鱼片盛入碗中,加绍酒、葱、姜抓匀腌制十分钟,再把香菜洗净。将鸡蛋清倒入小碗,用筷子搅拌成泡沫状,放入百合粉、精盐,调匀成糊状。把鱼片逐片放入小碗内,两面均匀挂糊后,逐片粘附在咸面包片上,再将熟火腿片逐片地粘附在鱼片上,即成面包火夹鱼片。炒锅用中火将猪油烧至六成热,逐片放入面包火夹鱼片,炸至金黄后捞出控油放入盘中,淋入芝麻油,撒上花椒粉,浇上番茄汁,放上香菜即成。
石荫祥做成的面包火夹鱼片,红、白、黄三色相衬,色彩调和,无汤汁;面包焦香,鱼肉鲜嫩,火腿咸鲜,搭配番茄汁和香菜食用,有多种滋味。他后来在此道菜的基础之上,又化出了著名的芙蓉鱼排。芙蓉鱼排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焦脆鲜嫩,鲜嫩可口,亦是跟辣无缘。
烹制素菜,石荫祥自己基本上不放辣椒。他特别擅长制作一道红煨野寒菌。这道菜的做法是将寒菌去蒂洗净,大的从中间切开,冬笋切成长片。炒锅置于大火上,放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倒入寒菌翻炒几下,再加精盐、葱结、姜片继续煸炒。当寒菌水分外溢时,一起盛入瓦钵中,用小火煨制十分钟,水分稍干后拣去葱结和姜片。炒锅内再放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冬笋煸炒几下,炒成微黄色后放入酱油、寒菌、青蒜,焖1分钟,用湿淀粉勾芡,盛入盘中。淋入芝麻油,撒上少许胡椒粉即可。此菜颜色红亮,味道鲜香,油滑软嫩,为冬令湘菜隽品。
石荫祥认为:“湘菜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辣。”他非常善于创新,但在创新中从不改变湘菜的根本。在用料方面,石荫祥经常改变主、配料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菜品。冬笋是湖南特产,围绕着冬笋,他接连创出了蝴蝶冬笋、荷花冬笋、绣球冬笋、锅贴兰花冬、鸡汁冬笋脯、酥炸冬笋夹等6个新湘菜。
鸡是湘菜的主要食材之一,最经典的传统湘菜便是麻辣子鸡和东安子鸡。事实上,除了这两道鸡外,湘菜中大量的鸡肴,都没有辣味。石荫祥创新的20多道以鸡为主的新湘菜,爽口多味,但就是没有辣味。对于鸡,他很注意分档取料,综合利用,做出了荷花鸡腿、莲花鸡翅、雪花鸡扇、滚筒鸡卷、芝麻香酥鸡等不同口味的佳肴。
香酥肥鸭本是湘菜中的一道功夫菜。石荫祥进行了创新,化出了今天长沙著名的麻仁香酥鸭。立足于酥脆鲜香的特点,石荫祥大胆添加了芝麻,改良了工艺,让此菜集松软、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深得食客的赞赏。此道菜选良种肥鸭,先是六成热花生油酥炸,后在面上浇油淋炸,成型后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取出切成条状,整齐地摆放盘内,配下头、翅、掌,以整鸭入席,周围点缀香菜,造型极其美观。
石荫祥还喜欢给自己的新湘菜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在他的创新菜单中,有“白玉藏珠”、“金鱼戏水”、“珠联碧玉”这样的菜名。“白玉藏珠”,其实就是豆腐配湘莲,雪白的豆腐加上雪花蛋糊,盖在一颗颗带黄色的莲子上。他认为,菜的名称、造型,好比食品包装,只有名雅、形美、味佳,既好听、好看、又好吃,才是最理想的。
石荫祥自己的日常饮食,一直比较简单,每餐大多为一荤一素一汤,基本上不见辣椒。不过,在家里,石荫祥几乎从做菜,一日三餐都是由妻子负责。逢年过节全家的饭菜,也是他妻子一个人张罗。在他心目中,他妻子的家常菜,才是最地道、最接地气的湖南菜。
1931年,14岁的石荫祥自己找了个介绍人,进了当时长沙最大的饭店,拜素不相识的厨师史玉和为师。6年之后,他师傅干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原来,干活时,石荫祥十分认真刻苦,空闲时,他总是独自看书、练毛笔字、打算盘,抄过《三国演义》里的诗,背过《增广贤文》,记过《笑林广记》里的故事。只读过两年书的石荫祥,在学徒期间,竟然练成了一手好字。3年学徒期满,师傅立即让他上灶掌勺。再过3年,他便成了师傅的乘龙快婿。
石荫祥对湘菜的体系化,贡献很大。早在1980年代,他就独自出版了40万字的专著《湘菜集锦》,汇集了500多种湘菜菜品。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湘菜集锦续集》、《湘菜集锦续续集》、《湘菜集锦·豆制品集》等专著,有人因此尊称他为“湘菜教父”。

(0)

相关推荐